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原臻品香江「綻放」記

2025-09-17 03:43

廣闊的有機草原。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廣闊的有機草原。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採摘枸杞。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採摘枸杞。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分割牛肉包裝。本報記者 丁玉梅 攝 分割牛肉包裝。本報記者 丁玉梅 攝
肥美的虹鱒魚。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肥美的虹鱒魚。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龍羊峽。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龍羊峽。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本報記者 丁玉梅

青藏高原東麓,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灑在崑崙山脈的雪線上,格爾木市尕埡口南緣的荒漠枸杞種植地里,趙明輝已忙碌起來。他手中的有機枸杞顆粒飽滿,在陽光下泛着淡淡光澤。

這些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珍寶,即將跨越千山萬水,出現在香港高端超市的貨架上。自2024年9月起,青海省圍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持續擴大青港經貿合作成果,積極推動與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STC)簽訂認證合作協議,為全省農產品加快獲取國際通行認證奠定堅實基礎。

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青海省30家企業供港冷水魚、犛牛肉、冷涼蔬菜、藜麥等產品共計1.16億元;今年前6個月,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達3.4億元,同比增長56%,增速高居全國首位。

這是一場跨越地理阻隔的品質對話,更是高原農牧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高原特色農產品,正通過嚴格的國際標準認證,講述着青海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化轉型的精彩故事。

闖關:以國際標準重塑產業品質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港經貿合作,將香港定位為「高原產品國際化核心樞紐」,明確「青海生產—香港認證—全球銷售」發展主線,成立由分管副省長牽頭的青港合作專班,制定《青海省深化對港經貿合作三年行動方案》,統籌推進青港經貿合作項目落地。

2024年9月,青海開展「青海—香港經貿交流合作活動」,推動簽署冷鏈物流、STC認證等18項關鍵協議,將供港蔬菜基地建設、犛牛肉出口通關納入年度重點督辦事項,並協調西寧海關開通農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通關時效壓縮50%。

同時,青海出臺《支持農畜產品出口十條措施》,對供港澳蔬菜基地和企業的STC認證給予補貼;推動香港STC青海實驗室建成投運,全面加快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國際化進程。

香港STC認證是國際市場公認的「通行證」,業內皆知其嚴格程度——從農產品的種植環境、生產過程到加工包裝,每個環節都需符合國際標準。對青海農牧產品而言,這場認證絕非易事。

認證過程,亦是一場全方位的質量提升行動。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主動對接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組織人員系統研學國際規範細則,從牛羊日常養殖記錄、疫病防控檔案建立,到屠宰分割衛生標準執行、檢測樣品冷鏈包裝規範,全程高標準推進各環節標準化升級。以往憑經驗養殖的傳統,正被科學標準取代,牧民開始意識到:標準化生產不是束縛,而是提升產品價值的必由之路。

「最難的是改變牧民傳統的生產習慣和思想觀念。」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初動員參與認證時,不少牧民心存疑慮:「我們的犛牛肉本來就是最好的,為什麼還要別人來認證?」但隨着認證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優勢需要通過現代標準來驗證和表達。

這種觀念轉變,也體現在青海農業企業的實踐中。「世界屋脊的純淨環境里,我們的原料種植基地全部分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無污染區域,且均獲得綠色有機認證。」青海江河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李玉海説。該企業建成完整的原生態綠色、有機油脂生產線,確保產品無農藥殘留,其「有機菜籽油」「有機亞麻籽油」成功通過香港STC認證,成為高原農產品走向國際的新名片。

轉化:讓生態優勢成為市場競爭力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農牧產品國際化認證給出了關鍵答案。

青海充分發揮高原「超淨區」生態優勢,強化供港澳基地建設——在湟水谷地、黃河谷地等冷涼蔬菜優勢產區,已建成經海關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44家,面積達6.1萬畝(1畝≈0.0667公頃),出口品種從最初的8種增至19種。同時創新「航空腹艙+冷鏈物流」聯運模式,初步構建高效「立體物流體系」,突破時效瓶頸:運輸時效從公路運輸的48小時壓縮至12小時,2025年5月更實現犛牛肉4小時直達香港。

截至目前,青海累計有50余家農牧企業的59個產品獲香港STC認證,重點企業認證覆蓋率達85%,覆蓋西寧、海東、海西、海北、海南等地,產品涵蓋蜂蜜、冷涼蔬菜、犛牛肉、藏羊肉、菜籽油、藜麥、枸杞、青稞、虹鱒魚等主要品類——這標誌着青海農牧產品標準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在很多客商眼里,咱們青海的枸杞,就像野生的一樣。」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唐興海笑着説。他身后,成片的枸杞樹沐浴着高原陽光,一顆顆紅寶石般的果實綴滿枝頭,映着湛藍天空與遼闊戈壁。

