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09:27
(來源:上觀新聞)
近年來,長三角興起「賣空氣」的熱潮。
「賣空氣」,本質上是碳交易,很多地區通過相關的規則將森林、海洋、濕地等固碳釋氧的功能計算出來,再作為碳減排的指標賣出去,就能獲得真金白銀的收益。只不過,試點頗多,卻成敗難料。有些「首筆」「首單」簽約之后,便沒了下文。比如,浙江某地3年前曾簽下首筆濕地碳匯收儲合約,但后續如何,無人知曉。這兩年,浙江、江蘇、安徽等多地還曾探索過茶園碳匯、農業碳匯等多種形式的碳匯交易,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有的甚至「只干一票」,讓人頗感遺憾。
去年1月,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正式重啟,為碳交易的市場點了一把火。市場預測統計,到2030年,全國林業碳匯CCER市場潛在價值可達千億元級。但到目前為止,碳匯資產開發方法學不足、開發成本較高、消納渠道有限等問題,限制了農林領域碳交易的快速發展。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魚龍混雜」。
安徽試圖從制度層面破局。去年,《安徽省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出臺,對安徽省級林業碳票的計量、交易、抵消、融資監管等環節進行規範。今年4月,安徽首批5張省級林業碳票發行,共計碳減排量約為30萬噸。根據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數據,截至目前,安徽省級林業碳票已完成9筆交易,交易額為80多萬元。同時,林業碳票應用於司法實踐、綠色出行等模式在安徽相繼啟動,或將推動構建更多元的碳匯消納渠道。
從各地探索來看,「賣空氣」雖好,但現階段並非易事。安徽推出林業碳票制度,計劃通過建立全省統一市場機制來推動碳匯交易。具體成效如何?記者赴黃山、安慶、六安等地探訪。
試點變「盆景」
時隔近半年,黃山市祁門縣西武嶺國有林場場長季東明對那場活動記憶猶新。今年4月,安徽省林業碳票首發活動在黃山舉行,季東明手持嶄新的林業碳票,當場將176噸碳減排量以每噸90元的價格出售給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助力后者打造零碳景區。
「賣空氣」賣了1萬多元,在長三角本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但更讓季東明感到興奮的是成交的價格。2023年11月,西武嶺國有林場首次成功交易林業碳匯1518噸,交易價4.25萬元,算下來,平均每噸的價格僅為28元。「當時覺得這個價格已經非常高了,畢竟那時候省里普遍成交價格才20—25元。能賣到90元一噸實在是出乎意料。」季東明説。
今年7月,季東明再次做成一單交易。當時,祁門縣人民檢察院就康某某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明確涉案人員康某某需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賠償費用94061元,該費用擬通過購買林業碳票的方式履行。此后,案件當事人主動認購990.12噸碳減排量,即相應價格的林業碳票。按成交價格計算,每噸林業碳票的價格達到95元。
本月底,2025國際汽聯生態拉力杯(中國站)暨大黃山國際生態汽車拉力賽將舉行。在上月舉行的相關活動中,西武嶺國有林場還和國元保險安徽分公司簽訂了碳票購買意向書。根據意向書內容,雙方將共同助力賽事達成碳中和,目前交易正在進行中。
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接連達成多筆林業碳票交易,讓季東明信心滿滿。一方面,價值可觀。西武嶺國有林場所持林業碳票,項目面積1801.05畝,覈定監測期碳減排量21400.24噸。雖然目前林業碳票尚未形成完善的價格機制,但其交易價格參照CCER標準。按目前全國碳市場平均交易價格90元/噸計算,能為林場帶來將近200萬元的收入。
另一方面,三筆交易三條路徑,從零碳景區到生態司法再到零碳賽事,季東明希望探索更多的林業碳票消納場景。他告訴記者:「之前有企業來找我們談,想要一次性買斷我們的林業碳票。但我們不想做一錘子買賣,碳匯開發是一件長期的事,而不是隻做一票。」
「不是隻做一票。」季東明的這句話讓記者想起,前幾年,在長三角各地採訪,常能聽到碳交易的消息。只不過,這類交易大都「雷聲大雨點小」,簽約場面熱鬧,但很多「首筆」「首次」之后,往往沒了下文。
比如,2022年,記者曾採訪過某地的濕地碳匯開發,但收儲合約簽約后便沒了音訊;去年,記者曾採訪過某地的農業碳匯項目,但一筆近萬元的交易后,還未有后續。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副總經理張智慧統計過,黃山市從2021年開始試點林業碳匯開發,到今年安徽省級林業碳票首發前,將近4年的時間里,共完成6筆交易,交易量約2400噸,金額約為11萬元。
