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06:28
01
這幾天看到西貝羅永浩事件,作為專業投資者我第一時間在想,西貝還能不能上市,
西貝本來計劃在2026年IPO,目標成為市值超千億的上市公司,現在深陷預製菜輿論風波,疊加持續的業績下滑,上市計劃恐怕要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2011年7月,當時媒體也曝出類似的預製菜事件,味千拉麪一直宣稱的純豬骨熬製湯底,實際是用濃縮液勾兑而成,官網所標註的每碗湯鈣含量1600克,實際檢測僅有48.5毫克。
隨后味千承認了相關事實,股價半個月時間大跌50%。
所以,對於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來説,我們都要考慮如何去應對這種非典型的黑天鵝事件,特別是直接跟消費者打交道的消費品行業,可能每天都要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風險。
我在投資方案中,也會去建立相應的案例庫,我在5月份曾經寫了一篇《面對輿論危機,格力和小米誰的危機公關應對策略更好?》的文章,雷軍危機公關能力非常強大而系統,不只是很好應對車禍風波,一個月后小米YU7新車3分鍾大定還突破了20萬台。
如果用雷氏的順勢智慧風格,如何去應對?
今天很多跨行業的知識都可以藉助於AI去快速瞭解和判斷,我專門用AI對西貝這件事做了回顧,並且用雷軍的思維模擬了應對方法,大家可以看看AI説的對不對。
02
賈國龍的應對,被AI認為是情緒化的迴應,不管是對技術性定義的偏執,還是對法律手段的優先考慮,都沒有安撫公眾情緒,反而加劇了危機。
這實際上違反了處理公關危機的核心,真誠地理解並回應公眾的關切,而不是執着於辯論是非。
最高明的應對,往往是化防禦為進攻,把質疑轉變為展示品牌核心價值的舞臺。
我讓AI分析,假如是雷軍,他怎麼處理西貝這次事件?
AI給了我三個步驟。
1、快速定調,接納情緒。
AI分析雷軍很可能不會糾纏「預製菜」的法律定義,而是會聚焦於用户真實的體驗和情緒,先感謝羅永浩的監督,承認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普遍認知和擔憂是合理的,表示理解用户覺得「貴」的感受。然后,雷軍會順勢將話題引向小米最擅長的領域:技術解析和過程透明。在第二步,雷軍可能會舉辦一場「廚房開放日」直播,不僅展示后廚,還會講解每道菜的加工流程、食材溯源、鎖鮮技術,將「預加工」的必要性和科技含量娓娓道來。
然后公佈詳細成本構成,拆解一道菜的成本,展示原料、物流、工藝、人工等佔比,解釋價格問題,換取用户理解。第三步就是開始賦能品牌。
最終,雷軍會開始把危機轉化為一次事件營銷,推出「透明菜單」,在菜單上清晰標註每道菜的製作工藝,把一部分收益捐贈給食品安全相關的公益項目。
核心就是不對抗,要共情。
我讓AI用「三層響應"的危機公關溝通模型,模仿寫一篇雷軍式的迴應聲明,大家可以看一看文稿中的圖。
假如西貝和賈總有時間去問一問AI,是不是現在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也在思考,在AI時代,企業新的護城河究竟是什麼?
我認為有三點值得大家借鑑。
03
第一個護城河:在細分領域建立產業穿透性的認知壁壘。
巴菲特説自己從來不投資自己不懂的行業,這個原則在AI時代其實更加重要。
與其追求全行業覆蓋,不如在細分領域深耕,建立別人無法替代的認知優勢,像我選擇聚焦2C的白色家電與智能家居領域、互聯網龍頭公司,連續十幾年的股東會跟蹤、數十次的產業調研,讓我對這些企業的「渠道關係、技術迭代、用户需求」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結合AI的工具優勢就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比如我可以讓AI整理所有家電企業的研發投入數據,再結合我多年的追蹤和研究,就能判斷哪些企業的研發是「真投入」,哪些是「湊數字」,這種能力,就是AI時代的稀缺資產。
第二個護城河:複雜決策的判斷力。
互聯網時代解決了信息差,AI時代能解決我們的認知差。
今天的AI大模型有強大的身份假設、創意和理解模型的能力,能夠很好地理解我給它的內容,把所有要點串聯起來進行人物的分析、模擬和危機公關的迴應措施。
當然,我輸入給AI的參考資料,比如2011年味千拉麪事件、三層響應危機公關溝通模型,這些就是來自我自己對同行橫向和跨界縱向的認知了。
這是AI大模型無法取代,也是我們在AI時代的關鍵能力,AI可以替代重複性勞動,但無法替代深度思考。
這種深度思考不只是來自數據分析,而是來自大量我與用户的深度交流,來自我踩過的坑和犯過的錯,來自我對行業發展的深度觀察。
就像我今天去分析企業財報,會用AI快速處理財務數據、生成對比報表,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實地調研,跟用户、管理層去交流,在跟蹤行業動態的時候,我會讓AI篩選政策信息、整理新聞摘要,自己專注於挖掘信息背后的產業邏輯,讓AI更快地驗證我的判斷,這就是在AI無法觸及的領域建立自己的優勢。
所以,優秀的經營者和價值投資者,不會畏懼AI的崛起,而是利用AI提升認知和效率,同時明確AI的定位,它是「手腳」,而不是「大腦」。
第三個護城河:用長期主義構建信任網絡。
無論是與企業家的交流,還是與其他投資者的互動,長期主義都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我常年參加騰訊、美的、格力、比亞迪等公司的股東會,不是爲了獲取短期消息,而是爲了與管理層建立持續的溝通,感受企業的發展節奏,在分享投資觀點時,始終基於長期價值判斷,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這種長期主義的堅持,會逐漸形成個人的 「信任品牌」,就像巴菲特的每一次股東大會都能吸引全球投資者,不是因為他能預測股價,而是因為他的長期投資哲學贏得了信任。
在今天信息快速傳播,充斥短期噪音的時代,這種可信的聲音反而更具吸引力,24號我也會走進家電龍頭企業,探訪工廠,和管理層深度交流。
04
未來在AI技術加快發展過程中,我相信企業的護城河,本質與巴菲特的價值邏輯一脈相承,它不是靜態的技術或技能,而是動態的、紮根於人性與產業規律的產業穿透性認知、複雜決策判斷力和深度人際關係信任鏈。
這三個能力,既是企業抵禦競爭的屏障,也是投資者與企業家自我進化的方向,就像巴菲特滾了幾十年的雪球,核心從來不是速度,而是雪球滾的方向與坡的厚度。
最后,我也給大家三個問題在AI時代思考自己的護城河和核心能力。
你所在的行業中,哪些能力是AI永遠無法替代的?你的 「個人護城河」 是什麼?
在做投資或經營決策時,你如何平衡AI的數據支持與自己的經驗判斷?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案例?
你認為「信任」在AI時代的商業世界中,價值是提升了,還是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