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意大利罷工背后的優雅生活哲學

2025-09-17 16:47

(來源:上觀新聞)

2023年5月,一位意大利教授來滬訪問,我負責接待和陪同。午飯過后,我邀請教授喝杯咖啡,他欣然接受。

我們來到社科院對面的星巴克,在門口,他禮貌地問我:這家星巴克有Espresso(意式濃縮咖啡)嗎?我一臉茫然:星巴克還有不能製作的咖啡?走到點單台,我點了兩杯濃縮咖啡,他似乎不放心,反覆地用英文叮囑咖啡師「不要任何稀釋」。這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星巴克是美式咖啡。他也看出我的困惑,解釋説:「喝不慣美國的咖啡,有些咖啡店加了太多的水。」

出於禮貌,他對我買的咖啡表示讚賞。但透過眼神,我看到一個意大利人對其飲食文化無比自豪、不容妥協的獨特自信。當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拍打亞平寧的海岸,他們的小小咖啡杯依然沒被捲走。除了歷史的沉澱,我想不到其他原因。這一刻起,我格外想去這塊歐洲文明的發源地看看。

優雅的罷工

去年11月,我應邀赴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得以踏上亞平寧的土地,來到這座西方最古老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校園一景,作者攝

博洛尼亞大學校園一景,作者攝

前往博洛尼亞,需從羅馬乘坐火車。11月29日轉乘時,我正好趕上意大利的全國性總罷工。一進車站,看到售票窗口排得長長的隊伍,我以為是買票隊伍,也就跟在后面。然而,等了很久才向前進一步,我有點着急,卻絲毫看不到其他乘客的焦慮,於是詢問排在我前面的乘客:「購票是在這里嗎?」「當然,你可以排隊在這里,但我們大部分是在退票。現在罷工,很多火車停運了。你如果買票,可以去自動售票機,更快一點。」

我聽到罷工,更加慌張,擔心被迫留宿羅馬,但也愈發好奇為何意大利人如此「心大」。到了售票機前,一位工作人員熱情地過來幫忙,建議我購買一班高速列車,還指了指樓下的商場,説那里可以購買咖啡和餐食。來到樓下,吧檯前的乘客快速喝下一小杯濃縮咖啡,看似在追趕時間,卻又閒庭信步地走着,似乎罷工對他們毫無影響,沒有抱怨,也沒有騷動。

所幸這趟列車只是延誤一個小時。坐上火車后,我才瞭解到,意大利的罷工是家常便飯,每個意大利人每年會遇到若干次計劃內罷工事件。每次罷工必須要提前至少10天宣佈。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即使在罷工期間,部分服務也被要求保證落實。聽聞這些,我突然覺得,意大利的罷工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公共戲劇。

到了博洛尼亞,我向接待我的意大利教授描述了「罷工印象」。教授聽后,笑着對我説:「你很幸運,第一次來意大利就體驗到罷工,這是我們的特色。」如此優雅的罷工,與其説是在抗議,不如説是在表達態度。

罷工日羅馬到博洛尼亞的城際列車,作者攝

罷工日羅馬到博洛尼亞的城際列車,作者攝

沒有修飾的紅色

會議間隙,我得以在博洛尼亞市區轉一轉,領略這座紅色的拱廊之城。博洛尼亞整座城市被幾十公里的拱廊連接起來。這些拱廊是博洛尼亞的城市標誌,也是博洛尼亞人的生活哲學——無論晴雨,都可以從容地散步、聊天、喝咖啡。從海神廣場到一座座古老的教堂,由數百個拱洞連接的長廊,宛如一條紅色的絲帶,引領人們走向天際線,也走向城市的靈魂。

紅磚建築是博洛尼亞的永恆底色,從中世紀的塔樓到文藝復興的宮殿,統一的紅色讓整座城市彷彿永遠沐浴在黃昏的柔光中。博洛尼亞的紅,不是爲了打造熱搜的網紅,而是一種温暖、沉穩、平和的磚紅,像是打翻了的舊葡萄酒,均勻地塗抹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午飯時分,炊煙裊裊升起,連煙火氣息都有幾分藝術感,裹挾着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氣息。

紅色之城和裊裊炊煙,作者攝

紅色之城和裊裊炊煙,作者攝

1088年,當歐洲大部分地區尚處於矇昧之時,博洛尼亞已點燃了知識的聖火。西方第一所現代大學在此誕生,它不是由帝王和教廷敕令建立的,而是由學生們自發組織而成。在博洛尼亞的校園里,學生們仍可走入1563年的解剖實驗室,感受科學家當年探索科學的勇氣,也可以在古老的圖書館里,想象但丁在此苦讀的身影。

真正的永恆不是停滯不前地保存,而是讓古老智慧在當代繼續呼吸。當暮色降臨,數千盞煤燈依次點亮拱廊,將紅色磚石染成金紅。老人們坐在咖啡館里玩着傳統的塔羅牌遊戲,大學生們騎着自行車穿梭於拱廊之間——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永恆的畫面:過去與現在和諧共存,智慧與傳統在每一個街角靜靜對話。

與中國相遇

看到博洛尼亞的磚紅,總會想到紫禁城的紅牆。東西方的兩種文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這種代表着智慧和生命力的顏色。

走在博洛尼亞的拱廊下,路過用手風琴演奏意大利民謠的長胡子街頭音樂人,看到坐在櫥窗下捧着咖啡杯的女士,也會想到北京胡同里槐蔭樹下襬着棋盤的棋士,坐在門墩上搖着扇子喝茶的老人。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知有多少位哲人走過。最深厚的歷史不是藏在博物館里,而是流淌在每日生活的血脈之中。當一座城市願意為行走者保留空間,它就在為人類文明保存最珍貴的煙火氣。

博洛尼亞拱廊下,作者攝

博洛尼亞拱廊下,作者攝

當長安城的朱雀大街迎來西域商隊,博洛尼亞的海神廣場迴盪着中世紀的法律辯論。兩個看似遙遠的文明,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映照出驚人的對稱與共鳴。

如今,東西方兩個世界都面臨着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博洛尼亞的拱廊下出現了單車專用道,北京胡同里安裝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博洛尼亞用隱形LED燈替代了破壞景觀的路燈,北京在地下建成了井然有序的地下鐵路。

傳統從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經過時間淬鍊的智慧結晶。傳統與現代也從來不是對立關係,而是時光的不同表達維度。真正的傳統永遠是活的傳統,它不斷吸收新時代的養分,就像AR技術能同時讓博洛尼亞紅色拱廊和敦煌石窟的壁畫重現輝煌。文明最美好的狀態,是讓所有時代同時在場,讓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在當下時刻相遇共鳴。

意大利教授説,他除了鍾愛濃縮咖啡外,還格外喜愛中國的紅茶,因為它有歷史的味道,無法被稀釋。

原標題:《意大利人為何優雅罷工?一杯濃縮咖啡里的文化自信》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作者:於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