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9:1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晚點LatePost
「大家都想尋找新故事,但最多的資金還是流向了算力基建龍頭股。」
文丨程曼祺
上周三(9 月 10 日),甲骨文公佈季度財報后暴漲 36%。二戰結束前一年出生、現在 81 歲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個人身家來到近 4000 億美元,在富豪榜上一度超越埃隆·馬斯克。
對二級資本市場、對不服老的創始人、對還想上一個臺階的大公司和想干掉舊巨頭的新巨頭,AI 現在都是最靈的神藥。
股價高漲的根源是,沒有人敢第一個放松對基礎算力的投資。
據甲骨文季報,他們在上一季度與三家不同客户簽了四份大合同,未交付合同價值已超 4500 億美元,單季度就暴增 3000 億美元——后來市場得知,開出鉅額算力支票的是 OpenAI。
而這些算力基建投入,又化作英偉達、博通、甲骨文、AWS(亞馬遜雲)、Azure(微軟雲)、GCP(Google 雲)的收入,給烈火烹油的美國科技股持續提供超預期業績的興奮劑。
由於這些最大的公司之間互相購買服務,當趨勢向上,欣欣向榮的樂觀被傳導、放大;而當趨勢反轉,變化程度也可能也超乎尋常。
8 月底,在美股科技股因一些消息因素小幅走低時,我們與兩位二級資產投資配置從業者——劉迪凡和張博,聊了他們觀察到的美國機構投資者邏輯。機構是美股中的主要交易者。
劉迪凡 2020 年創立 CT Associates(赤兔資本),在全球範圍尋找新興的、有潛力的基金,為中國 LP(出資人)設計海外資產配置方案。此前他曾在高盛亞洲的私人財富管理部門工作多年。他也運營着一個超過四萬關注者的基金配置公眾號 「海外對衝」,分享市場觀察。他的顧問和高盛前同事張博是松樹街資本創始人,如今管理一隻聚焦中美市場的全球事件驅動人民幣基金。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而是描述美國科技基金經理此刻的 「平均觀點」。美股科技股的未來走勢也會影響大型科技公司對 AI 投入的決心和持續性,進而波及更廣泛的經濟生活。
如上周六《經濟學人》封面文章中所提醒的危險:萬一這場對 AI 的 3 萬億美元押注錯了呢?人工智能過去一年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驚人的 40%,一旦投資收縮,就業、消費及股市共振下滑,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 兩位訪談對象劉迪凡、張博均未持有文中所討論的具體個股,本文討論不構成投資建議。
「AI 不是投資回報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晚點:近期兩件事引發美股科技股下跌:一是 8 月有媒體報道稱 Meta 因 「狂挖人」 后繼乏力而縮減 AI 部門規模;二是 MIT 發佈了《The GenAI Divide:(生成式 AI 的鴻溝)》的報告,結論比較悲觀,指出嘗試 AI 的企業中只有 5% 真正成功部署並獲得了商業回報。你認為這是短期波動還是長期變化的信號?
劉迪凡:當一件事投入巨大、但成果不明顯時,站出來指出風險,更容易被認同。比如大家看到亞馬遜雲(AWS)今年上半年的 Capex(資本開支)已佔到了運營現金流的 115% (572 億美元 vs 495 億美元),自然會有疑慮。
但作為投資者,我認為這兩條消息只是小噪音。大約六個月前,DeepSeek 爆火、市場劇烈震動;緊接着,又傳出微軟要放棄建設兩個新數據中心。那一輪衝擊力比現在大得多,它動搖了整個 AI 算力投資的根基,當時的一種新假設是 「我們不再需要高級算力、不再需要新 GPU 了」。和當時的衝擊相比,現在都是毛毛雨。
晚點:那麼發生什麼時,才指示着 AI 投資的拐點?
