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穿越周期,中信銀行再造第二增長曲線

2025-09-17 09:00

「鳳凰羽翮非徒爾,上擊浮雲九千里。」該句詩的意思是,鳳凰的羽毛和翅膀不僅是華麗的裝飾,更可以直衝雲霄、翱翔高空。

這亦是中信銀行(601998.SH)的現實寫照: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從容應對低利率環境、客户需求多元化等挑戰,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並以自身視角徐徐展開了一幅股份制銀行在變革時代的生動圖景。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近年來,中信銀行聚焦價值創造,深化價值經營,紮實推進戰略目標執行落地,「五個領先」銀行戰略卓有成效,探索出了一條均衡、穩健、可持續增長的價值銀行新範式。

荊棘之路的突圍者

世界銀行業數百年的歷史證明,規模擴張不能沒有上限,規模銀行的道路終有盡頭。2017年,頂層設計也首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

但過去多年的規模增長確實帶來了高速發展,銀行業形成路徑依賴。自1996年起,中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差基本上保持在3%的水平,這意味着只要信貸規模持續擴張,銀行業就可以保持穩定的息差收入。

可現在一切都變了。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全球增長動力減弱,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2025年6月末銀行業的淨息差也降至1.42%。

更困難的是,若從規模偏好切換至價值賽道,傳統的規律、經驗、戰略等各個方面都需變革,痛苦在所難免,一旦處理不當,甚至會伴隨着風險的發生。

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銀行,是政策制定者和銀行掌舵者需要直面的問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答案。

中信銀行的成果為行業提供了某種借鑑:2025年上半年表外綜合融資規模的增長快於表內資產的增長;一般貸款規模的增長快於總貸款的增長,快於總資產的增長;存款規模的增長快於總負債的增長;財富管理的規模增長快於總存款的增長。這些均是高質量增長的體現,表明該行摒棄規模情節,更專注於效益和質量並重的增長。

數據有力講述着中信銀行轉型的結果。202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實現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364.78 億元,同比增長2.78%。從季度走勢看,二季度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11%,增幅較一季度提升2.45個百分點,持續跑贏大市。自上市以來,中信銀行也是極少數每年都實現利潤正增長的股份行之一。

對比整個行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2萬億元,同比下降1.2%。

在營收端,中信銀行積極開源,持續穩息差,拓中收,二季度的營收降幅也比一季度呈現了邊際改善的態勢;在成本端,將控成本列為重要的經營主題,全力挖潛,降本增效,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風險成本均實現了有效的壓降,有力的支撐了利潤的增長。

質量是銀行的生命線,哪怕其他方面經營情況良好,如果產生較多不良資產,也會導致銀行最終經營業績不佳。拉長周期來看,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過去六年連續下降,撥備覆蓋率過去四年持續提升。資產質量總體穩定,風險抵禦能力較強。截至2025年中期,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1.16%,與上年末持平;撥備覆蓋率207.53%,較一季度末上升0.42個百分點。

難能可貴的是,中信銀行堅持不以風險下沉或削弱風險抵禦能力來換取短期的利潤增長,前瞻性指標向好,逾期率和不良生成率非常低,而且保持下降趨勢。

體系建設成效,盡顯輕資本轉型

「一個故事講一年不難,但是持續講,而且要講好不容易。」這需要體系的建設。

何為體系?即用一套嚴謹的邏輯把一大堆東西連接起來。同樣,銀行的指標體系,是能夠將大到總收入、利潤,小到每個職員的付出等單個指標,通過規範化、科學化、有效化管理,健全公司治理和業務運營體制機制,形成了管理高效、分工專業的組織架構體系。

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多次強調:「不體系、毋寧慢」。在他心中,銀行的業績數據便是「末」,能夠支撐業務指標持續向好的體系纔是「本」,要「固本培元」,做難而正確的事,打好體系建設的基礎。

行長蘆葦亦認為,中信銀行穩中有進,難中求成,整體經營延續了向上向好發展態勢,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比一時結果更重要的是體系和能力的建設,也是這些年工作的發力點和落腳點。

將時間拉到五年前,中信銀行率先提出穩息差,堅持量價平衡的經營理念,傾力打造領先的交易結算銀行。在過去三年,該行從存款成本率息差、淨息差的變動持續跑贏大勢,息差從劣勢變為相對優勢,絕對水平處於同業前列。

價值銀行並不是虛無的概念,而是在體系的推動下,由方方面面具象化的特徵所構築。輕資本轉型為重點之一,面對行業性的中收下滑局面,中信銀行手續費收入增速也連續五年跑贏大勢,並在2025年早於同業實現了手續費佣金淨收入正增長,同比增長3.38%。