青海枸杞能贏得高端市場青睞,靠的正是「天生天養」的自然基因與過硬品質。高原日照長、晝夜温差大、病蟲害少、污染小,這些特徵造就了農產品的獨特優勢:三江源的犛牛常年自然放牧,吃野生牧草、喝雪山融水,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柴達木盆地的枸杞得益於強日照與純淨水土,有效成分含量遠超普通產區。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坦言:「過去,我們的優質農產品要麼賣不出去,要麼賣不上價,關鍵是缺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認證,消費者沒法直觀認可其價值。」而STC認證恰是一座橋樑——一頭連起青海高原的純淨生態,一頭連起香港市場與國際標準,通過第三方權威背書,讓青海農產品的生態優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在具體產品的市場表現中尤為明顯。作為全國最大的國產三文魚企業,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三文魚不僅暢銷北上廣深等40個城市,還成功打入國際市場,遠銷俄羅斯、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15個亞歐美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出口創匯額超3億元,佔全省企業出口額第三,更佔據全國三文魚出口總額的97%;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額同比增長142%。

賦能:認證帶來的產業鏈增值效應

青海在香港設立雙展銷樞紐:2024年9月建成「淨土青海·高原臻品」青海(西寧)生活館及供港蔬菜聯絡基地;2025年4月,又在香港尖沙咀核心商圈落地「高原臻品·綠色有機」青海·西寧城市生活館,匯集23家企業的犛牛肉乾、枸杞原漿等130余種產品,年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促成企業定向採購協議金額達3000萬元。

在地理標誌產品認證上,青海也實現突破:2025年4月,海北州剛察縣藏羊、犛牛(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獲STC證書,實現英國、加拿大等53個英聯邦國家市場準入互認,認證產品在香港終端市場的溢價率達20%-30%。

檢測技術樞紐建設同樣提速:2025年6月18日,香港STC青海實驗室在西寧揭牌,首創「青海檢測、香港發證」模式,完成犛牛肉脂肪含量、虹鱒魚重金屬殘留等68項檢測參數互認,檢測效率提升50%。

59個產品獲認證的影響,遠不止於「達標」本身——它正在青海農牧區引發連鎖反應,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最直接的變化,是產品價值提升與產業鏈延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剛察青湖農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與青海大學深度產學研合作,推動藏羊產業向「科技驅動、價值重構」轉型:不再滿足於原料初加工,而是聚焦精深加工與高科技轉化,開發出犛牛心肝肺運動營養肽、穆膠糕等十余款高附加值產品,逐步構建起「高原生態+科技賦能」的特色產品矩陣。

「認證不僅是高端市場的准入證,更倒逼我們加快提升產品附加值。」剛察青湖農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説。從前藏在高原深閨的農牧資源,如今借科技與標準的力量,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產業組織方式上。認證倒逼生產標準化,推動了產業整合:過去「小散弱」的農户,開始組建專業合作社,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銷售。以海東市冷涼蔬菜種植區為例,這里已從「各家分散種植」,建成高原冷涼蔬菜萬噸級出口產業集羣,實現「種植-銷售」全流程標準化管控,貿易伙伴也從「單一供港」拓展至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

最具長遠意義的,是為高原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動能——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產業層面,更真切反映在養殖户的收入里,他們的獲得感愈發實在。

青海喬穆傑瑪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增收賬」:「完成STC認證后,每頭犛牛的附加值提升了近400元。」他表示,儘管公司仍在「試水」高端市場,但對青海綠色有機農牧產品輸出的前景充滿信心。

59個農牧產品獲STC認證,背后是青海農牧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越來越多農牧民與企業意識到:傳統優勢農業一旦對接現代標準、高端市場,就能釋放驚人的效益潛力。認證的意義,不僅是產品質量的可視化、信譽的可感化,更是青海農牧業從「賣原料」到「賣品牌」、從粗放經營到精細運營的關鍵一步。

從青藏高原到香江之畔,這些認證農牧產品講述着品質、信譽與發展的故事——它們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傳遞着一種發展理念:最好的保護是發展,最好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在這條路上,青海正堅定前行,讓高原「臻品」閃耀世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