劉迪凡:還是要看公司實際行動,尤其是資本開支(Capex)指引。雖然有消息説 Meta 在凍結一些 AI 崗位的招聘,但在 7 月底,它剛把資本開支指引的下限從之前的 640 億美元提到了 660 億美元(編者注:上限保持為 720 億美元)。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佐證,比如被航拍到的建設中的新數據中心等等。
晚點:認為目前 AI 有泡沫的一種觀點正是——這些龐大的資本開支轉化的價值卻很少,ROI(投資回報率) 算不過來。
劉迪凡:對巨頭來説,AI 投資已不是 ROI 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他們把 AI 看成一場不容有失的 「軍備競賽」。
他們需要防禦核心業務。OpenAI 現在的周活躍用户是 7-8 億,在年初時才 3 億。4 月時,OpenAI 估值 3000 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材料里,説它在各種大語言模型中份額是 83%,第二名才 6%。這種整合 App 和模型的公司擴展到廣告,Meta 害怕;拓展到電商,亞馬遜害怕;現在 ChatGPT 的搜索功能已經讓 Google 害怕。
同時,亞馬遜、Google 這些雲廠商擁有鉅額現金流,但在美股市場,賬面現金多並不能帶來高估值,甚至被視為低效資產。因此它們有很強動力要把現金投出去,以換取未來增長,而不僅是分紅或回購。
張博:他們想避免被 「管道化」:AWS、Azure 和 GCP 都不想成為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 AT&T,僅僅提供基礎網絡服務,成了價值不高的 「管道工」。
他們還想拿到未來的入場券:在這場競賽中,如果你沒有自己的 「兵器庫」,即核心大模型和超級應用,那大概率會成為二流公司。因此,在能創造出下一個超級應用前,所有巨頭都會不計成本地投入,建立自己的算力基礎設施和用户生態,在未來牌桌上得到座位。只要競賽還在繼續,就沒有人敢主動放慢腳步。
晚點:這種對 AI 是生存之戰的想法,長期還是需要 ROI 來支撐,目前實際 AI 算力投資的 ROI 能有多少呢?
劉迪凡:並不低,一家我們投資的基金上季度的測算,是 46%——2021 年到 2024 年,數據中心支出一共是 2740 億美元,其中 「超大規模廠商」,即 Hyperscalers,也就是 AWS(亞馬遜雲)、Azure(微軟雲)、GCP(Google 雲) 再加上 Meta,這四家就合計花了 1970 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購買 GPU、建設新 AI 數據中心等。而 2025 年 AI 帶來的總收入估計是 1280 億美元,相比過去三年的 Capex 是 45% 的回報。
晚點:25 年的 AI 收入怎麼算出來的?
劉迪凡:有 5 個方面。最大頭是廣告,主要玩家是 Google、Meta、Tiktok、AppLovin、Pinterest, 估算收入在 820 億美元,佔 1280 億的 60% 以上。也就是説,AI 的第一波回報不來自 「賦能千行百業」 的效率提升,而是投 AI、做大模型的大廠自身核心業務的提升。
當然,怎麼界定 「AI 提升」?這個定義有一定的模糊性,但總體上,大模型溢出的技術已提高了現有業務的收入、毛利和效率。這包括訓練 LLM ,也包括自己買 GPU 提高推薦和排序引擎的效果。
晚點:AI 對廣告的提升,其實不都是大模型驅動的,部分還是推薦算法的延續。
劉迪凡:是,這里面有不同的 AI 技術。不過二級投資更關注 Capex 和廣告收入提升的關係。一個具體例子是,Meta 在 2022 年底花 100 億美元給 Instagram 買 GPU ,第二年 Insta 用户的每天使用時長從 40 分鍾上升到 55 分鍾。AI 也極大提升了廣告內容生成效率,直接把產品照片上傳,AI 能做出幾千種素材。這在大廠大投 GPU 之前是做不到的。相當於單車變摩托。
晚點:佔比超 60% 的廣告之外,1280 億美元 AI 收入中的其它 4 部分怎麼構成的?
劉迪凡:200 多億的 AI 雲收入,也就是其它人用 AI 雲來使用模型的支出;130 億美元的 LLM 應用收入,如 ChatGPT 訂閲;110 億的 AI SaaS 收入,如微軟 Copilot;最后是 20 億美元左右的 AI 初創公司的收入,如 Midjourney 等,但這部分佔比很少。
其中,預計在 2025 年,三朵雲(AWS、Azure、 GCP)和甲骨文上與 AI 推理相關的收入就將達到 200 億美元,佔這些公司總雲收入的 10%,並且有望實現 28% 的年化增長,這個增速堪比當年 SaaS 業務的黃金時代。
晚點:這個測算是保守還是樂觀?
