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22:08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目前消費者呈現一個明確趨勢——不會為智能駕駛的炫技來買單,只會為痛點場景來買單。」在《中國經營報》推出的《零觀汽車》直播訪談節目零觀汽車直播上,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開源鴻蒙戰略顧問田豐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近期,《中國經營報》聯合新浪新聞、新浪新能源共同發起「你是否會為智能輔助駕駛買單」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869份。新浪話題頁閲讀量為127萬。上述調查問卷顯示,智能科技配置已成為消費者決定性購車因素之一。
記者注意到,本次「你願意為汽車智能化付費」 調研中,三大高票場景超出預設,均指向消費者核心駕駛痛點,具體數據如下:例如雨霧天氣視覺增強最高,支持率64.1%。核心邏輯是極端天氣下人類感知能力下降,安全需求凸顯;駕駛司機疲勞監測支持率達53.2%;城市領航輔助駕駛(NOA)支持率為51.1%。
對此田豐表示,這些痛點場景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彌補人類感知短板的安全需求,比如雨霧等極端天氣下,人的感知能力會下降,哪怕是「老司機」也可能看不清周圍細節變化,這時候就需要硬件輔助,像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越早感知風險,安全性越好,本質是幫人延伸聽力、視覺。
「另一類是降本增效的效率需求,這種需求在國內外調研中都有體現,比如科技行業從業者、智能駕駛發燒友本身願意為智駕買單,金融從業者、投資人士、律師等時間寶貴的人羣,希望在高速或城市堵車時更提升效能。」田豐表示。
《中國經營報》:中美消費者在智駕需求和付費習慣上,是否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對國內車企有何啟示?
田豐:差異很顯著。首先是場景偏好,美國老百姓更看重高速公路的NOA 功能,因為他們出去旅遊常自駕;中國老百姓則更看重城市無圖NOA,畢竟我們的動車、飛機很發達,日常高頻場景是城市通勤,對複雜城市路況的輔助需求更強。
付費習慣上,美國消費者願意為軟件付費;中國消費者更接受「硬件收費 + 軟件買斷」。大家更願意一次性花三四萬元買斷智駕功能,背后邏輯是很多人覺得「智駕軟件是硬件的延伸」,沒把它當成不可或缺的軟件價值。
但買斷后,消費者會有更高訴求,比如覺得「買斷了功能就該完美」,且 「買的是未來 12 個月到 18 個月的升級」,希望老車(只要硬件超前、算力和感知足夠)也能有 「新靈魂」,所以會特別關注軟件升級頻率和新功能。
這種差異其實給中國製造業提供了機會:不管是汽車、電腦、機器人還是家電,未來不能只靠「賣產品」,更要靠 「賣后續增值服務」,消費者可能會為持續的服務付費。
《中國經營報》:智能駕駛模型如何適配不同地區的路況差異?核心技術邏輯是什麼?
田豐:人工智能包括智駕模型的訓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預訓練,就像智駕算法在駕校學規則,但一上路就會發現不適配—— 世界各地駕駛行為差異太大了。
第二階段是強化學習,核心是「知行合一」,在實踐中適配本地路況,就像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車一邊開一邊學駕駛員的風格,同款車可能開 2 年像你的風格,開 5 年像我的風格,完全差異化。
比如印度的小衚衕,要適配窄路通行;中東迪拜風沙大,傳感器會被沙塵覆蓋,得像應對霧天一樣調整感知邏輯;美國農村路段,路中間的線不清楚、沒有反光標誌,只能頻繁切換遠光燈,這種場景和雨霧天一樣,人要高度緊張,但智駕能通過AI 優化 —— 就像手機夜拍自動補光、提升分辨率,甚至像電影從 30 幀升到 120 幀、720P 升到 4K,AI 能 「腦補」 細節,提前識別複雜環境變化。
《中國經營報》:當前車企在智駕領域的商業模式,正發生怎樣的轉變?汽車的角色是否在重構?
