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生科技壓不住了

2025-09-17 21:43

(來源:大公館)

星辰大海的邊界

看了一個大神的連載,豁然開朗。

股票估值的第一性原理,永遠是DCF

DCF是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可見短期利潤沒那麼重要,終局利潤或者説天花板很重要

最有趣的例子是2000~2012年的煤炭,這是一輪史無前例的景氣大周期,市場化改革后,煤炭價格從200多漲到800。

但有趣的是,煤炭只在4萬億的刺激下,實現了短暫4個月相對於滬深300的超額收益,其他時候基本上都是指數平替。

這某種程度上,證偽了景氣度投資,並不是高增速股價就能有超額,核心是要終局發生超預期的變化。

我用兩個例子來説明一下什麼叫預判終局的變化第一個是銀行

之前國有大行給過4倍p/e的估值,當時隱含的假設是,終局的利潤是當下的40%。

但是后面隨着一個個季報發出來,市場發現大行的利潤仍然在低速增長,不良率也沒有持續擴大。

於是之前對於終局的悲觀假設被證偽了,市場開始了一輪猛烈的修復。

銀行股這幾年的淨值曲線是吊打納斯達克的,高收益並且低迴撤。

第二個是我的第一大重倉阿里巴巴

這段時間阿里巴巴和美團作為恆生科技的重要權重,走出了爹媽不認、截然相反的走勢。

背后的原因就是市場對於他倆的終局,產生了看法鉅變。市場之前覺得阿里是一家沒有戰鬥力的老公司,美團是一個地推能力很強的壟斷外賣市場的玩家。

但是淘寶閃購一站后,阿里全面恢復士氣,原本線上1億訂單,每天現在線下多了1億,那麼市場會直接按照這一訂單的終極利潤去給估值,也就是應該漲一倍。

只要終局確定過程是無所謂的,也就是説即使大家都知道第三季度阿里的利潤會很難看,也並不影響它的股價漲起來。

美團則是反過來,即使短期國家不讓內卷,可能出一些政策,那我覺得也是反彈減倉的機會,因為美團的終極模式徹底改變了,不可能再是單邊壟斷了,最好的結果也就是雙寡頭壟斷

所以再進一步思考一下,還有什麼範式可能導致終局的敍事產生巨大變化呢?

最好的變化是起死回生,比如説周五民辦教育的那一紙文件,對於三四倍pe的行業而言,翻一倍也是便宜的。

眾多的借殼,換主業,換大股東(恆大物業大家應該爆賺了),也都是敍事變化極大的。

還有一種變化源於科技進步,或者説剛好押對了主流的路線,像是擁抱單晶的隆基vs擁抱多晶的協鑫

上周沒有擁抱碳化硅,這是一個很可惜的失誤。

幾天有和峰哥聊,發現我們很多看法都一致。

比如一起最看好BABA,都在提示A股科技的風險,以及當前都很看好恆生科技。

關於恆生科技ETF,今天再專門跟你們嘮一嘮。

最近恆科的P/E估值,大概是在過去5年的32%分位值,相對於A股很多70~90%分位值的科技,算是很滯漲的

核心問題就在於,外賣大戰造成了利潤的內部耗散,三國殺的三家,每個季度都要燒掉小几百億。

但是,牛市重勢不重質,阿里和京東的開戰,其實造成了「鮎魚效應」,逼着各個巨頭開始all in AI。

這個邏輯還沒有研究員提,但是有一些中環的大佬開始認可了。

舉個例子,美團很快就會發現,跟阿里硬剛外賣是不現實的,人家做好了三年持久戰的準備,每個季度砸250億。

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圍魏救趙,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所以美團迅速推出了生活助手Agent,百度開始大講AI芯片,快手開始卷AI視頻……

剛聽完各家互聯網公司的業績會,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在講故事,做展望。

騰訊講的是AI對遊戲和廣告的賦能,它在AI方面投入較少,但敢為天下后,AI的降本增效能力可以直接影響騰訊的利潤表。

小米講的是AI端側大時代,萬物皆可智能

阿里的靜態數據並不夠好,但是業績會非常成功,講了一個外賣帶網購的業績邏輯,又加了一個芯片帶雲的AI邏輯。

所以,我本來的計劃有所修改,本來準備等外賣停戰再買,但是由於終局決定估值,各個玩家逼急了之后,都開始迅速轉型AI。

所以恆科壓不住了,這幾天不斷有大資金入場,阿里帶着其他股票在新高

恆生科技ETF里的權重股,除了這些互聯網,剩下主要是電動車——比亞迪、理想等。

電車公司也有積極變化出現,理想同學的AI能力堪稱驚艷,我在網上看了一些視頻。

有一個例子是,你進入了車里面,車里面的AI會直接問你,「今天怎麼沒看股票,是不是太忙了,要注意休息喔~需要行情播報的話可以找我」。

這對於股民來説,真是太貼心了。

Tesla最近也新高了,所以參照概率估值法,電車板塊我覺得也不會差。

總結一下,不敢保證買恆科會賺錢,但是這里的恆科,是比較有配置價值的,也適合踏空的場外資金入場。

段永平説投資要越簡單越好,不要挑戰七尺跨欄,我是感覺,恆科就是一道簡單題。

來源:星辰大海的邊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