劉迪凡:這些數據來自買方的研究和測算,主要是作為他們自己建模和設立持倉股票目標價的依據,里面有主觀預測和歷史經驗。
到底是保守還是樂觀?我認為保守了。比如這個數據源對甲骨文雲明年訓練加推理收入的預測是 70 多億美元,這可能偏少。(編者注:本次訪談后的新消息是,OpenAI 已簽署合同,在未來約五年內從甲骨文購買價值 3000 億美元的算力,甲骨文雲業務的明年收入應會大幅超過 70 億美元。)而另一方則覺得測算太樂觀,而且某種程度上不認可 AI 收入的這種拆分方法。
如果把認為 ROI 不低的一方稱作正方,把另一方稱為反方,據我觀察,正方往往離使用算力的核心公司更近、對需求有直觀強烈感受;反方往往離技術堆棧較遠,是從常識角度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和價值創造。
「大家都想尋找新故事,但最多的資金還是流向了算力基建龍頭股」
晚點:我們可以來看一些具體科技基金的持倉變化,你挑選的樣本是 Coatue、Whale Rock 和 Altimeter 二季度的 13F 報告,為什麼是這 3 個?
劉迪凡:13F 文件有滯后性,但足以讓我們洞察它們各自的選股審美和風格。
Coatue 的風格是 「敢為好公司支付高估值」。它的持倉相對后兩者更多元化。Whale Rock 和 Altimeter 則都是 AI 「死多頭」,可以作為一個樣本看最純粹、最樂觀、最長期持有類型的 AI 買方。也可以清楚看到宏觀變化來襲、估值倍數坍塌時的后果。
比如 Whale Rock 的業績曾大起大落。它在 22 年因宏觀加息幾乎虧掉過去 16 年的大部分盈利,但在 23-24 年的 AI 浪潮中又獲得了驚人回報。Whale Rock 的朋友告訴我,他們 22 年初認真計算過加息對公司現金流的影響,當時判斷風險可控,決定繼續持有大部分倉位,沒想到加息速度太快,導致的后果遠超模型預測。所以這類基金專注長期賽道,但在宏觀衝擊面前風控能力較弱。
晚點:這三家的二季度持倉有什麼特點,反映了什麼趨勢?
劉迪凡:最核心的趨勢就是,當前階段,最可靠、最清晰的投資故事仍是 「算力基建」。在 AI 算力產業的每一層,都呈現出雙寡頭甚至單寡頭壟斷的格局。例如 GPU 領域的英偉達和 AMD,定製化芯片(ASIC)里的博通(Broadcom)和美滿(Marvell),燃氣輪機領域的 GE Vernova 和西門子能源,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提供了很強的確定性。因此,儘管大家都在尋找新故事,但資金最終還是最青睞這些基礎設施層的龍頭。這些基金認為,市場仍然低估了未來的算力需求。
晚點:以具體持倉展開來說了?
劉迪凡:比如 Coatue 前五大持倉包括 CoreWeave(挖礦轉型的 AI 雲公司,主打租賃 GPU),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更 「凸性」 的英偉達,也就是波動更大的英偉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Coatue 是非常早就開始佈局電力的超大型基金,大約從 24 年年中就開始了,可以説是引領了這個風潮。電力是 AI 基礎設施最底層的環節。
Whale Rock 對算力的投資,除了英偉達、博通外,還有一些獨特的 「黑馬」,比如第一大重倉股 Celestica(天弘科技,網絡交換機制造商)。Whale Rock 也投資了 AppLovin,這家公司爭議大,被多家機構做空,但粉絲也多。它是從遊戲公司轉型爲了第三方廣告平臺,因為出色的推薦引擎效果備受廣告主青睞。
晚點:為什麼他們相信 AI 算力的價值還是被低估了?現在相關股票的估值已經非常高。
劉迪凡:這背后是一個 「硬幣的兩面」 的邏輯:GPU 物理性能的指數級上升,與大廠看到實際 ROI 后決定大筆投入,是相輔相成的。計算架構的底層改變,帶來了 ChatGPT 這樣的超級應用,然后大廠繼續投入,硬件能力進一步提高,效果進一步展現,使用量激增,從而推動硬件再跨向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正向飛輪。
當然這個循環,更準確説是部分買方的假設,在財報出來后,才能一個、一個季度地驗證。這之間,買方分析員就要去了解上下游各種蛛絲馬跡,去調整預期。沒有一個長期投資者每天閒坐着。
晚點:一個現象是,這些基金二季度的前 15 持倉里已經沒有任何 「中概股」 了,倒是可見到印度、韓國、拉美的科技公司。中國的 AI 發展也很快,而且這些基金過去都在中概股上賺過大錢,為什麼暫時沒看到他們佈局中國公司的趨勢?
