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ESG投資相關問題分析,企業如何應對及在私募基金中的運用

2025-09-17 18:00

(來源:F金融)

前言

隨着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概念逐漸成為熱點,ESG投資逐漸進入投資者和企業的視野。究竟什麼是ESG投資?

有人將ESG披露與ESG投資畫上等號;有人將ESG投資和ESG評級重疊;有人將ESG投資理解為綠色金融、綠色信貸或者具體的投資項目或產品;有人認為ESG投資以ESG關切為主,忽視了其「投資」屬性。

實際上,ESG投資是現在普遍使用的對可持續投資的別稱,其定義為在傳統財務分析投資流程中,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因素納入考慮。主要考察企業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從而找到既能創造股東價值又能創造社會價值的投資標的。面對ESG投資熱潮,被投企業與潛在的被投企業應採取措施,以做出更符合企業利益和發展規劃的決策。

一、 ESG投資

(一)ESG投資起源

ESG投資理念最早起源於宗教興起的倫理投資(Ethical Investment),由於教義信仰的奉守,人們拒絕投資於與教義信仰相違背的行業,例如不得從武器、菸草、奴隸貿易中獲利等,通過這些社會標準來約束和規範教徒的投資行為。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着西方國家的人權運動、環保運動和反對種族隔離運動的興起,促使在資產管理領域開始着眼於那些應投資者和社會公眾需求,以及與這些運動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投資策略,包括聚焦於種族與性別平等、勞動者權益、商業道德以及環境保護等,逐步衍生出了社會責任投資。

進入新千禧年,ESG投資概念的正式形成。2006年時任聯合國主席科菲·安南牽頭成立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nciples of Responsible Investments,簡稱PRI)成立。由此,由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構成的ESG指標成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ESG投資逐漸得到主流資產管理機構的青睞,成為全球主流資產管理機構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方法之一,且顯現出越來越高的重要性。

(二)ESG投資七大策略

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GSIA)將ESG投資策略分成七種類型,這也是全球目前認可度最高的分類標準,包括負面篩選、正面篩選、規範篩選、ESG整合、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影響力和社區投資,以及公司治理及股東行動。資管機構按照其中一種或幾種策略進行ESG投資。

負面篩選:又叫排除篩選,是指尋找在ESG方面表現低於同行的公司,然后在構建投資組合時避開這些公司。常見的負向篩選條件可以是產品類別(比如説菸草、軍工、化石燃料),也可以是公司的某些行為(例如高碳足跡、腐敗、環境訴訟),又或者是給ESG得分劃定最低標準,比方説剔除同行業評級排名比較低的20%公司。

正面篩選:指投資對象的ESG表現優於同類的行業、公司或項目,且其評級達到規定閾值以上。通俗而言,即只投資於對社會有正面貢獻的公司,與負面篩選相對。一般會參照評級進行考量,包括但不限於MSCI ESG評級、標普ESG評級、晨星ESG風險評級。

規範篩選:指按照基於國際規範所制定的最低商業或發行人標準篩選投資對象。可以依照聯合國、OECD等發佈的國際規範中的最低標準來篩選投資對象。

ESG整合:指投資經理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系統而明確地納入財務分析中。這種類型涵蓋了在投資的主流分析中對ESG因素與財務因素的明確考慮。整合過程的重點是分析ESG方面的問題對公司財務的潛在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而將影響納入投資決策。

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指投資有助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主題或資產,本質上致力於解決環境和社會類問題,如緩解氣候變化、綠色能源、綠色建築、可持續農業、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等。主題基金需要進行ESG分析或篩選,然后才能被列入這一方法的範疇。

影響力投資和社區投資:影響力投資指的是對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特定項目進行投資,目的是在獲得財務回報的同時產生積極的社會和環境影響。影響力投資包括小額信貸、社區投資、社會商業/創業基金等。

公司治理及股東行動:利用股東(包括與高管/董事會溝通、提交/共同提交股東提案等方式)影響公司治理,對被投公司的ESG相關做法施加影響,提高行爲準則。股東利用自身影響力,積極投票並支持公司遵循ESG準則的行為與活動,並積極參與公司ESG相關業務和工作(不僅限於公司治理)。

