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雙線齊發,暢行成都!地鐵10號線三期、17號線二期工程今日開通

2025-09-17 17:18

9月17日

成都城市軌道交通迎來重磅時刻

由中國中鐵旗下

中鐵城投、中鐵二局、中鐵三局、中鐵八局、

中鐵建工、中鐵北京局、中鐵六院參建的

10號線三期工程

中鐵二院承擔勘察設計總承包

中鐵科研院參與監理的

17號線二期工程

正式開通初期運營

雙線交匯,通達更廣

成都地鐵版圖再次擴容

市民幸福通勤再進一步

成都地鐵10號線三期

五年磨一劍:在城市心臟「穿針引線」

▲紅牌樓站

10號線三期工程全長5.87公里,全部為地下線,設武侯祠、高升橋、紅牌樓等車站。中國中鐵參建各方,在城市核心區的「血管神經」之間完成了一場精密的「微創手術」。

▲技術團隊

工程穿越武侯祠文物保護區時,面對「千年照壁」,團隊創新應用BIM三維建模與自動化監測系統,將沉降嚴格控制在0.5毫米內,實現了千年文脈與現代工程的和諧共生。針對武侯祠大街533米長的220KV高壓電力隧道保護難題,自主研發原位懸吊技術,讓每延米重達7.5噸的管線在施工期間紋絲不動,保障了南部城區供電安全。

▲部分成績

科技+人文:打造有温度的智慧工程

▲退圍還道

「晚上拆圍擋,早上逛錦里!」這是武侯祠周邊商户對項目建設的生動評價。2024年旅遊高峰期,項目投入60余名施工人員連夜拆除400米圍擋,在景區周邊「還路於民」,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贏得市民紛紛點贊。

▲AI智慧

項目創新應用的AI智慧安監繫統,通過攝像頭自動識別未戴安全帽、違規吸菸等行為並實時預警,為施工安全築起「智能防線」。ECS起重設備管理系統實行「人證對照+指紋開機」雙重管控,從源頭杜絕違規操作。藍牙智能巡檢、混凝土裂縫控制等技術的應用,讓工程質量可追溯、可管控,最終實現竣工驗收一次性通過。

▲武侯祠站

作為重點藝術站的武侯祠站,精心打造了200米無柱式景觀段,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三國文化IP深度融合。站內裝飾融入諸葛亮、蜀漢英雄事蹟等天府文化元素,設置觀光平臺,讓乘客在出行同時沉浸式感受歷史文化氛圍,成為展示成都「古今交融」城市氣質的新窗口。

通車即便民: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

▲10號線三期線路圖

「以前從紅牌樓到雙流機場要換乘三趟車,現在10號線直達,全程只要40分鍾!」家住紅牌樓站的市民李女士難掩喜悦。10號線三期開通后,不僅緩解了武侯祠景區、紅牌樓商圈的交通壓力,更將為各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

▲高升橋站

作為串聯武侯祠、錦里等文旅地標與雙流機場的「黃金線路」,10號線三期的開通讓「地鐵直達景區」成為現實。線路採用時速140公里的市域A型車,機場至市中心僅需15分鍾;車站設置行李直梯、快速安檢通道,提升旅客出行效率。

成都地鐵17號線二期

成都首條穿城市域快線

中鐵二院設計團隊結合項目特點及功能定位,合理確定技術標準和運營模式,在確保整體功能最優的前提下,將車站設置於中心城區客流最為密集的區域,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根據沿線工程條件,合理佈設區間線路,實現線路靈活順暢地「走街串巷」,繞避多個工程處理難度大、風險高的控制點,降低對沿線生態、社會、人文等環境的影響,同時保持了良好的線型條件,適應工程時速140公里的運行速度。

首次大直徑盾構穿越城區

作為首次採用8.6米大直徑盾構機穿越成都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工程,沿線周邊建築物密集,盾構通過區域最窄寬度僅20米,盾構隧道穿越重要河流12次、市政橋隧14次、運營地鐵線16次、運營鐵路10次、遷改各類管線200余處。其中,陽公橋站至龍爪堰站區間上跨既有運營7號線盾構隧道最近垂直距離僅1.2米,以「微創手術」級的精準控制實現安全穿越,創造了成都地區砂卵石地層正線區間上跨既有盾構區間淨距最小的紀錄。

築綠共生 節能增效

國內首次採用交流牽引制式超大型主變電所地下佈置方案,將主變電所與城市綠地疊建,實現了軌道交通供電設施與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完美結合。運用集中吊裝孔設計及節能設備,優化了設備用房的立體化佈置,減少了主變電所佔地面積,提升了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率。首次在成都軌道交通採用風水聯動控制系統,實現了車站通風空調系統送風量以及温度的自動調節,並精準匹配乘客需求,均衡環境舒適度與節能效果。

文化賦能地鐵空間

全線車站裝修設計以「浮光掠影,記憶成都」為線路主題,通過古韻今風的建築裝修,展示成都文化。其中,機車廠站為拱頂無柱車站,公共區採用穹頂設計,站廳層視野開闊,建築使用功能和美觀效果得以完美體現,滿天繁星的視覺效果,抑揚頓挫的空間節奏感,營造出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夢幻空間。

這兩條凝聚着中國中鐵人

智慧與汗水的城軌線路

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程

更是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中國中鐵將進一步

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勇當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開路先鋒

以優質工程持續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END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責任編輯丨邵軍體、陳英棟、謝悦、豐碩‍內容來源丨中鐵城投、中鐵二院中國中鐵融媒體中心

(中國中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