張博:剛纔提到,AI 當前最清晰的投資機會還是在算力和電力等基礎設施層,算力龍頭主要是美國公司,如高端 GPU、交換機芯片等,典型中概股的 AI 佈局更多是在算力之上的模型層和應用層。
(編者注:9 月 11 日,因外媒報道阿里、百度用自研芯片訓練 AI 大模型,兩家公司股票大漲。不過這並非阿里和百度的新動作。)
晚點:中國也有表現非常亮眼的算力投資機會,如寒武紀、海光等。
張博:美國大型基金習慣基於現金流、市盈率(PE)等傳統模型進行估值。所以它們很難向出資者解釋,為何要投資一個市盈率高達幾百倍、短期沒有利潤的 A 股公司。
劉迪凡:還有一個原因是,過去幾年,許多華爾街基金裁撤或縮減了專門研究中國市場的分析師團隊。缺失信息和研究支持,它們不敢輕易下重注。
「AI 應用層還沒有出現可以讓人堅定長期持有的股票」
晚點:當算力,也就是圍繞英偉達等核心股票成為機構的 AI 投資主流時,我們可以聊聊模型層、應用層里的其它公司,比如美股 「科技七姐妹」(蘋果、英偉達、微軟、亞馬遜、Google、Meta、特斯拉)中的其它幾家,現在在二級市場買方眼中是怎樣的標的?
劉迪凡:美國買方機構的玩法,主要是先基於自己的審美,框定出一個靠譜的股票池,然后再在這個池子里算內部收益率(IRR),去尋找那些潛在回報更高的標的,以賺取超額收益。
晚點:蘋果和特斯拉現在在 AI 池子里嗎?
劉迪凡:據我觀察,基本不包含。蘋果目前不在主流 AI 投資討論之列。雖然它有硬件入口,大家也關注軟硬結合,我沒見過哪家 TMT 基金把蘋果放在前五大重倉里。當然,不排除未來有基金能看到它的潛力,也就是所謂的 「Pay Off」(風險收益比),如果蘋果在應用層有起色,或者通過收購補齊能力,情況可能會變。
特斯拉的問題則是,它的市場貝塔(Beta)係數太大了。就是它的波動性特別大,且難以研究和預測,更像是散户情緒驅動。所以,邏輯嚴謹、機構化的基金基本看不到特斯拉出現在前五大持倉中。
晚點:其它幾家呢?
劉迪凡:我可以説一些我在美國買方聽到的比較總體的評論:
微軟最大的特點是 「超前部署」。因為它跟 OpenAI 的關係,AI 基建的規模是遠超 AWS 和 GCP 的。它的長期邏輯最強,但缺點是估值相對貴,遠期市盈率大概在 33 倍。
Google:之前市場普遍認為它比較被動,它的核心廣告業務(搜索)直接受 AI 衝擊,而它的雲業務(GCP)份額又最小。但 Gemini 大模型和 TPU 的進展又讓市場看到希望,它被視作幾大雲廠商中的價值股。(編者注:前天有消息稱 Google TPU(Google 自研的 AI 芯片)可能會單獨分拆,資本市場反響很好。這顯示英偉達一枝獨秀情況下,大廠的自研和替代潮流讓競爭格局複雜化,也讓基金經理有更多獲取 「alpha」 的機會。)
Meta:普遍認為它的戰略位置最優越。因為它掌握超級 App,能最直接地把 AI 的投入轉化成業務增長。
亞馬遜(AWS):普遍被認為它成本控制比較好、穩健。另外,也有買方認為,市場低估了它的電商和廣告價值。
一個有意思的新變量是:甲骨文(Oracle)。因為它之前拿下了 TikTok 這個大客户,正在成為 「第四朵雲」,這可能是個新的版圖變化。(編者注:在 9 月 10 日的電話會中,甲骨文稱上一季度與三家不同客户簽署了四份大合同。)
晚點:除了這些最大的巨頭,還有哪些有意思的公司?
