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3:50
9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貿促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成功舉辦。
這一創辦於2023年的盛會今年首次在廣州舉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政府機構、工商界等1200余名代表參加,參會規模遠超往屆。大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賦能大灣區 共拓新機遇」為主題,契合大灣區發展的現實需求與未來願景,彰顯合作共贏理念,旨在匯聚海內外工商界力量,為大灣區發展注入新動能,共享發展機遇,共建世界級灣區,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
為何選擇大灣區、看好大灣區?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企業面臨不出海就出局,只有出海才能開新局的新局面。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強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化佈局,定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供應鏈創新生態圈。」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集羣躍居全球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6年以來,粵港澳三地緊密攜手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
在9月15日舉辦的全體會議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用數據闡釋了大灣區的發展情況。他表示,6年多來,廣東省攜手港澳全力推動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24年大灣區經濟總量超2萬億美元,以全國0.6%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活力,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大灣區的創新能級不斷提升。朱偉表示,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蟬聯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在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的基礎上,今年躍居全球第一位,擁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龍頭企業、72家獨角獸企業以及超過7.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在發言中強調:「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可以自由流動,是國內企業開拓大灣區、佈局全球的理想夥伴。」據瞭解,香港特區政府從去年起已積極推動香港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並由香港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建立相關服務機制,聯手吸引內地企業來港建立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管理的國際和區域總部,為其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支援企業「走出去」部署環球供應鏈。
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謝永強提出,澳門將依託科技創新走廊與中葡平臺優勢,推進四大重點工程項目及中葡科技合作中心建設,助力大灣區構建韌性供應鏈並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
如此充滿活力的市場,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此「押注」。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亞太區首席代表維克多·奎羅斯表示:「大灣區是中國開放與創新的門户,我們在此設立辦公室,正是看中其連接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樞紐功能。」
建立一個共同的大市場
「第四次產業革命=(生物工程+人工智能)×能源。」大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鄭永年指出,大灣區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三大優勢,一是強大的基礎科研能力,二是強大的應用技術轉化能力,三是強大的應用金融服務能力。他認為,大灣區可以建立一個共同的大市場。
實踐中,跨境商業合作的案例正在不斷涌現,凸顯出大灣區「香港研發+內地製造」合作模式的獨特優勢。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高級副總裁郭雅雯分享了工業智能體企業思謀科技的成功經驗:「這家企業從最初來香港時的5—10人團隊,在一年內迅速增長到100人規模。他們主打‘大模型+全棧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為製造業企業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郭雅雯介紹,思謀科技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將技術帶回大灣區,目前已服務了特斯拉、卡爾蔡司、京東方、中國中車、比亞迪、立訊精密等全球300家行業頭部企業,有力推動內地企業工業化自動化進程。
跨境經營企業增多,也給跨境法律服務帶來了挑戰。大會上,與會嘉賓就此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充分發揮仲裁職能作用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港(澳)資港(澳)仲裁」制度。「現在我們可以依託這一制度處理相關糾紛,港澳律師也可以與內地律師共同組建團隊,一站式為需要跨境法律援助的企業全程護航。」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會長黃景禧表示。
美國企業也對大灣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高級副總裁範諾亞分享的數據顯示,2024年,超過82%的美資企業在華運營業務是盈利狀態。現在,美資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努力地保證在華長遠運營的穩定性、敏捷性以及盈利。而這三個詞也是大灣區的競爭優勢,是大灣區為何能夠獲得外資青睞的原因。
為企業提供爭端解決新路徑
在內容設計與成果輸出上,大會實現多項突破。中國貿促會研究院與廣東省貿促會聯合發佈了中英文版《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促進報告》,系統梳理了近年來大灣區供應鏈促進情況。報告首次繪製大灣區智能汽車、創新葯供應鏈圖譜,揭示供應鏈促進體系為灣區產業合作、企業創新帶來的新機遇,也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產業導航。
「我們從微觀和中觀兩個層面深入分析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帶來的機遇。」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表示,從微觀層面看,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激發鏈上企業創新活力,為企業帶來基礎研究實力躍升、成果加速轉化以及技術與產品迭代升級機遇。從中觀層面看,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為更廣泛的產業合作開闢新空間,推動粵港澳產供鏈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與周邊省份產業協同升級,並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新機遇。
趙萍介紹,報告提出了四方面建議,包括加快智能設施建設、聚焦大灣區供應鏈協同發展、營造更具活力的創新發展環境和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務體系。
而在法律服務領域,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聯合廣東省貿促會發布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這一創新舉措系統梳理了中外企業在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通過臨時仲裁解決爭議的法律依據、程序規則及注意事項,通過15條核心條款(含適用範圍、仲裁程序、制裁規範等)及10套標準化仲裁文書模板,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制度樣本,為企業等市場主體在自由貿易試驗區通過選擇臨時仲裁解決爭議提供規則和操作指引。
大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盟的成立也將進一步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作為聯盟成員之一,香港訊通展覽公司總經理盧楚彬表示:「聯盟目前已經有160家會員,包括展覽會議主辦單位、場館運營方、活動服務商、高校等涉及會展行業上下游的各類協會與企業,會員間的交流必將推動大灣區會展業實現更大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