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察|人保健康獲批全資設立健康管理公司,釋放了什麼信號?

2025-09-17 22:25

健康險公司親自下場設立健康服務公司了。

9月1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批覆文件顯示,同意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運用自有資金2億元人民幣投資設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金融監管總局要求,人保健康在投資設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后續經營管理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並完善與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風險隔離、關聯交易管理等制度,切實防範風險傳染和利益衝突。同時,應當有效履行股東職責,督促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持續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

2023年,金融監管總局在官網留言答覆中曾表示,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保險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通過預防疾病發生、控制疾病發展、促進疾病康復,可以降低疾病發生率、提升健康水平,豐富健康保險業務內涵,促進健康服務資源的合理使用,優化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與整合。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支持保險行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在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更好融合發展的同時,積極研究拓寬可結合健康管理服務的保險產品範圍的可行性和路徑。

專業健康險公司全資設立健康服務公司,或是一種新的可行性路徑探索實踐。

其實,市場上的健康管理公司並不少,也有保險公司早早進行了相應的實踐,但並未見健康險公司直接持股且全資設立一家健康服務公司。有健康險公司管理層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健康管理公司與一般金融機構相比,靈活度會更大一些。

但也有人擔憂,一些近年來活躍於市場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相關業務后續是否會因此受到衝擊。這些公司往往在保險公司、健康服務公司、藥械公司之間充當了紐帶作用。

就人保健康而言,該公司明確表示,作為國內第一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人保健康將健康管理作為經營特色,把健管服務作為產品組件,積極搭建「醫、藥、康、護、健、險」大健康生態體系。對於健康服務,人保健康也花了不少心血,包括在統一健管平臺上線健康管理「產品超市」功能,提升就醫服務和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持續優化「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產品服務供給,為企業提供「健康保障+健康管理」一攬子綜合健康保障服務等。

對於健康險公司來説,傳統保險的「事后補償」機制已無法滿足當下需求,如何向「事前事中」的健康服務轉變、從「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轉變纔是更優之舉。在產品端,健康險也在打破傳統意義上只承保健康人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研發銷售帶病體保險產品。

在監管上,新修訂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單設了一章「健康管理服務與合作」,用較大篇幅明確了健康險的健康管理服務合作相關事項。其中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將健康保險產品與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和干預、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養生保健等服務,降低健康風險,減少疾病損失。

《辦法》還明確,保險公司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的,有關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可以在保險合同條款中列明,也可以另行簽訂健康管理服務合同。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其分攤的成本不得超過淨保險費的20%。

有保險公司總精算師告訴澎湃新聞,雖然有20%的保費可以用來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但實踐效果不算理想。「因為合同中不需要明示健康管理服務價格,但有發生率考慮,使用率不太高。」

2020年9月,原銀保監會也曾下發《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通知》,明確健康管理服務的概念和目的,提出健康管理服務應遵循的原則和要求,並完善健康管理服務的運行規則,強化健康管理服務的監督管理。

其中,通知明確保險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是指對客户健康進行監測、分析和評估,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控制疾病發生、發展,保持健康狀態的行為,包括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慢病管理、就醫服務、康復護理等。

有健康險公司高管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健康管理服務已發展多年,但客户感知度不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的認知不強,另一方面是健康管理提供方的深度不夠。隨着經濟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對健康的認知和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如果還停留在「管住嘴、邁開腿、多喝水」的健康管理上,肯定是不能滿足需求的。

也有行業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健康險公司設立健康管理公司,也可以看作是保險集團補齊它的拼圖。以前委託外部進行的業務,經過多年業務發展,現在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

「但相關業務這麼多年一直委託外部做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些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各種成本。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自己去做,成本也不一定真的會下來。另外,健康管理公司有牌照的稀缺性嗎?我感覺並沒有。」上述人士説道。

在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獲批之前,亦有健康險公司在健康管理公司上發力。例如,中國太保推出了醫療健康服務品牌太醫管家,旨在將健康管理服務融入更多日常生活場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的普及。

據澎湃新聞了解,在管理上,太醫管家同樣由中國太保旗下專業健康險公司的負責人管理。不過,在股權方面,太醫管家背后的主體為上海杉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的股權較為多元化,第一大股東為中國太保持股59.96%的私募基金,太保壽險、紅杉資本、上海國際集團、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等亦有持股,但太平洋健康險並未直接持股。

此外,原保監會曾於2017年批覆同意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全資設立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更多聚焦康復醫療和健康管理,在業務上也更多配合中國太保的康養社區落地。從經營範圍看,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涉及健康管理相關的內容包括:遠程健康管理服務、醫院管理、健康諮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等。

以「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為戰略佈局的中國平安,則擁有平安好醫生(1833.HK)、北大醫療集團等平臺。這也意味着,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健康險,在資源協同方面能夠藉助集團自有醫院和合作醫療機構,將線上問診、線下就醫與日常健康管理結合起來,為客户提供慢病隨訪、健康干預等長期管理支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