回溯中信銀行發展歷程的一些重要時刻:2021年,中信銀行發佈了「342強核行動」方案,全面開啟以構建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能力為主線的新一輪發展。而2024年發佈的「新三年規劃」——《中信銀行2024年-2026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實施「五個領先」銀行戰略,即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領先的綜合融資銀行、領先的交易結算銀行、領先的外匯服務銀行、領先的數字化銀行。

「五個領先」走的是輕資本發展之路,符合中信銀行的特質,也是建立在具有良好基礎上的精進計劃、務實佈局。「‘五個領先’既是點,也是面,更是體,既是目標,更是過程。」方合英曾稱。

2025年是開局的第二年,中信銀行在這個秋季已展示了收獲的果實,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前瞻性。

領先的財富管理方面,2025年中期,中信銀行零售管理資產余額(含市值)達4.9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52%;依託私行中心開展的集約化經營客户覆蓋率較上年末提升7.57個百分點;中生代備老客羣和長輩客羣突破1億户。

領先的綜合融資方面,中信銀行2025年中期余額14.7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3%。其中,累計為3.56萬家企業提供超9000億元供應鏈融資,同比分別增長14.24%和29.11%;跨境賬户余額700.5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3.39%;新增託管撮合業務規模636.16億元等。

領先的交易結算方面,構建矩陣式統籌管理推動體系,從平臺、產品、場景三個方面持續推進,全力加速打造交易結算領域優勢。

領先的外匯服務方面,堅持服務企業「走出去」發展需求及「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外匯業務全賬户、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圖譜及跨境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構建綜合跨境金融服務體系。

領先的數字化銀行方面,堅持創新驅動、業務引領和業技數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三化並進」為路徑,全力打造「領先的數字化銀行」。

毋庸置疑,近年來中信銀行通過能力體系的建設,在規劃和行動方案的戰略指引下,已經實現了輕資本轉型的成功,在價值銀行之路上愈發穩健。

引領銀行業價值升維

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價格,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是價值的貨幣標籤。對銀行而言,股票成交價是其價值在某一時刻的體現。

2023年,在銀行股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對中信銀行便有了基本面邊際改善的預期,后者估值開始大幅修復,並在行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2024年,得益於高分紅、低估值、高股息等因素,銀行股繼續飄紅,中信銀行的A股股價也上漲了40%以上。

202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A股、H股股價分別上漲22%、43%,為投資者帶來了較好收益。股價連續創新高之后,如何評估中信銀行的未來價值?

不妨從銀行成長性和未來潛力的核心標準——結構是否均衡看起。「一家銀行如果結構合理,發展越快越好,反之則不然。」方合英多次強調。

在業務結構上,中信銀行縱深推進零售第一戰略,零售貸款、AUM規模等多項指標站穩同業第二,對公和金融市場業務也在加速,正在重塑競爭力。目前公司、零售、金融市場的業務形成了40%、40%、20%的營收貢獻結構。

以上成績,使得中信銀行能夠有效地避免單一業務的波動衝擊,並可以在不同的周期節點,面對不同環境,發揮出不同的優勢,增加了迴旋余地。這亦是中信銀行價值的體現。

在資產結構上,中信銀行按照「增高減低」的思路擺佈大類資產,信貸端持續加大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當下一般性的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達到了56.6%;持續壓降低收益的票據資產。同時加快佈局高成長性、高潛力、國家積極支持類的行業,佔比將近60%。

在投資端,保障利率債、地方債優質壓艙石資產規模的同時,中信銀行穩中求進,合理地加大了高收益的信用債的配置力度,增厚收益。在負債結構上,加快打造領先的交易結算銀行,對公活期存款佔比高於可比同業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個人活期存款佔比和先進同業的差距也有所縮小。在客户結構上,對公有效客户同比增加近2000户,零售私行客户同比增加2000户。

不僅如此,相較其他銀行,中信銀行能順利轉型並保持穩健擴表,這種可持續的優勢源自於集團資源,資本層面同樣也無掣肘。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實業廣覆蓋」的豐富資源確保該行盡享協同優勢,也是下一階段擴表抓手無憂、信貸定價相對平穩的有力保障。

「短期看,由於外部不確定性高企,避險思維下預計板塊估值中樞也將抬升,同時在分紅率穩步邁過30%大關的背景下,疊加顯著優於股份行同業的基本面,預計增量資金將持續催化,帶動中信銀行估值繼續向上修復。」有分析人士預測,結合短期驅動和中長期優勢漸明的ROE表現,仍有較大上行空間。

可以説,與時俱進的戰略謀劃是中信銀行獨特價值,業務結構的日趨均衡是多元價值和穿越周期的強大動能,對風險保持敬畏之心是長期價值和行穩致遠的堅實保障。

正如董事長方合英在2025年3月的年報致辭中所稱,所有努力,都是爲了在「大而輕」的效率革命和「大而強」的動能塑造中,努力探尋一條由「一次增長曲線」向「二次增長曲線」跨越的路徑,實現價值銀行的升維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