(三)ESG投資國內外規模

近些年,全球的ESG資產管理規模正在擴張,資產管理規模從2016年初的22萬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初的35萬億美元,增長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日本,並預計2025年全球ESG投資規模將達到50萬億美元。

圖注:2020年全球可持續投資規模(GSIA,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 2020)

同樣,國內的ESG投資市場發展十分迅速。據中金公司測算,中國ESG投資規模預計2025年達到20-30萬億元,ESG公募基金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左右。截止2022年12月底,共有89家基金公司發佈了606只ESG公募基金產品。其中,434只主動型(非指數)基金的雖受市場波動影響,但長期表現良好。

圖注:國內ESG基金數量和增長規模情況(來源:中國責任投資年度報告2022) 圖注:國內ESG基金數量和增長規模情況(來源:中國責任投資年度報告2022)
圖注:主動型ESG公募基金收益排名情況(來源:中國責任投資年度報告2022) 圖注:主動型ESG公募基金收益排名情況(來源:中國責任投資年度報告2022)

二、為什麼資管機構要採取ESG投資策略

資管機構採取ESG投資策略主要有兩個目的:

1. 獲取融資:

對於資管機構而言,採取ESG投資策略能夠迎合部分投資者的投資取向。隨着全球共同面臨的氣候、環境以及社會問題逐漸嚴峻,資金持有者傾向於在獲得回報的同時,減少或避免投資行為產生的負面外部性,甚至希望其資金的投資行為能夠對全球問題的解決或緩解帶來積極影響。資管機構將ESG要素納入投資決策,有助於吸引更多的融資。

2. 獲得利潤:

資管機構的投資策略仍然以獲得回報為基礎。基於ESG要素考量企業的非財務績效,能夠衡量企業穩健經營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判斷企業能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能力能夠幫助投資者在較低風險下獲取長線回報。

除去企業本身的可持續能力以外,不少順應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興起或進行轉型的企業本身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例如清潔能源企業、已實現或正在進行能源轉型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或其他手段能夠減少碳排放的企業等。這些企業自身的屬性或轉型意味着他們不會因為全球減少碳排放工作而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相反他們的技術能夠幫助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蓬勃發展。因此此類企業具備相當的投資價值。

三、貝萊德(BlackRock)ESG投資案例

在全球ESG投資風潮之下,貝萊德是最積極的資管機構之一。早在2004年,貝萊德就加入了氣候變化機構投資者集團(Institutional Investors Group on Climate Change(IIGCC))。2008年,貝萊德加入了PRI,定期披露相關信息。多年來,貝萊德一直關注氣候變化,堅持從客户利益出發,實現資產組合風險回報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

貝萊德是ESG領域的積極投資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投資規模高達5860億美元。在可持續投資戰略領域,2022年度產生670億美元的淨流入,佔同期長期淨流入總額的22%。在可供美國投資者選擇的598只可持續開放式基金和ETF中,貝萊德發售的可持續開放式基金和ETF超200只。其中,貝萊德推出的iShares MSCI Japan ETF,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ESG ETF,管理規模約為133.6億美元。

貝萊德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投資準則之一,認為具有良好可持續發展(ESG)特徵的企業管理氣候風險的能力更高,更有望受益於向低碳經濟轉型帶來的機遇。可持續發展特徵既不表明當前或未來的表現,也不代表基金的潛在風險和回報情況。它僅用於提高透明度和提供信息參考。不應單獨或孤立地考量可持續發展特徵,而應將其視為投資者在評估基金時有可能會參考的一種信息。

在特定的ESG基金中,貝萊德深度地採用ESG投資策略,包括但不限於負面篩選、正面篩選、ESG整合、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等。以貝萊德ESG多元資產基金為例(晨星5星級評價),其首先採用負面篩選策略,排除特定類別的公司,后採用正面篩選和可持續發展主題投資策略,對標的企業進行篩選。目前,其成立至今的年均收益率為4.58%,2019至2021的年度收益率分別為17.82%、11.45%、15.74%。

