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光大、南京、華夏等銀行股掀起增持熱潮!源於銀行業基本面的穩健支撐

2025-09-17 06:06

(來源:現代商業銀行雜誌)

銀行股掀起密集增持熱潮。據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包括光大銀行南京銀行華夏銀行蘇州銀行等多家上市銀行披露增持進展,增持主體覆蓋大股東、核心管理層及業務骨干。

此番增持潮背后,是銀行業基本面的穩健支撐。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92萬億元、歸母淨利潤約1.1萬億元,超六成銀行實現「雙增」。業績穩健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在分紅機制上的創新與升級,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投資價值。

「真金白銀」增持,銀行增資潮再起

今年以來,銀行獲股東高管增持的消息頻頻傳來。

9月11日,光大銀行發佈公告,該行於2025年4月8日披露了《關於控股股東增持股份計劃的公告》。在符合一定市場條件下,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擬自2025年4月8日起12個月內,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繫統以集中競價等合法合規方式增持該行A股股份,累計增持總金額不少於0.5億元(含本數),不超過1億元(含本數)。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光大集團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繫統以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光大銀行A股股份1397萬股,佔該行總股本的0.02%,增持金額5166.10萬元。

同日,南京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於近日收到大股東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增持該行股份的告知函。紫金集團的控股子公司紫金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於7月18日至9月10日期間,以自有資金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該行股份5677.98萬股,佔該行總股本的0.46%。此次增持后,紫金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紫金信託合計持股比例由12.56%增加至13.02%,觸及1%整數倍,同時,本次增持不觸發要約收購。這也是「南銀轉債」成功轉股導致持股稀釋后,紫金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對該行持股比例重回13%以上。

9月10日,華夏銀行官網發佈公告,宣佈該行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自願增持股份計劃實施完畢,此次增持行為較原計劃提前一個月便實施完畢。華夏銀行此前公告稱,自2025年4月11日起6個月內,該行董監高等人員將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方式,以自有資金自願增持該行股份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據悉,截至9月9日,增持主體已累計增持華夏銀行股份422.93萬股,累計增持金額3190.2萬元,為此次增持股份計劃金額下限的106.34%。

9月7日,蘇州銀行發佈公告稱,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該行董事長、監事會主席、行長等12位高管人員計劃自9月8日至12月31日間以自有資金自願增持公司A股股份不少於420萬元。公告顯示,去年11月末,該行多位高管剛剛完成464.03萬元人民幣增持。

青島銀行則於9月2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基於對該行股票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支持該行長期發展,該行股東青島國信產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計劃通過二級市場交易的方式實施增持,擬增持股份數量不少於2.33億股,且不超過2.91億股,增持后該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的合計持股比例將達19%至19.99%。

對於增持銀行股的原因,多家銀行在公告中披露,核心邏輯是股東、管理層基於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指出,從行業基本面來看,當前銀行業整體經營穩健,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淨息差逐步企穩,疊加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帶來的業務增長機遇,股東與高管「真金白銀」的投入既是對銀行內在價值的肯定,也向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有助於穩定投資者預期,進一步增強市場對銀行業發展的信心。

在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大股東增持銀行股份主要有兩層因素:一層是市場因素,助力銀行擴大業務規模;另一層則是監管因素,股東增資是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途徑,能夠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

築牢長期配置基礎

  增持潮的背后,是銀行股估值與業績的雙重改善。事實上,此前較長一段時間內,受宏觀經濟調整、利率市場化推進等因素影響,銀行股整體估值曾持續處於歷史低位,市淨率、市盈率等核心指標常年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形成明顯的「估值窪地」。

  而進入2025年,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估值修復與業績增長形成共振,共同推動銀行股走出行情。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銀行交出了一份穩健的「成績單」,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92萬億元,歸母淨利潤約1.1萬億元,其中26家銀行實現營業收入與歸母淨利潤「雙增」,佔比超六成。

業績穩健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在分紅機制上的創新與升級,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投資價值。2025年上半年,多家銀行密集公佈中期分紅計劃,工商銀行以503.96億元分紅總額領跑,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也均派發中期「紅包」,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以及寧波銀行上海銀行長沙銀行等區域性銀行也敲定了中期派息方案,中期分紅陣營不斷擴容。

  在分析人士看來,2024年新「國九條」提出推動上市公司多次分紅進一步強化了價值投資理念,推動銀行股估值修復;此外,險資、社保等長線資金頻繁舉牌銀行股,進一步鞏固了銀行股的配置價值。

  據Wind數據,從整體趨勢來看,銀行股在2025年表現出一定的成長性和分紅優勢,尤其是在低利率環境下,高股息率使其具備配置價值,農業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西安銀行股價2025年以來漲幅均超20%。不過受市場風格切換、部分資金採取「分紅即走」策略等因素的影響,從7月10日左右的高點開始,銀行板塊整體呈現「倒V」型走勢,部分銀行股價出現回調。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分析認為,綜合全年來看,上市銀行營業收入與淨利潤預計將延續「逐季改善」的温和修復態勢,結構性分化特徵更為凸顯:國有大行依託規模優勢與政策紅利保持穩健增長,部分優質區域城商行有望延續高景氣表現。

  從更長遠的視角審視,當前銀行股的估值修復並非短期行情,而是與銀行業經營模式的深層轉型緊密相關。薛洪言進一步表示,從長期視角看,我國銀行業正處於經營模式的關鍵轉型期——正由以往以規模驅動和順周期擴張為特徵的傳統路徑,逐步轉向更注重質量、具備弱周期韌性特徵的精細化經營。這一轉變具體表現為資本使用效率持續提升、客户分層經營不斷深化,以及非息收入佔比穩步提高。對投資策略而言,這種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兼具弱周期韌性、高股息與低估值特徵的銀行股,仍將在資產配置中繼續發揮平衡防禦與收益的重要作用,並在「啞鈴策略」中同時擔當「壓艙石」與「彈性來源」的雙重功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