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打開「資本入口」 彰顯「包容底色」科創板助力未盈利企業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

2025-09-17 03:0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經濟參考報)

科創板的「包容基因」正在改寫硬科技企業的成長敍事。正如上交所副總經理王泊在「硬科硬客」2025年會上所言,科創板以包容性改革破壁壘,堅持為未盈利硬科技企業打開「資本入口」。這種打破常規的魄力,讓一批曾因「未盈利」被擋在資本門外的硬科技企業,不僅獲得了成長的「第一桶金」,更在資本市場的滋養下,從實驗室里的圖紙走向產業應用的前沿,書寫着從「技術突破」到「行業領跑」的跨越故事。

如今,隨着科創板「1+6」政策的深化實施,這份包容正在升級為更精準的賦能。它既為處於研發攻堅期的企業兜住底,也為衝刺產業化的企業加把勁,讓每一份「暫時的不盈利」都成為孕育未來的種子,在資本市場的沃土上紮根生長。

上市路徑多元 包容底色鮮明

科創板立足硬科技企業發展規律,設計五套上市標準,其中第二至第五套均不設淨利潤要求,構建起覆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技術領域未盈利企業的「多元上市路徑」,實現「因材施教」的精準賦能。

其中,第二至第四套標準分別以「營收規模+研發強度」「營收規模+現金流」「營收規模+市值」為核心考覈指標,相對應地,充分覆蓋了具備「研發攻堅」「建立穩定商業模式」「市場認可度高」等特點的「硬科技」企業。而第五套標準則不設置業績要求,但也更考驗「硬實力」,核心考覈條件是「市值+階段性研發成果」,適用於尚未商業化但技術領先、市場前景明確的創新企業。

六年來,這一包容性制度設計讓各類硬科技企業各得其所。19家企業通過第二套標準上市,包括寒武紀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等,上市后持續保持高強度研發,百濟神州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72.78億元,佔營收比例為42%,穩居A股藥企榜首;17家企業適用第四套標準,如百利天恆芯原股份,上市后商業化能力快速提升,當前平均市值達375億元,是上市時30億元門檻的10倍以上;17家企業採用第五套標準,涵蓋創新葯、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均已實現自研產品上市或進入上市申請階段,技術價值逐步顯現。

成長動能強勁 產業突破亮眼

截至目前,受益於資本市場賦能,54家上市時未盈利的科創板企業展現出強勁發展韌性,不僅實現業績持續改善,更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就一批行業「DeepSeek時刻」。

從經營數據看,這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態勢顯著。2024年,54家企業合計營收1745億元,同比增長24%,26家營收超10億元;合計淨虧損136億元,同比減虧36%,22家實現首次盈利並「摘U」。天岳先進拓荊科技從上市前連續多年虧損,到2024年淨利潤分別突破1億元、6億元,實現質的飛躍。2025年上半年,相關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99億元,同比增長8%;合計淨虧損15億元,同比減虧70%,百濟神州首次實現半年度扭虧,寒武紀連續三個季度盈利,頭部企業迎來關鍵業績拐點。

在產業突破方面,一批龍頭企業憑藉技術實力站上全球舞臺。創新葯領域,百濟神州的腫瘤治療新葯澤布替尼上半年銷售額超百億元,成為國產創新葯標杆;百利天恆研發的全球首個完成III期研究的雙抗ADC藥物iza-bren,海外授權交易一度創國產創新葯紀錄,推動我國創新葯從跟跑發展到領跑。半導體領域,中芯國際發揮「鏈主」作用,帶動上游滬硅產業、拓荊科技等打破材料設備國外壟斷,以及下游寒武紀攻堅AI算力芯片,形成了產業鏈協同創新格局,自主可控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天岳先進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奧比中光在具身智能、信科移動在6G通信等前沿賽道,均取得一系列技術新突破。

政策持續發力 培育生態提質

值得肯定的是,科創板不斷深化制度創新,今年推出「1+6」政策體系,通過搭建「科創成長層」、重啟第五套上市標準等舉措,進一步拓寬未盈利硬科技企業的資本通道,政策乘數效應加速顯現。

「1+6」政策將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納入包容範疇,「科創成長層」通過「入層-培育-出層」閉環管理,對未盈利企業實施集中培育,輔以差異化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在支持創新與防控風險間實現平衡。正如王泊所言,這不是簡單的政策調整,而是為研發攻堅期的技術突破型企業送上「及時雨」,讓其無需等待「盈利答卷」即可獲得資本支持,努力打通硬科技與資本市場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注意到,目前政策成效已初步顯現。自「1+6」政策發佈以來,科創板新增受理15家企業IPO申請,其中4家為未盈利企業,1家適用第五套標準。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32家進入科創板成長層的存量企業繼續展現良好發展動能,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8%,淨利潤大幅減虧71億元。

實踐證明,科創板的包容性制度設計,讓暫時未盈利不再成為硬科技企業成長的阻礙,而是蓄力衝刺的見證。市場人士表示,隨着制度創新持續深化,科創板將繼續為更多未盈利硬科技企業提供資本賦能,助力其完成從「實驗室」到「大市場」的跨越,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