不少試點項目淪為「盆景」,是因為碳匯項目的開發條件苛刻,持續開發的難度很大。森林、濕地、海洋等都有固碳釋氧功能,但不是每項活動都能形成碳匯。要變成可交易的碳匯,還需經過相關方法學的認證。以林業碳匯為例,根據CCER目前公佈的兩批共6個項目方法學,與林業相關的主要是造林碳匯,即通過無林地上植樹造林或人工林的森林經營改造來獲取碳匯。不過,對於森林覆蓋率本就較高的很多長三角城市來説,重新植樹造林的難度很高,而靠人工經營改造額外提高森林固碳效果有限,且成本偏高。
林業碳匯的開發成本有多高?去年,有研究者曾做過測算,按照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計算,每年每畝森林減排量為0.2噸—0.3噸,以當時碳匯市場交易均價計算,每年每畝成交價僅為15元。作為對比,森林經營實際投入每年每畝需要約100—300元。投入成本與收益倒掛,導致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不足。此外,有相關研究發現,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審覈成本高,並且周期長、風險大,尤其是CCER項目開發需1.5—2年時間,還有多重審覈證資質要求。測算下來,平均開發一個碳匯項目需40萬元左右,其中審定和核證費用佔了八成。
「除非是爲了示範效應,否則很不划算。」曾有業內人士如此表示。還有林場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林業碳匯開發對樹種有限制,幾乎所有商品林都不行。單從經濟效益看,其實還不如砍樹帶來的收入更高。」
統一的碳票
即便碳匯開發困難重重,但很多地方的熱情依然高漲。畢竟,「賣空氣」不僅能帶來真金白銀,還能盤活森林、田地、濕地等沉睡資產,富民以及社會效益相當顯著。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把時間撥回到2021年,我國剛剛提出「雙碳」目標。然而,當時CCER尚未重啟,項目備案暫停,再加上很多碳匯項目本就沒有現成參照系,大家都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不同地區、不同項目對碳匯開發的方法學口徑、計量方式、審覈程序都各不相同,標準不一的直接結果是,彼此之間的碳匯產品無法對接流通。很多碳匯交易,基本只能「點對點」,難以形成市場機制。
安慶市林業局林長制工作科科長童斌記得,剛開始做碳匯的時候,精通這方面的人才幾乎沒有,完全不瞭解這方面的內容,包括相應的方法學和計量監測辦法等。「都是新的東西,這些我們都不明白,學習也需要時間。」童斌表示,直到現在,人才隊伍的缺失仍是當地開展碳匯工作的一大痛點,「當前碳匯研究理論與基層實操結合還不夠緊密。」
童斌還提到一些市場亂象。比如,有企業與地方政府溝通,想要到當地開發林業碳匯,雙方簽約后,前期費用都由企業承擔,交易后再按相應比例進行分成,簽約期一般最低為20年。甚至有的企業並不具備開發資質或開發條件,簽約后也不急着開發,或者再通過轉包等其他手段開發。「相當於二道販子,就是在跑馬圈地。這種風險是確實存在的,目前也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進行監管和甄別,只能依靠之前的經驗來判斷,市場有些魚龍混雜。」童斌坦言。
安慶是安徽省內較早開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之一。2023年,安慶與中國林科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完成森林碳匯資源本地調查。調查顯示,當地碳儲量價值在33億元—375億元之間。同時,安慶還發放並交易了市級林業碳票,但仍存在計量方法和核證機制不統一、跨市域無法互認、價格信號形成機制不足等問題。當前,安慶已開發市級林業碳票8萬余噸,達成交易意向8000余噸,僅僅消納了1/10。
六安同樣較早開始探索碳交易。其中,霍邱縣西山林場還成功入選全國森林碳匯試點。今年4月,西山林場與西武嶺國有林場等一同獲得了安徽省首批省級林業碳票,涉及林地3369.9畝,覈算碳減排量達到3.1萬噸。
西山林場場長劉同雲和記者聊起碳交易「一票而終」的話題,在他看來,很多項目不是沒有后續開發和交易的意願,而是交易難以延續。其中的癥結,就在於標準不統一。「每個市甚至每個縣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套計算標準,算出來的減排量都沒法放在同一個市場里交易。甚至有些項目按照現有的方法學,可能都沒法開發成碳匯。這樣的項目,除了示範很難持續。」劉同雲説。
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徽省從做好頂層設計入手,提出構建省級林業碳票制度,發佈了《安徽省林業碳票項目方法學》,並出台了《安徽省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在全省範圍內對林業碳票的計量、申請、制發、交易、抵消、融資監管等環節進行了規範。黃山市林業局副局長李維告訴記者:「從開發主體和計量範圍上來説,安徽省林業碳票可以看作林業碳匯CCER項目的有益補充。」
