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昊海生科實控人蔣偉因涉嫌內幕交易被罰,公司上半年營收淨利雙降

2025-09-17 18:23

轉自:貝殼財經

9月16日,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昊海生科」)發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蔣偉於2025年5月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立案告知書》,因其涉嫌內幕交易,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近日,公司收到蔣偉通知,獲悉其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儘管昊海生科多次強調該事件為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但實控人被罰風波仍引發了投資者對公司發展的擔憂。

公司迴應實控人被罰:與公司無關

關於此次實控人被罰事件,昊海生科在公告中表示,該《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所涉主體為蔣偉個人,涉及的事項與公司無關。蔣偉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該事項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業務及財務造成重大影響。

其實,今年5月7日,昊海生科就曾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蔣偉通知,其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內幕交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決定對其立案。

作為昊海生科的創始人之一,2007年,蔣偉創立了昊海生科的前身昊海有限,成立之初,昊海有限並未開展實際生產經營活動,后續,憑藉一系列精準的併購等資本運作手段切入醫美賽道,並逐步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昊海生科的股權結構中,蔣偉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均為蔣偉、遊捷,蔣偉和遊捷為夫妻關係。截至今年上半年,蔣偉、遊捷分別直接持有公司28.53%、17.29%的股份,穩坐昊海生科第一、第二大股東之位。此外,上海湛澤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有昊海生科1%的股份。天眼查顯示,上海湛澤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受益所有人和實際控制人為蔣偉,其最終受益股份比例為100%。

2025年3月27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蔣偉、遊捷夫婦以73億元人民幣財富居榜單第3206位。

不過,昊海生科自成立以來,公司所有權及經營權分離。昊海生科此前發佈的招股書顯示,蔣偉、遊捷通過行使股東大會投票權選舉董事組成董事會,由董事會聘任專業管理團隊負責具體經營管理。

據悉,昊海生科的發展方向由以侯永泰、吳劍英為核心的管理團隊把控。其中,侯永泰身兼董事長、執行董事與核心技術人員等多重關鍵職務,吳劍英則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職務。

截至2024年末,侯永泰、吳劍英分別直接持有昊海生科3.61%、3.64%的股份。2024年,二人從公司獲得的税前報酬總額分別為300.42萬元、301.78萬元。

上半年營收、淨利潤雙降

官網顯示,昊海生科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和藥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成立於2007年,於2015年4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19年10月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公司專注於醫療美容與創面護理、眼科、骨關節腔粘彈補充劑、外科防粘連及止血四大快速發展的治療領域。

此前,昊海生科與華熙生物愛美客被稱為醫美行業「三劍客」。不過,昊海生科近期交出的業績答卷卻不盡如人意。

2024年年報顯示,昊海生科實現營收26.98億元,與2021年至2023年雙位數的高增速相比,昊海生科營收增速大幅滑落至個位數,同比增長僅1.64%,業績增長動能明顯不足。

對此,昊海生科解釋稱,高毛利率醫美玻尿酸產品的營業收入及佔集團收入比重持續增長,繼續推動集團整體毛利率向上提升。但眼科人工晶狀體、眼科粘彈劑及骨科玻璃酸鈉注射液等產品在報告期內處於新一輪的國家或省級集採實施階段,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完全衝抵了玻尿酸產品銷售增長對整體毛利率增長的貢獻。

進入2025年,昊海生科的業績壓力進一步增大。2025年一季度,昊海生科實現營收6.19億元,同比減少4.25%;實現歸母淨利潤0.9億元,同比減少7.41%。2025年半年報顯示,其實現營收13.04億元,同比減少7.12%;實現歸母淨利潤2.11億元,同比減少10.29%。

今年上半年,昊海生科三大主力板塊營收均出現下滑。其中,醫美與創面護理產品實現營收5.75億元,同比減少9.31%;眼科產品實現營收3.68億元,同比減少18.61%;骨科產品實現營收2.27億元,同比減少2.58%。此外,昊海生科的研發投入大幅減少,研發費用同比下滑21.53%,研發費用率降至7.54%(去年同期為8.93%)。昊海生科解釋稱,此次研發投入下降,主要為核心研發項目進入后期階段的階段性下降。

目前,公司是否知曉實控人涉嫌內幕交易的具體交易標的、時間和情節?公司實控人涉嫌內幕交易的行為是否會對公司形象和品牌聲譽造成潛在影響?公司計劃如何應對和修復可能受損的形象?昊海生科此前業績增速較高,但2024年營收增速大幅滑落至個位數,2025年上半年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均出現下滑,公司認為除了集採因素外,還有哪些主要原因導致業績增長動能不足?今年上半年三大主力板塊營收均下滑,公司在各板塊業務發展上將有怎樣的戰略調整和重點規劃,以扭轉營收下降趨勢?9月17日,針對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向昊海生科發送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翟永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