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打造博士后人才高地 激活創新「一池春水」

2025-09-17 07:19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余夢嬌

9月9日,在棲霞區的一間實驗室內,江蘇現代路橋有限責任公司在站博士后李靖正專注地調試着一臺精密儀器。他的研究課題——「固廢基泡沫輕質土」,不僅是企業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突破,也寄託着南京這座城市對博士后人才的厚望與支持。

「我來南京,是因為這里真正把博士后當‘寶’。」李靖笑着説。2021年從東南大學博士畢業后,他選擇加入現代路橋,並在2024年進入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除了極具競爭力的薪資和先進的科研設備,公司和南京市政府還為他提供了多項生活與科研補助以及出站后留寧工作的額外激勵。

同樣感受到南京「惜才」温度的,還有光大環境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專業工程師、在站博士后常俊俊。2020年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畢業后,她帶着對環保技術的熱忱來到南京。讓她驚喜的是,甫一落地,南京的誠意便具體可感——她成功申請到2020年度「創聚江寧」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計劃(企業創新類)資助。這份支持分兩次發放,及時到位,切實緩解了她初到南京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當時只提供了畢業證、參保證明等基本材料,沒過多久第一筆錢就到賬了。南京的開放和高效,讓我看到了對人才的真心實意。」目前她正領銜開展垃圾焚燒領域課題攻關,這是公司今年重點攻關的環保項目之一。

近年來,南京創新實施博士后寧聚項目,聚焦博站建設、招收和博士后進站、科研等關鍵環節,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推進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和成長。截至目前,南京已建成各類博士后載體428個,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0家、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49家、南京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49家,近3年累計招收博士后約1500人。

「我們不只‘築巢引鳳’,更要‘助鳳高飛’。」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擴大引才半徑,南京主動組織博站單位赴北京、上海、武漢、哈爾濱等地高校開展招才引智活動;每年舉辦「海內外博士·項目對接會」和「百站千博」高層次人才對接會,提供崗位超千個。近3年,南京近300人獲中博基金資助,432人入選江蘇省卓越博士后計劃,優秀博士后數量位居全省榜首。

對企業來説,博士后人才不僅是科研攻堅的生力軍,更是推動技術轉化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

李靖進入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后,帶領團隊研發和轉化了泡沫輕質土、熱熔型標線、不粘輪乳化瀝青、常規橋樑水下樁基礎病害加固成套技術等新材料、新技術20余項,在超5000公里高速路網上進行規模化應用,實現成果轉化金額近5000萬元。

現代路橋副總童浩表示:「博士后進來不是‘單打獨鬥’,我們配備了由7名博士、20余名科研人員組成的支持團隊,還有‘首席科學家’‘科技副總’等高層次人才。」目前,該公司已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項18項,發佈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2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

而在光大環境,博士后工作站已成為企業創新「引擎」。公司累計培養15名博士后科研人員,目前在站6人,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4項,獲授權知識產權超1150項。「沒有南京在平臺搭建、資金支持、服務保障上的系統性助力,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集聚這麼多高端人才。」光大環境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負責人龐媛媛感慨道。

更讓博士人才們感到暖心的是南京全方位的服務保障。除了「真金白銀」的補貼,南京還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提供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配套服務,解決人才后顧之憂。首屆南京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的成功舉辦,也進一步激發了博士后的科研與創業熱情。近3年,南京在站博士后累計獲得獎項、專利及發表論文1500多項,科研項目帶動企業近千個就業崗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一批像李靖、常俊俊這樣的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漸成為南京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屆南京留交會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會上,將定向邀請發展前景好、科研水平高、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吸引力強的103家重點博站單位,精選近千個博士后崗位和2000多個高層次人才崗位,為優秀博士人才提供充分的求職對接機會。同時,組織150名海外博士深入園區和企業考察對接。南京正用誠意和政策搭建起一片博士人才茁壯成長的沃土,在這里,科研有平臺、生活有保障、發展有空間——正如常俊俊所説:「這是一座你願意留下來也值得留下來的城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