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9:04
中國科技資產,再度被引爆。
隔夜中概股狂歡,今天港股科技股立馬搶過交接棒。
其中,阿里巴巴大漲超過5%,再創2021年11月17日以來的新高,市值重返3萬億港元,股王騰訊表現也很亮眼,股價大漲超2%,股價衝上661港元,距離歷史最高點701.6港元,只剩5%左右。
以阿里、騰訊為前二權重,其中「阿里含量」超13%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強勢收漲3.37%,盤中涌現12筆申購大單。
而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跟蹤的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表現也非常搶眼,截至今日,該指數今年累計上漲55.86%,自2017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13.73%,可謂是更猛的港股科技投資工具。
港股科技股的火熱,是多個利好共振的結果。
首先,是利好消息頻傳。
2025年9月數據顯示,阿里通義模型在中國企業級大模型市場中佔比17.7%,位列第一。同期,高德掃街榜上線,進一步拓展業務邊界;2025年9月17日,阿里巴巴完成發行32億美元零息可轉換優先票據,為長期戰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值得關注的還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發表最新《施政報告》。
他提到,香港將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迴歸地;推動港股人民幣交易櫃檯納入「股票通」南向交易等。
其次,中國科技巨頭在AI領域大舉支出,提升了市場對於未來業績向好的預期。
據彭博行業研究,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百度和京東等中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總資本支出在2025年將達到320億美元,較2023年的130億美元增長一倍多。
眼下,市場正靜待周四美聯儲決議,降息似乎已成定局。
據CME的FedWatch工具,市場預計美聯儲9月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100%,10月、12月降息的概率均超過80%。
相比A股,港股對外部流動性寬松更敏感,因此無論是預防式降息還是衰退式降息,短期港股都定價流動性寬松而整體上漲。
還有資金層面,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周(9月12日),南向資金周度淨買入港股608.22億港元,環比上升84.0%,單周淨流入規模創下5月份以來新高。
資金也在加速借道ETF佈局港股,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上市僅10個交易日就獲得超2億資金淨流入,份額增長超19%,日均成交額超3億元,最新規模為16.77億元。
儘管藥捷安康上演驚魂過山車,但成份股不含該個股的恆生醫藥ETF(159892)近兩日小幅下挫1.5%,跑贏含藥捷安康的創新葯指數4%,且連續4日「吸金」,合計淨流入超5億元。
在過去幾年里,以互聯網公司為重要權重的港股通科技指數,以及以創新葯為代表的恆生生物科技指數,經歷了一輪完整的「泡沫破裂 - 深度低迷 - 估值修復 - 業績反轉」的極端周期,走勢堪稱教科書級。
先是三重暴擊:政策強監管、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美聯儲激進加息,徹底顛覆了市場對於科技公司以及生物醫藥公司的增長邏輯和估值體系。
然后,從去年開始,「三重暴擊」逐漸被「三大利好」--監管轉向、經濟和股市復甦、新增長點(AI、創新葯出海)代替,開啟強勁的反彈反轉之路。
至今,港股通科技指數、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已從2024年的低點反彈超100%,多家公司股價翻倍,創出階段性新高或接近前高。
即使是市值很高的公司,也表現出相當好的彈性。單單今年內,騰訊控股漲幅超50%,阿里巴巴-SW上漲100%。
和股價幾乎同頻共振的,是各大公司業績的改善。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恆指、恆科指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2.45%、14.43%,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12%、16.18%。其中,在人工智能推動下,資訊科技業Q2淨利潤單季度同比增速為29.67%,高於Q1的26.76%。
同期的創新葯公司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近七成港股生物醫藥公司實現營收同比增長,近十家企業營收增速突破100%,超八成企業歸母淨利潤表現向好,其中約40家實現同比增長,10家扭虧為盈,近30家同比減虧。
可以説,不管是港股通科技指數,還是恆生生物科技指數,都已經走出了過去幾年的低迷期,業績全面修復,未來還有機會從「修復」走向更大的「成長」。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革命的到來,全球科技公司都找到了新的業務增長點。
各大廠也全力投入大模型研發,並將其應用於遊戲、搜索、廣告、雲計算、終端硬件等業務,提升效率並創造新收入,盈利增長也逐漸擺脫了瓶頸,重回成長股行列。
這點已經在海外大型科技公司得到驗證,目前正在中國科技公司複製。
其中,阿里雲智能集團AI相關收入已連續八個季度實現同比三位數增長,2025年Q2阿里雲智能集團營收同比增長26%。其他大廠如騰訊、小米、快手、美團等,則充分利用AI技術降本增效,並在AI的賦能下變得更加高效、多元和健康。
而創新葯方面,同樣不乏大級別的成長機會,那就是出海。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國創新葯已達成對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83項,披露總金額高達845.31億美元,首付款總額為43.21億美元。
這三項核心數據同比2024年同期均出現了大幅增長,增幅分別達到57%、185%和165%。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8個月的交易總金額已大幅超越2024年全年總額(488.13億美元)。
從交易金額看,2025年中國創新葯BD出海在全球創新葯BD中的佔比超過50%(2019年該比例僅為1%,2024年為28%)。從項目數量看,佔比也超過15%(2019年為3%,2024年為13%)。
這表明中國創新葯在全球授權交易市場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有了新的增長點,科技公司也好,創新葯公司也好,估值體系也隨之重回至成長股估值體系。
從「雙殺」到「雙擊」,歷經數年,中間的跌宕起伏,是一個自然但異常慘烈的洗盤過程。
不過,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
雖然歷經波折,但隨着企業基本面、市場情緒和資金面的好轉,極度悲觀的預期被修正,科技股也好,生物醫藥股也好,估值從歷史最低分位數(PE個位數)修復。
當然了,經過大幅反彈后,行情正從之前的「博反彈」的β行情,轉向「精選個股」的α行情,資金方關注焦點,也會逐漸從「修復」轉向「增長」,並會不斷重新審視企業的投資價值。
好消息就是,當前科技公司、生物醫藥公司的營收、利潤基數和利潤率水平,遠高於2021年泡沫時期。
這意味着相同的營收增長能帶來更可觀的利潤絕對值增長,同時歷經至暗時刻的洗禮,財務結構更健康,抗風險能力更強。
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司的增長引擎更多元,擺脫了對單一業務的依賴,形成了「核心現金牛+ 高增長新業務」的矩陣式發展模式,增長可持續性更強。
估值方面,與美股同類公司(大型科技公司、成長性創新葯公司)相比仍有折價,與自身歷史中樞相比也並未過高。
考慮到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增長模式的優化,尤其是考慮到其在新興AI領域、創新葯出海的潛在價值尚未完全體現,當前的估值水平仍具一定的吸引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精選那些在AI、出海領域擁有強大執行力和清晰路徑的龍頭公司,依然具備長期配置價值。
如果想簡單易懂,攻守兼備,也可以看看指數基金。
例如,跟蹤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選取30只市值較大、研發投入較高且營收增速較好的科技公司作為樣本,重點覆蓋互聯網、半導體、智能汽車、創新葯四大核心科技領域的,形成「AI+半導體+生物醫藥+汽車新勢力」的均衡佈局。
恆生醫藥ETF(159892)跟蹤的恆生生物科技指數,選取30家市值最大的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是創新葯國際化代表,該ETF今年日均成交額為10.63億元,最新規模上升到58.92億元,雙雙穩居同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