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7:07
南方財經記者彭敏靜 廣州報道
近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自即日起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同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簡稱《方案》)公佈。
與其他試點地區相比,大灣區內地九市方案有何獨特性?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哪些價值?圍繞這些問題,南方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南方財經:此次10個試點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從國家戰略和大灣區發展來看,大灣區內地九市這份文件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郭萬達:我認為它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方案體現出先行先試的特點。綜合改革試點源於深圳,2020年,中央就支持深圳開展綜合改革試點,2025年,第二批綜合改革試點清單也已公佈。深圳的綜合改革試點着力於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如今很多試點方案中仍有深圳綜合改革試點1.0版本的影子。此外,大灣區內地九市在要素市場配置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式,也帶有先行先試再向全國推廣的特點。
第二,十個試點地區都會涉及新業態新領域的要素配置,包括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這隱含着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關的新質生產要素配置的體制機制改革。粵港澳大灣區在新產業賽道方面發展充分,其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較好,是國家重要的創新活躍地區,如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生物經濟等發展良好,在新的生產要素配置上有獨特之處。
第三,大灣區內地九市的要素市場配置,不僅要考慮內地九個城市跨區域、跨城市的合作流動問題,還要為將來與香港、澳門的跨境流動做準備。此次方案雖明確是內地九個城市,但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規則銜接、要素流動。所以這次內地九個城市的要素流動,隱含着更高標準,要與港澳規則對接,而香港、澳門的很多規則隱含國際規則,這是大灣區內地九市方案與其他九個試點方案不同的獨特性。
南方財經:大灣區內地九市的試點探索能夠為全國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哪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郭萬達:大灣區市場化程度較高、在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其現在碰到的問題及改革方向,可能是其他城市未來會遇到的,包括其他試點城市。比如土地問題,深圳多年前就開始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改革,如今大灣區內地九市及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等地的方案中都有涉及。還有土地彈性年期制度,大灣區碰到的問題,其他地方可能也會碰到,不需要等到兩年后改革完成的時候,其示範推廣作用可能就已顯現。再如金融領域的知識產權質押,深圳多年前就已開展,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方案中也有提及。所以大灣區以前的改革試點對現在十個試點方案有影響。此外,可複製可推廣不僅體現在十個試點城市相互之間,還包括未納入試點方案的全國其他城市。十個試點方案不僅是十個城市間相互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國其他城市、城市羣、都市圈推廣複製試點的經驗。
南方財經:我們發現十個試點區域關於新業態新領域的內容共性較多,大部分都提到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你認為從這些試點區域選擇的新業態新領域內容中,能反映出什麼趨勢和區域差異?
郭萬達:不同區域在新領域、新產業、新賽道方面存在差異化,但也有共性。比如人工智能,它是通用技術,與各種產業融合,涉及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智能經濟,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所以各試點區域都有提及。生命健康也是重要產業,生物技術的突破對生命健康產業影響重大,各區域方案中也都有涉及。但也有不同之處,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有自主可信計算、信息安全相關內容;大灣區有深海航空,涉及低空經濟、通用航空等,發展側重點不同,存在差異化改革。此外,所列的新產業內容並非全部。大灣區在軌道交通、量子計算等方面有很好的產業發展基礎,還有一些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新技術也在發展,但未列在方案中。所以看待新產業、新領域要從三個層面:一是有通用部分,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二是有差異化發展,與各區域優勢產業基礎有關;三是不能侷限於所列內容,還有很多未明確列出但發展良好的領域。
南方財經:《方案》中針對技術、土地、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提出了多項改革舉措,其對解決大灣區當前面臨的痛點能起到怎樣的關鍵作用?
郭萬達:這個方案針對要素市場的痛點、難點、堵點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改革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培育新要素和新質生產力。比如在技術要素成果轉化方面,大灣區的痛點難點是技術成果轉化問題,特別是高校、國有企業、政府投資的一些科研機構。《方案》中提到將支持國有科技型企業將研發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淨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這是針對成果轉化痛點的舉措。雖然很多城市已在做,且比例更高,但該方案明確至少50%,對成果轉化有推動作用。在土地要素方面,大灣區存在企業工業用地年限問題,如企業可能不需要50年的工業用地,導致土地閒置,收回時又有諸多問題。《方案》提出完善彈性出讓年期制度,這是對該痛點的改革。在人力資源要素方面,《方案》特別提出户籍改革,按居住證提供社會保障,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務。在數據要素方面,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問題很關鍵,如果公共數據不能開放共享,就難以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這些方面都是大灣區要素市場中的痛點,通過要素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改革,能促進要素更高效流動,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對大灣區的市場一體化及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有很大好處,對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有重要推動作用。
南方財經:《方案》雖主要針對內地九市,但多項措施有利於推動與港澳的銜接,背后有何深意?你覺得這些改革措施在落地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來自體制機制或現實層面的阻力?政策實施應該注意什麼?
郭萬達: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涉及跨城市、跨地區、跨行政關係問題,存在行政、利益、部門阻隔,此外方案改革涉及的政府部門眾多。而粵港澳大灣區中,港澳實行「一國兩制」,是特別行政區,在制度、法律方面與內地不同,要素的流動涉及跨境問題。大灣區內地九市的要素一體化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的基礎,如果內地九個城市都做不到市場一體化,與港澳實現市場一體化就更難。所以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市場一體化,打破行政、利益、部門阻隔非常重要。大灣區內地九市市場一體化先行一步,才能更好地與港澳進行規則銜接、要素流動,形成一體化市場。
南方財經:如何看待此次《方案》對於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作用?
郭萬達:要素市場統一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部分,涉及所有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市場公平才能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因為企業家的職責是組合生產要素,若市場不公平、缺乏活力、要素不能流動,企業家就難以創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在各個區域市場一體化基礎上,如果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都不能實現一體化,全國實現統一大市場就更困難,所以這一點毫無疑問具有重要價值。
其次,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存在因地制宜、差異化改革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高,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的生產要素方面,配置方式效率較高,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發展良好。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市場要素一體化改革,特別是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技術市場一體化、政務服務一體化,對提高要素市場一體化、提高新領域要素配置效率有重要推動作用,進而對全國要素市場一體化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第三,大灣區要素市場涉及資源環境領域,其綠色發展方面,如碳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市場、電力交易市場等較為超前,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等也很發達,新要素市場如科技要素、數據要素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等發展良好。大灣區市場建設有體系、分層次,各市場間協同聯動良好。圍繞這些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積累經驗,對全國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都有促進作用。因為國內要素市場建設與制度性開放相關,要素市場建設得好,對促進開放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