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8:54
轉自:北京青年報客户端
今年暑期檔,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憑藉細膩的情感表達、濃郁的東方美學與深刻的現實共鳴,成為一匹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黑馬」。無數觀眾為小妖怪的掙扎、成長與抉擇而動容。而這份跨越銀幕的情感共鳴,背后是陳廖宇工作室項目組所有主創成員的付出,同時也是技術團隊以代碼與創意搭建的「無形橋樑」——它讓水墨筆觸自然流淌,令角色表情細膩生動,技術無聲卻有力地將温度注入了故事內核。
「動畫的本質是藝術,打動觀眾的是敍事情感與視覺的美感,而非軟件炫技。」參與《浪浪山小妖怪》創作的項目組成員李振和執行製片人劉小起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道破了影片「科技為表、文化為核」的創作理念。
「陳廖宇(該片監製)工作室」的執行製片人劉小起提到,創作團隊在項目搭建初期,就綜合考量,對「這樣的影片需要找到最匹配的技術支持人員」達成了高度共識,而工作室的技術指導-李振的職業路徑本身就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故事。
從可能走向純技術領域的程序員,到紮根動畫行業的創作者;從策略性運用AI工具,到實現中國水墨風韻的數字化轉譯,他的個人成長與《浪浪山小妖怪》的技術實踐,共同映射出中國動畫正在發生的轉型升級:科技不再只是工具,更成為延續美學、傳遞情感的新語言。
從「逐幀手繪」邁向「數字化協同」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自己會進入計算機行業,直到上大學前后,正趕上中國動畫行業開始受到大力扶持,才毅然轉向了動畫領域。」李振坦言。他鍾情於代碼的邏輯之美,而從小打下的繪畫功底,又賦予他對藝術的敏感度——這兩種特質在動畫行業的土壤里,恰好融合成他獨特的競爭力。
大學期間,李振主修動畫專業,但編程始終是他的「隱藏優勢」。「那時候動畫行業里真正懂編程的人非常少,很多重複性流程工作全靠手工,效率很低。」也因此,他自發走上了「技術+藝術」的雙修之路:自學動畫軟件的腳本開發,希望將編程能力深度融入到製作流程中。
十四年來,李振親歷了中國動畫從「逐幀手繪」邁向「數字化協同」的歷程,自己也從一名后期技術人員,逐漸成長為能夠統籌全片技術架構的核心人物。
「做技術不能只沉迷於代碼,最關鍵的是聽懂藝術的語言,實現創作者的意圖。」李振分享了《浪浪山小妖怪》中,他最為自豪的「風吹草地」鏡頭來印證這一理念。爲了達到該片監製和藝術總監陳廖宇提出的「自然的漣漪效果」,他和團隊不僅反覆調試模擬算法,還多次跑到郊外,觀察草葉在風中的真實擺動,用手機捕捉細節,將這些視覺記憶轉化為代碼參數。
劉小起補充道:這個曾極具挑戰性的鏡頭,若用手繪完成將耗時耗力。團隊最終通過在程序研發上的投入,找到了高效的解決方案。而這一切追求的終極目標,並非炫技,而是讓觀眾相信「這片草地是活的」。更可貴的是,當導演后期要求調整風力時,已備好的技術方案讓修改得以迅速完成,這充分證明了技術賦能所能帶來的藝術靈活性與效率提升。
「效率革命」 帶來更多探索空間
《浪浪山小妖怪》的製作過程,也是一場技術賦能效率的實踐。為此,主創團隊從底層架構入手,製片組協同技術組搭建起一套完善的數據庫系統,並基於實際目標研發插件,高效管理項目中海量的資產文件,確保所有協作方能實時獲取最新信息,從根本上降低了溝通成本。
效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很多過去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的重複操作,現在只需幾分鍾、甚至幾秒鍾就能完成。」劉小起介紹。這不僅大幅節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監製和導演能夠快速看到接近最終效果的畫面,從而及時對影片的宏觀節奏與情感傳遞做出調整,無需等待繁瑣的底層處理。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動態分鏡的后期流程。李振透露:「現在,一名工作人員僅用3-5個小時即可完成全片分鏡的鏡頭切分、鏡號標註並同步至系統。」這意味着上午確定分鏡,下午就能推進后續環節,而在以往,完成同樣的工作至少需要兩人投入三至四天,技術革新極大釋放了製作時效。
