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蓬勃發展 煤炭需求並存顯轉型陣痛

2025-09-17 14:13

(來源:電力國際匯epintl)

重點發現

2025年4月西班牙停電事件引發了對可再生能源可靠性的質疑。儘管當時西班牙電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3200萬千瓦,遠超2500萬千瓦的用電需求,但停電事故仍對該國出口及製造業造成了顯著風險。

2025年歐洲可再生能源預計將佔能源結構的42%。在燃煤電廠陸續退役的推動下,到2030年,煤炭使用量預計將大幅削減92%。

在煤炭發電規模縮減的同時,可再生能源持續擴張。中國生產了全球約80%的太陽能電池板,其中通威太陽能佔據15%的市場份額,凸顯出中國在全球太陽能產業中的關鍵地位。

綠色制氫產業預計將對歐洲未來能源需求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據預測,到2050年,交通運輸領域的能源需求增幅將達638%,這一變化主要源於氫能應用的推廣。

中國在碳減排承諾與能源供應安全方面的政策取向,將對全球能源政策及氣候目標產生重大影響。若中國大陸持續保持碳密集型發展模式,或將引發全球能源供應鏈的結構性調整。

可再生能源在歐洲能源結構中扮演何種角色?

2025年4月西班牙發生停電事件,儘管當時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充足,卻還是引發了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可靠性的重點關注。此類事件表明,歐洲在協調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發電方面仍需完善。

根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數據顯示,2025年歐洲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佔電力供應總量的42%。目前煤炭在歐洲能源結構中佔比為11%。受燃煤電廠陸續退役影響,該機構預測到2030年,歐洲煤炭使用量將驟降92%。

儘管歐洲煤炭消費量持續下降,但根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的分析,該地區另一種主要化石燃料——天然氣,仍將在未來數年內繼續使用。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后,歐洲天然氣供應鏈進行了調整。目前挪威和英國已成為歐洲大陸內部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國,而美國則通過液化天然氣等方式提供補充供應。預計到2039年,歐洲天然氣裝機容量將達到230吉瓦的峰值,較現有裝機容量增長53%,這表明歐洲仍在對化石燃料持續投入。

哪些地區仍持續依賴煤炭?

儘管歐洲正致力於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目前中國大陸和印度等亞洲國家仍在積極推進新建燃煤電廠計劃。全球煤炭貿易主要分為兩大類:用於發電的動力煤與用於鍊鋼的冶金煤。根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數據,2024年動力煤進口量在煤炭貿易中佔比更高,其中中國大陸進口量佔全球動力煤貿易總量的41%,印度和日本緊隨其后。

中國與印度的煤炭發電佔比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57%,水電、太陽能發電和陸上風電緊隨其后。根據預測,煤炭使用量將於2029年達峰,隨后到2030年較2025年水平下降4%。

根據過去五年的數據顯示,印度與中國大陸從主要合作伙伴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的煤炭進口總量較2020年分別增長了11%和185%。

2025年3月,印度尼西亞出臺了國內參考價格機制,該機制用於確定煤炭產品平均價格及出口特許權使用費。由於該政策的實施,加之印度和中國大陸的電廠及港口煤炭庫存充足,預計將導致印尼今年煤炭出口量下降。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4月印尼煤炭出口量較2024年同期同比下降11%。

根據市場情報機構(Marke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印尼國內煤炭消費量預計將下降52%,該國能源生產重心正轉向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這一轉型趨勢體現在印尼光伏電池及組件的進口額上——2024年較2023年同比激增164%。

太陽能發電設備的主要出口方有哪些?

儘管可再生能源發展仍面臨挑戰,但其崛起正在加速煤炭行業的衰退。歐洲表面上的脱碳成功,實則依賴於中國以煤電為支撐的製造業體系。

根據市場情報機構(Market Intelligence)的預測,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擴大將帶動太陽能電池板的國際貿易增長——按實際價值計算,2025年至2040年間預計增幅將達80%。

中國主導全球太陽能電池板製造業,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80%。2024年主要進口國包括荷蘭、印度、巴西、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西班牙。

儘管印度本土太陽能組件產量持續增長,但其進口規模依然可觀。中國大陸和越南是主要供應方,其中中國大陸佔據高達78%的市場份額。

風力發電設備的主要出口方有哪些?

2024年,德國和丹麥是風力發電機組的主要出口國,合計出口額達41億美元。中國大陸和印度在全球風力發電機組生產和貿易中也佔有重要份額,分別佔據18%和3%的出口比例。

歐洲發電需求側同樣受到可再生燃料發電量的影響。根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預測,2025年工商業用電需求將佔據能源消費主體,但未來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將是綠色氫能的生產——預計到2050年,綠色氫能需求量將達9090億千瓦時。

這一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交通運輸領域。根據規劃,鐵路、貨運卡車及船舶將採用氫能與電能混合動力系統,各類運輸車隊可在兩種能源間自主選擇配比方案。預計到2050年,該領域的電氣化改造將使能源需求較2025年水平激增638%。

中國、德國和丹麥等太陽能及風電場設備的主要製造國,同時也是該設備應用領域的重要投資方,此舉將確保其未來可獲得穩定的設備供應。

中國如何影響可再生能源市場?

2020年,中國作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並重申2030年碳達峰目標。截至2023年,中國不僅引領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將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降低4個百分點,同時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儘管過去十年中國貢獻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二,但隨着經濟轉型和道路運輸脱碳進程推進,這一增速預計將放緩。

中國如何在履行碳減排承諾的同時確保經濟穩定與能源供應安全,將深刻影響其能源行業發展格局,並對全球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國關於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政策決策,將直接牽動全球能源政策走向與價格波動。

這一態勢還將影響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格局。倘若中國持續保持碳密集型發展模式,而其他國家收緊環保法規,製造業或將向中國轉移,從而影響全球氣候治理成效。

越南、馬來西亞等自定位為製造業迴流樞紐的國家,目前仍持續進口設備,這意味着其生產線上的脱碳設備佔比存在提升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