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應用,「智賦」千行百業——廣西在人工智能賽道加快突圍

2025-09-17 03:40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王瑾雯 光明日報通訊員 石 鍚 鍾春雲

  9月的廣西南寧五象新區,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簡稱「南A中心」)展示中心大廳內,來自東盟的參觀者正在體驗AI翻譯眼鏡。

  引北上廣技術落地,建5000PFlops算力中心,聯合東盟建語料庫……南A中心建設展現「廣西速度」,截至8月簽約AI項目51個、落地40個,吸引東盟6國16家企業入駐。

  這是廣西佈局人工智能的一個縮影。當前,廣西正以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為切入點,通過場景創新激活產業、產教融合培育人才等,全力打造「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

廣西一家電動車公司焊接區採取機器人和工人協作的方式作業。石鍚攝/光明圖片 廣西一家電動車公司焊接區採取機器人和工人協作的方式作業。石鍚攝/光明圖片
近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在南寧啟動。張友豪攝/光明圖片 近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在南寧啟動。張友豪攝/光明圖片

  場景破局:從單點實踐到系統賦能

  走進廣西貴港市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場景撲面而來:自動導料系統精準「牽引」管材至激光切割工位,切割精度控制在1毫米內;管料加工島上,機器人連貫完成彎管、衝弧、鑽孔、上架等工序,動作行雲流水。

  「傳統模式下需4名工人協同的工序,現在1人即可完成上料與自檢,日產量從800套提升至3000套,不良率從3%~5%降至1%以下。」公司高級工藝經理楊靖智介紹,智能化改造讓生產線實現提質增效。

  這是廣西以「人工智能+製造」激活傳統產業的縮影。今年以來,廣西分兩批開展「人工智能+製造」產品、垂直領域模型及典型案例徵集,遴選發佈127個人工智能產品、80個垂直領域模型、191個典型應用場景和案例。《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全區已形成覆蓋多領域的「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生態。

  針對缺乏跨產業整合思維、部門間協同存在壁壘、應用推廣效率偏低、場景策劃路徑不明等初期場景建設的短板,今年1月,廣西成立人工智能發展工作專班,下設以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為組長單位、20多個部門參與的場景小組。「行業的場景需求清單與企業的技術能力清單,就像插座與插頭,我們主要是做好精準匹配。」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高技處副處長李剛説。

  今年4月,廣西聚焦農業、製造、交通、能源、文旅五大領域,發佈第一批16個開放場景清單。比如超輕量AI模型賦能的電力監控中樞場景,為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提供了自主可控方案。

  此外,廣西舉辦3場項目路演會,實施「智賦」千行百業場景招商。截至目前,廣西AI應用場景清單庫已納入千個項目,覆蓋十大領域。「第一批15個項目已開工,第二批即將發佈。」李剛表示,跨部門聯動讓跨行業大場景成為可能,比如農業全鏈條場景,通過多部門協作可實現高效整合,場景創新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賦能。

  作為面向東盟的前沿窗口,廣西還將成熟AI場景向東盟推廣:智平方(深圳)科技與越南最大民營企業合作,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進入東盟高端製造業;廣西星網智雲計劃輸出智能問數系統,以AI翻譯解決語言問題。

  廣西科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廷磊認為,廣西通過開放場景吸引企業,形成「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路徑,並通過政策加持,建中國-東盟AI創新合作中心,有力推進了「應用輸出」與「標準制定」。

  產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錯位

  AI技術迭代加速,人才是產業發展關鍵。面對「企業招不到實用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崗位」的難題,廣西多所高校與企業攜手,探索政產學研融合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時常能看到華為工程師與研究生並肩調試代碼,潤建公司的項目任務書甚至直接成為學生畢業設計選題。「我們設立研究院,就是要將產業場景‘移植’到校園,讓學生畢業前就能參與實戰項目。」該校負責人介紹,通過「企業出題、科技答題」,理論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打通知識到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AI人才瓶頸,很大程度上在於‘技術落地斷層’。」桂林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謝曉蘭介紹,學院構建「基礎通識+專業融合+實踐創新」三層課程體系,與華為、廣西汽車集團等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定向培養複合型AI人才。

  政策層面,廣西加速完善人才培育體系。《廣西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到2027年基本建成大中小學一體化AI教育培養體系,推動AI技術成為教育強區建設「新引擎」。方案突出廣西地緣特色,將AI教育國際化列為重點任務:實施面向東盟的AI人才培養計劃,構建「人工智能+東盟語種+專業」融合培養模式;持續建設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推動高校AI慕課出海。

  同時,廣西正推動建設廣西人工智能實驗室、中國-東盟大模型應用實驗室和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聯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共建廣西人工智能高等院校,鼓勵建設AI創新聯合體,構建面向東盟的數字人才試驗區。

  9月10日,廣西人工智能學院正式開學。目前,學院已吸引來自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研究與面向廣西重點產業應用等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共計42個,共有33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入駐。「學院以立足廣西、面向東盟為定位,着力打造‘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國際合作’的一體化平臺,持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智能化轉型、科研項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院長陳雷説。

  面向東盟:打造語言「數字樞紐」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和德科創中心,廣西達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温家凱緊盯着屏幕上滾動的東南亞語社交媒體熱詞,這些詞語經清洗、標註后,將匯入公司的漢-東盟語言雙語語料庫。

  「我們以‘語言+數字’為紐帶,構建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數字樞紐’,撬動中國與東盟在數字貿易、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温家凱介紹。

  早在2009年,廣西就啟動東盟語料庫建設。最初,工作人員只能依靠純人工處理,不僅耗時耗力,還難以保證語料質量。對此,該公司自主研發跨語言預訓練模型和智能預標註技術,大幅提升機器翻譯、語音識別與合成系統的準確率,目前已研發出68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譯暢」系列軟件產品。在2024年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合作論壇上,該公司提供的英語、越南語、泰語等8種語言實時AI翻譯投屏服務,準確率超98%。

  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參與,為東盟語料庫建設注入更多專業力量。廣西民族大學牽頭成立的中國-東盟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旨在破解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中的語言服務瓶頸,通過現代技術提升跨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協作效率。該校還依託全國首批非通用語種本科基地,構建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學科鏈,年均培養東南亞語言專業人才超百人,為語料庫建設與應用提供人才支撐。

  依託東盟語料庫,廣西已推出中國-東盟法律大模型2.0版本並投入使用。在跨境電商領域,語料庫為平臺提供多語言智能翻譯服務,助力企業拓展東盟市場;在文旅行業,開發多語言導覽系統,提升國際遊客體驗;在醫療領域,提供多語言病歷翻譯工具,保障跨境醫療服務順暢開展。

  為突破制度、技術、人才等短板,廣西出台多項政策文件,將東盟語料庫建設納入人工智能發展頂層設計,提出以語料庫為支撐,發展智能翻譯、法律大模型等應用,進一步凸顯其數字底座價值。

  專家表示,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這場高水平技術比拼,必將碰撞出東盟語料庫建設的新「火花」。隨着語料庫不斷完善與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廣西將進一步夯實中國-東盟人工智能產業合作基礎,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數字動能。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17日 05版)

[ 責編:王宏澤 ]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