更重要的是,這套高效流程為創作團隊贏得了更大的試錯與探索空間。李振認為,動畫製作離不開反覆測試與創新,很多關鍵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才會浮現。而技術帶來的快速修改和迭代能力,顯著降低了試錯成本,讓團隊能更主動地追求最優的視覺與敍事效果。
用科技守護東方美學的「寫意靈魂」
《浪浪山小妖怪》備受觀眾稱讚的一點,是其濃郁的中國水墨風與水彩質感。這背后,是創作團隊對東方美學的深刻理解與不懈的技術創新。
「主流三維軟件雖能渲染類似水墨畫面,但中國水墨的核心魅力在於寫意,那是一種帶有人性温度的美感。」李振強調,創作者的核心是傳遞情感,而非追求精準與華麗。技術必須服務於文化表達,不能搶了文化的「主角」。
為此,團隊儘管全程採用電腦繪製,卻始終堅持先用毛筆與宣紙為作品定下基調,再通過軟件調整筆觸與壓感,復原傳統筆韻,實現科技與傳統的融合。爲了在動態效果中同樣保留寫意神韻,在處理揚塵、煙霧甚至開關門等細節時,團隊都投入了大量技術討論與反覆調試。
在角色表演上,劉小起也分享了製作中的趣事:團隊選擇了一條迥異於主流動捕技術的道路。他們通過主創成員,親自表演並錄製視頻,為動畫師提供鮮活參考。「二維手繪動畫更需要想象力和表現力」,李振表示,整個過程充滿了創作的樂趣,團隊里有人模仿小豬,有人扮演村民,有人舉起直筒模仿鞭打動作……這種集體參與不僅提供了創作依據,更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動畫師們在參考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融入更誇張的設計,讓角色活起來。「一個合格的動畫師,本身就是一個出色的演員。技術再先進,也替代不了人對情感的理解。動畫里的小妖怪之所以讓觀眾覺得‘像自己’,正是因為這些動作和表情里,藏着我們對生活的觀察與共情。」劉小起感慨道。
平衡審美與技術,做「有温度的動畫人」
作為擁有14年經驗的「行業老兵」,李振時常面對年輕動畫人的困惑:「AI時代還要苦練手繪嗎?」「技術是否學得越多越好?」他的回答始終明確而堅定:「動畫的核心是藝術,技術是服務藝術的工具,絕不能本末倒置。」
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朴實而具體:先「夯實審美」,再「學習技術」。「審美修養是創意的根基,它決定了你能‘想’出多好的內容,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他建議初期應多觀察生活,比如,看樹的生長、水的流動,積累視覺記憶,同時掌握基礎軟件操作與編程邏輯;待到后期,再讓審美需求引導技術進階,「比如當你想要實現更細膩的水墨效果時,自然會去深入研究相應的插件開發。」
對於炙手可熱的AI技術,李振保持着技術人特有的理性:「AI目前尚無法直接用於影視級畫面生成,但在流程工具研發環節價值突出。」團隊可以利用AI編寫腳本和插件,將人力從繁瑣的代碼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創意工作的主導權,始終牢牢掌握在人類藝術家手中。在他看來,動畫「打動人心」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
劉小起深信,中國動畫的未來,需要更多「懂技術、有文化、有温度」的複合型人才——用科技突破創作的邊界,用文化傳遞民族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浪浪山小妖怪》這樣的作品,走出「浪浪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印證了一條清晰的中國動畫發展路徑: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文化傳承為內核。正如李振所言:「只有當一項新技術有能力傳達特定的美學時,纔有了它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動畫人正用代碼書寫傳統文化的新篇章,以技術搭建通往觀眾內心的情感橋樑。
劇照來自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官方微博
統籌/滿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柴程
責任編輯:周朝(E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