劉迪凡:在算力基礎層,除前面提到的 GPU 的英偉達、AMD,定製 ASIC 的博通、美滿之外:
在生產環節:台積(TSMC)是繞不開的。
網絡、連接(Networking)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環節。簡單説,就是解決服務器間高速傳輸數據的問題,不管是光連接還是銅纜連接。這里我常看到的名字包括博通、做機櫃內、機櫃間連接的公司,以及網絡交換機。它們的商業模式是靠 IP。這些硬件要進入大廠供應鏈,需經過三、五年認證,然后是長達十年、八年的應用和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擁有 IP 的公司可以一遍遍 「收錢」,護城河非常深。但是這些公司的缺點是,這輪 AI 支出的頭部大客户非常集中,就那麼幾個,任何一個客户的變化都會事關生死。
還有電力、能源,如前面提到的 GE Vernova、西門子能源,這些是能源設備;還有各種攢人建電網的 EPC 公司,也是重點標的。想想 AI 對電力的需求要徹底引爆美國 20 年沒修過的老舊電網,對於電網上各種零件的需求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在應用層,也有些公司受到買方和零售投資人關注,比如之前提到的 AppLovin,還有 Hood 等等。但大部分機構認為,應用層目前還沒有出現那種可以讓人堅定長期持有、類似基礎設施龍頭的股票。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上述公司,包括基礎設施龍頭和應用龍頭,都非常依賴 AI 資本支出的持續擴張,有強周期性,歷史上他們經歷過非常大的波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 「長期持有」 型投資。
晚點:電力、能源、算力、芯片等算力基礎設施上看起來最確定,但現在已經估值頗高,接下來的可能風險是什麼?
劉迪凡:就是漲太多了,導致未來 IRR 不夠高。所以買入時機非常重要,這是長期持有的關鍵之一。
晚點:怎麼判斷買入的時機?
劉迪凡:這要花很多工夫跟蹤研究。一個可能的機會出現在庫存周期波動中。這是半導體行業固有規律,當需求爆發就導致芯片買家過度下單(Boom),一旦需求放緩或庫存過剩,就可能出現 「砍單潮」(Bust),導致整個算力產業鏈股價劇烈波動。比如某季度 Meta 的廣告收入增長突然不行了,大家又會覺得 AI 沒用,股價就會跌。在這個波動過程中,如果你對行業足夠熟悉,對長期趨勢有足夠證據,就能識別出真正機會。
晚點:就像今年年初 DeepSeek 爆火后,英偉達股價大跌,事后看也是一個很好的買點。
劉迪凡:對。但要抓住這種機會,你需要的認知、功夫和經驗,比想象多得多。因為你要在那個時刻對抗市場上壓倒性的悲觀。
「核心不是去預測,而是讓自己能活下來」
晚點:你們認為接下來的 AI 二級投資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指標,它們會指示中期乃至長期的走勢轉折?
劉迪凡:一是剛纔説到 GPU 的庫存周期。有基金經理開玩笑説,一個可能的市場見頂信號是 「特朗普宣佈他在中東建的數據中心都落成了」。不過對理解算力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説,波動也是買點。
二是小公司的生存風險,同時也是做空投資機會:在 AI 浪潮中,會出現一些管理能力不足、盲目擴大資本開支的中小公司。他們可能講了動聽的 「AI 故事」,但最終無法兑現價值。這類 「偽 AI 公司」 是潛在的做空標的。就像上一個周期中的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它試圖對抗 「人類更喜歡真正蛋白質的味道」 這一基本邏輯,最終股價幾乎歸零。
最后是宏觀金融環境:在美股連續幾年大漲之后,市場本身就被 「地心引力」 拉扯,積聚着回調的勢能。精準預測市場何時會崩盤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專業投資者會通過構建投資組合來主動管理風險。
晚點:具體可以怎麼做?
劉迪凡:我觀察美國買方策略多樣,核心思想不是去預測,而是讓自己能活下來。
降低淨敞口:比如通過增加空倉,將 beta 係數(市場暴露)維持在 30%-40% 的水平,代價是在大牛市里會跑輸指數,看着 「傻」,但好處是在市場崩潰時能有效控制回撤。
分散化配置:即便是看好 AI,也不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組合中除了配置 AI 這種 「夢想股」,也會配置一些傳統周期股,或者其他不相關的資產,如大宗商品。俄烏衝突時,股票大跌,但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大漲,就是一個例子。
低相關性策略:配置一些與股市漲跌關聯度低的策略,比如併購套利基金,它們賺取的是併購事件確定性的差價,不受大盤影響。
晚點:對想投資科技的個人投資者,有什麼建議嗎?
張博:最簡單也可能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在合理價格 「抱緊」 那些產業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核心資產」。我們認為市場至今仍然低估了英偉達、博通、台積這三家公司的核心地位和護城河。
劉迪凡:完全同意。當然,「時機」 非常重要,你需要在一個好的價格買入;敢於下注也很重要,這需要你對產業有足夠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市場恐慌時——比如 DeepMind 事件引發大跌時,或周期性的芯片砍單潮來臨時——知道去做哪些研究來做正確的決策。歸根結底,投資是一場認知變現。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