圖注:貝萊德ESG多元資產基金篩選策略 圖注:貝萊德ESG多元資產基金篩選策略

四、企業如何應對

面對ESG投資的熱潮,企業需要正視ESG投資,瞭解、學習ESG,並採取適合企業現狀的措施。基於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企業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應對模式和舉措:

1. 被動應對

企業可以跟隨政策的變化、投資人與客户的問詢或要求,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和實踐,以滿足相關的要求。這是基礎且簡單的應對方式。

優勢在於企業的行動方向和目標會非常明確,政策或者投資人與客户的要求會明確企業需要做的具體工作,包括但不限於碳排放限額、董事會架構、環境管理等議題。基於明確的目標,企業能更高效地制定行動策略和方案,針對性解決問題。

被動應對模式的劣勢主要在於企業並非是系統地開展ESG工作,對自身ESG表現水平的梳理有限,開展ESG實踐的效率相對較低,較難取得較高水平的表現。其次,企業的響應速度會較慢,容錯率較低,可能因為無法及時滿足相應的要求而遭到損失。

2. 主動應對

主動應對意味着企業需要提前去預測政策的走向、判斷投資者和客户的要求,並基於盡調去開展ESG工作,這意味着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是相對的,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高質量的產出。

首先,企業需要基於自身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情況,依照合適的標準指引,梳理已有的ESG管理和實踐,並進行利益相關方調研(包括政策、投資者和客户)識別實質性議題。其次,企業需明確各ESG議題對應的風險與機遇,並基於結果制定針對性的管理和實踐方案。此外,企業可以制定ESG戰略,將ESG與自身的發展戰略相融合,並設置對應各議題的發展目標,追蹤目標的實現進展。這能助力企業分階段推進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五、ESG理念在私募基金中的應用

(一)私募基金募集階段

在募集階段,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通過調研有限合夥人的ESG投資理念,將ESG投資因素與傳統投資因素結合,並在基金合夥協議中明確納入ESG投資理念和責任投資理念的條款,確保管理人與有限合夥人具有相同的ESG投資理念。

(二)私募基金投資階段

私募基金投資階段的應當重點關注目標公司的選擇、投資決策及公司估值三大部分。

 一是目標公司選擇。基金管理人在目標公司的選擇過程中,管理人應當執行基金在設立募集階段所確定的ESG投資理念,運用多種ESG投資決策方式,考察ESG投資因素與其他傳統投資因素。同時,判斷該目標公司的發展是否與國家ESG相關政策契合,選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目標公司,避免目標公司日后發生可能的政策性風險。

二是在投資決策,盡職調查起到重要的作用。私募基金應當通過盡職調查,對目標公司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方面進行確認。環境方面關注公司是否在環保研發、環保設施方面建立完善的環保制度、獎懲措施。社會責任方面,重點評估公司是否有完善的客户關係,員工制度,是否重視人才、建立完善的員工激勵體系,是否參與社會公益。在公司治理方面,重點關注,公司的運營、組織政策、組織架構情況是否合規。

三是公司估值。在ESG相關估值評估中,目標公司是否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估值考量的重點因素。估值中,重點考量長期價值投資及社會責任投資因素,同時,也要結合相關的財務估值模型,進行綜合判斷。需要注意的是,ESG因素的加入,對最終的估值可能是正向相關也可能是負面影響,基金在做出投資決策時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 

(三)投后管理階段

基金管理人應監督投資協議中關於ESG事項的約定,可以通過參與公司治理的ESG投資策略、聘請外部顧問或組建專門團隊等方式,定期評估目標公司的ESG相關指標,並向基金進行披露。此外,基金管理人還應利用自身優勢和經驗,幫助目標公司實現ESG發展目標,並與目標公司溝通,制定ESG管理目標、政策和程序,明確ESG指標和工作事項,推動ESG體系建設。

(四)退出階段

基金管理人可以通過盡職調查和ESG評估,全面瞭解目標公司的ESG價值和狀況,以確保退出程序順利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