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驅動金融創新,百融雲創以三大核心重構銀行業務

2025-09-17 15:50

來源:環球網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上,業內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賦能金融創新展開深入探討。百融雲創高級副總裁陳立宇受邀出席,並在主題演講及圓桌對話中,結合實踐案例分享了AI推動銀行智能化轉型的路徑與價值創造。

進入2025年,一場由大模型驅動的生產力變革正在上演。有統計顯示,全球近半數金融機構已經啟動大模型應用建設。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AI在行業端落地的過程中,仍然面臨着投入、產出失衡的挑戰。

在陳立宇看來,要讓AI技術真正在場景中落地併產生價值,首要解決的是「價值衡量標準」問題。他表示,「AI的價值判斷應錨定‘KPI’這一核心指標。」也即人工智能真正輔助甚至承接部分KPI任務,而這是AI技術從概念驗證真正走向落地的關鍵前提。

那麼,如何將AI與KPI真正對齊,形成可衡量的應用路徑?以銀行機構為例,陳立宇提出,應圍繞三個核心流程重構業務邏輯,搭建一條從業務升級到價值落地的智能化轉型機制。

首先是業務流程AI化。銀行業務體系由多個專業化流程構成,不同流程對應不同職能部門,各部門又圍繞具體崗位KPI開展工作。本質上,每一條業務流程都是由一系列連貫的業務活動組成。以信貸業務為例,從前端客户獲取、中期反欺詐與信用審覈,到授信審批及貸后管理,整個流程涵蓋多個關鍵環節,需由特定崗位人員分階段執行。這其中,有大量的規則明確、標準化、重複性強的業務可以通過AI予以替代或者輔助人工來完成,從而實現全業務鏈條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驅動業務效率全面提升。

其次是業務Know-how AI化。銀行在長期運營中積累了大量隱性的業務規則、風險判斷邏輯與客户服務經驗,這些「Know-how」構成了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將這些專業知識提煉並轉化為可被AI理解與學習的結構化形式,使模型具備類似資深從業者的業務理解與判斷能力,是推動智能化轉型深入發展的關鍵路徑。

陳立宇認為,實現業務Know-how的AI化,不僅依賴於底層算法與模型能力的持續優化,更需要暢通「經驗提取—知識圖譜構建—模型訓練與迭代」的全流程,從而實現經驗的智能傳承與決策自動化。

最后是建立AI價值交付的標準化評估體系。陳立宇表示,衡量AI應用成效,不能停留在算法精度、響應速度等技術參數上,真正的評判標準應是其是否在大規模、真實業務場景中穩定落地,並持續為銀行帶來降本增效、風險管控與客户體驗提升等核心業務價值。

隨着數智化轉型步入深水區,傳統的系統化能力已難以滿足複雜多變的業務需求。為此,百融雲創聚焦行業的關鍵痛點,前瞻性提出打造「硅基人軍團」,即「讓AI Agents像人類一樣完成KPI」,進而全面強化AI在場景端的落地應用。

例如,當前銀行業普遍面臨着「三低一高」困局:即利率低、息差低、收益低、不良率高。在此背景下,貸后管理便成為銀行穩健經營的關鍵環節。傳統做法往往是在M1階段即啟動委外催收,交由人工坐席跟進。但隨着不良率的上升,傳統模式面臨着嚴峻挑戰。

而百融雲創在為多家金融機構打造的基於AI驅動的貸后解決方案中,引入了「硅基人軍團」來突破傳統人工作業的「不可能三角」。

如前所述,百融雲創構建的一站式貸后解決方案涵蓋「業務流程AI化、業務Know-how AI化、AI價值交付」三大維度,全面助力金融機構實現從流程到能力、從人效到成本的智能化升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