田豐:以前車企賣智駕車,更像電商模式賣產品,簡單直接;但現在要滿足兩個核心要求,首先是本地化數據閉環,各國法規越來越嚴,把國內智駕直接搬到國外行不通,法律不合規還可能吃罰單,必須在當地建數據中心,讓本地數據閉環落在本國,再用這些數據迭代原有的預訓練模型,培養適配本地的「汽車大腦」。
其次是建生態圈,不只是做智駕服務,還要延伸到車友生態圈、服務生態圈,包括零配件和智能車艙。例如像NOMI 這樣的語音機器人,能和用户互動;還能疊加旅遊、住宿、餐飲等增值服務。這時候汽車的角色就變了,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生活入口」:先保證安全從A 點到 B 點,再在這之上疊加衣食住行的各種服務。
甚至個性化需求會影響硬件,比如喜歡野外露營的人,需要仰望這樣能涉水、原地掉頭的越野車型;商務人士會偏好智能化MPV,軟硬件正在向垂類細分市場發展。
《中國經營報》:智駕數據的歸屬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當前行業有哪些解決方案?智駕收費模式未來會有怎樣的趨勢?
田豐:智駕數據要上傳雲端,但國外不像中國有5G,有些地區會用充電或加油槍上的數據口,充電時同步把數據傳到雲端,可能是用户專屬雲端,也可能是特斯拉這樣的企業雲端。
目前,數據歸屬有爭議,有人問「數據是我的,為什麼車企能免費用」,現在車企有兩種解法:一是用户用數據換積分,積分能換維修、服務等;二是購車時籤協議,用户無償提供匿名脱敏數據,本質是共建開源數據社區——因為突發情況太少,所以需要大家貢獻極端場景數據,讓模型更完善。
收費模式上,不少消費者偏好買斷,對用户來説,買的是軟硬一體的服務,有硬件就想享受最好的智駕;對車企來説,硬件預埋+ 買斷收費能及時回收現金流,符合中國人消費習慣。
但未來可能出現按里程收費,比如出租車、營運車輛,若智駕達到L4 級能幫着車主掙錢,按行駛里程收服務費會更合理。另外,年輕人更接受訂閲制,不想一次性花三五萬元,這個月需要智駕就買,下個月關掉,整體成本更低。
現在還出現了新的消費趨勢:很多人先挑智駕,再挑汽車品牌,尤其是瞭解智駕的人,會把智駕能力當成選車的首要標準。
《中國經營報》:汽車產品在智駕時代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是否有新的消費趨勢值得關注?
田豐:現在汽車產品有兩個分水嶺。一個是定製化方向,像家居生活一樣,每個人的起居室、卧室都不一樣,汽車也往私人定製走,比如露營愛好者要越野配置,商務人士要MPV車型。
另一個是極簡配置方向,像手機一樣,蘋果、安卓的硬件選擇少,核心靠軟件套餐差異化。比如特斯拉的配置很簡單,國內「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也在往精簡硬件配置款式走,不讓消費者在硬件上做太多選擇,而是通過軟件增值服務套餐滿足需求。這背后就是「軟件定義汽車」,靠軟件延伸不同場景的增值服務,兩個方向會並行發展。
還有一個明顯的新趨勢:高端定製平價化。比如labubu 周邊,很便宜,並且很有個性、有情緒價值;汽車也一樣,10萬元市場價的車都能做顏色定製,通過技術的柔性化生產降低成本,既滿足個性,又不讓消費者花太多錢。
《中國經營報》:在户外露營新興場景下,汽車的功能正在如何拓展?是否更貼近年輕羣體需求?
田豐:現在的汽車越來越像樂高,有一個基本盤,在基本盤上能搭各種模塊—— 釣魚愛好者就裝釣魚配件,户外越野愛好者就加越野配件,不同配件需要花一定的錢,但未來可能變成租用模式,比如暑假需要越野配件,開學通勤就換回城市配件。
還能疊加更多跨界功能,比如攝影愛好者,車上能加無人機,實現航拍跟拍,車內還能當剪輯室、影音空間,用大屏看剪輯成果;甚至能連接機器人、機器狗、E-bike(電動自行車),汽車變成 「樞紐」—— 把這些設備從 A 點運到 B 點,在 B 點周邊1—3公里,能騎 E-bike、用機器狗輔助,車還能提供充電、補能、影音傳輸、通訊支持,像個小型野外基地,甚至像航母一樣,能搭載各種功能模塊,很貼近年輕人對多元場景的需求。
(編輯:張碩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