有了省級政府的官方背書,林業碳票的公信力得到了切實提升,有利於挖掘碳票背后的金融屬性。比如,滁州市皇甫山國有林場領到了編號為「001」的首張省級林業碳票,同時以232476噸碳減排量為質押,獲得徽商銀行滁州分行2100萬元授信金額。「通過實行省級林業碳票制度,全省有了統一的碳票交易市場,這樣就能更有效地盤活各地的森林資源。」安徽省林業局工作人員提到,今后還將不斷拓寬碳票的應用場景,真正做到「不砍樹能致富」。
尷尬的堵點
林業碳票的探索,確實打開了一條新路。但在記者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仍然保持謹慎態度。有人提醒,不可忽視背后的「堵點」,尤其要拓展應用場景和消納渠道。
在這方面,安徽有所探索。今年以來,六安、安慶、宣城、黃山等地已通過安徽省級林業碳票實現司法代償5筆。比如,在六安首筆林業碳票交易中,由六安市人民檢察院以每噸90元的價格認購123.39噸林業碳票用於生態賠償,價值1.11萬元。此前,六安市人民檢察院在辦理霍邱某礦業公司非法佔用國有林場林地公益訴訟案件中,訴請中院判令該企業以認購碳匯的方式賠償林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費1.11萬元、以異地營造碳匯林的方式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202.4萬元。其中的林業碳票,就來自劉同雲所在的西山林場,同時,林場還利用這筆200多萬元的生態修復費用,在廢棄礦坑上建立了一片碳匯林。
今年8月,在一場活動上,中國鐵塔安徽省分公司與霍邱縣西山林場現場簽訂20萬元碳票購買協議,消納碳減排量2090噸,並轉化為2090萬個零碳積分。公眾通過使用鐵塔充換電服務獲取積分(每千瓦時電得4.8積分),可兑換商品或服務。安徽鐵塔能源經營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將林業碳票用到快遞、外賣、充換電等日常生活常見的場景之中,以購買的碳票抵消用户充電、換電的碳排放。
但從已落地的交易看,整體的碳票市場尚有待完善。季東明也跟記者提到自己的擔憂,「碳票交易仍以政府主導的試點項目為主,市場化交易活躍度不高」。童斌則提到,無論是安慶市級林業碳票還是安徽省級林業碳票,都屬於地方性碳匯產品,影響力相對有限。當前,買方市場較小,供大於求,更多的是爲了政府引導購買或是引入生態司法,企業對購買碳票的積極性有限。
事實上,從眼下林業碳票的應用路徑看,大多數場景具有較強的階段性和事件性。比如,景區項目往往依賴宣傳效應,司法代償則依靠個案推動,賽事活動更是「一次性消費」。這些場景能起到示範作用,卻難以成為持續穩定的需求來源。換句話説,碳票消納或許仍未完全走出「一票而終」的現實困境。
在業內人士看來,下一步,安徽省林業碳票要完善和發展,還需做好兩步銜接。一方面,是與市級層面的銜接。例如,對安慶等先行一步探索出市級林業碳票制度的城市,如何做好原有碳票的消納,以及與后續省級碳票的轉化,都需要費一番腦筋。另一方面,如何做好與CCER等國家標準,乃至國際自願碳標準項目(VCS)的銜接,也值得期待。畢竟,如果被納入CCER市場,重點排放企業可購買以抵消配額,就意味着有更廣闊的消納市場。
記者在六安採訪時,六安市林業局生態修復科助理工程師趙遊提到過他的設想。六安和上海已建立起對口合作關係,未來,林業碳票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嘗試敲開上海自願碳市場的大門。類似的路徑,同樣與上海有對口合作關係的三明已有探索。此前,兩地提出將在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項目及場景創建、減排量消納渠道等領域探索合作模式,支持已開發的存量三明林業碳票納入上海碳普惠體系,目前兩地間已有多筆跨區域林業碳票交易落地。
在某種程度上,安徽的「統一碳票」更像是一種探索的「過渡性制度」。它的意義在於,邁出了從「各自為戰」到「全省市場」的關鍵一步,把「首單」的故事延續下去。但要真正把碳票培育成可持續、可融資、可流通的成熟資產,還需要更大的統一市場。在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滬蘇浙皖不僅要分開發力爭取形成更多突破,也離不開互相間的交流與共享,逐步打通跨區域交易壁壘,降低開發成本,培育穩定需求。
「不是隻做一票。」這是很多碳交易項目的訴求。對安徽而言,統一碳票制度本身,就是對這一目標的制度性迴應。它未必能立刻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在探索中提供了一條可走的路徑。未來,若能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標準統一、市場互認,再輔之以金融支持與政策兜底,或許才能讓「空氣」真正成為可持續的「財富」。
原標題:《千億市場不要了?賣空氣解開「只干一票」的魔咒,這次長三角看安徽的》
欄目主編:陳抒怡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