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9:35
(來源:研報虎)
創新葯周專題: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 Disease,CD),美國和歐美高發,超過300萬患者。發病機制仍不清晰,腹瀉、腹痛、發熱的症狀嚴重到腸穿孔等致命併發症。IBD目前沒有治癒療法,輕-中度CD患者仍以糖皮質激素或傳統免疫抑制劑為一線誘導,中-重度活動期的一線生物製劑則以抗-TNF(英夫利西單抗、阿達木單抗)最具優勢,因其起效快、黏膜癒合證據充分且長期數據最完整。當抗-TNF療效不佳、失應答或出現副作用時,臨牀主要轉向維得利珠單抗、烏司奴單抗、利生奇珠單抗或JAK1抑制劑作為二線及后線方案。雖然生物靶向療法對許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達30%的患者對初始治療沒有反應,高達40%的患者隨着時間的推移反應消失。對新機制新療法的需求急迫,可延長IBD患者治療時間和壽命。
IBD全球藥物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有望達到370億美金,艾伯維、強生、禮來、武田、默沙東、輝瑞、賽諾菲等TOPMNC均有佈局IBD領域。在目前已獲批靶向藥物治療中,TNF單抗銷售比例逐年下降,IL-23單抗及JAK抑制劑銷售比例逐年增多。烏司奴單抗IBD適應症貢獻四分之三,對應大約78億美元。維得利珠單抗是目前唯一僅獲批用於IBD適應症的藥物,2024年全球銷售額達到61.07億美元。近年來部分重大UC藥物商業交易,多個總額超50億美金。TL1A作為新靶點,已獲得了默沙東、羅氏和賽諾菲的加註,目前多個3期研究開展中。長效IL23/TL1A單抗或者TNF/IL23/TL1A組合的一些雙抗也是迭代思路。我們認為,由於IBD發病機制複雜,復發耐藥也比較常見,不同機制的二線療法需求比較大,非常多新靶點都有可能在二線治療有一席之地,通過差異化競爭,有望成為重磅產品。
建議關注:1)新靶點新機制:Abivax、辰欣藥業、和美藥業、益方生物、中國生物製藥、雲頂新耀;2)雙抗:先聲藥業、博安生物;3)長效迭代:Spyre Therapeutics。
覆盤及中長期投資策略:9月10日(美東時間),《紐約時報》在其官網發佈了一篇題為《Trump Weighs Crackdown on Medicines FromChina》的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來自中國的試驗藥物流入量不斷增加的情況實施「嚴格限制」,白宮發言人Kush Desai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政府並未「積極考慮」上述行政令草案。9月11日A股H股開盤,創新葯集體大跌。我們認為,特朗普政府及美國biotech投資人的舉措更加證明了中國創新葯的崛起,而BD屬於IP服務貿易,打擊BD就是自毀知識產權這個美國商業根基,預計不會出現實質性打擊政策的落地。9月12日,創新葯情緒有所回升。中長期維度,我們建議積極擁抱Biopharma、一/二線龍頭標的創新葯及仿轉創標的,建議戰略重點關注康方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和康弘藥業。行業催化方面關注潛在大品種數據讀出及授權出海或潛在大品種今年醫保談判的企業。我們認為中國創新葯正在「量變引起質變」,看好創新葯5-10年的產業趨勢,建議關注:【Pharma重估】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恆瑞醫藥、三生製藥、遠大醫藥、東陽光藥、康哲藥業、奧賽康;【Biopharma】復宏漢霖、映恩生物、上海誼眾、科倫博泰、雲頂新耀、再鼎醫藥、神州細胞、邁威生物。【Biotech】益方生物、康寧傑瑞、基石藥業、加科思、藥捷安康、中國抗體、科濟藥業、歌禮制藥、華領醫藥。【仿轉創】西藏藥業、舒泰神、一品紅、泰恩康、珍寶島、科興製藥、悦康藥業。
創新葯本周建議關注組合:康方生物、石藥集團、西藏藥業、益方生物、百濟神州、映恩生物、上海誼眾、三葉草生物、康寧傑瑞、加科思。
風險提示:行業需求不及預期風險、公司業績不及預期風險、市場競爭加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