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23:21
作者 | 鄭孝傑
超長期的國債,最長期限的大額存單,乃至保終身的增額人身險,長期鎖定利率的金融產品正在成為部分「先知先覺」的中國家庭的選擇。
2023年以來的利率一路下行,讓許多投資者對存款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越來越敏感。
這個過程導致了兩個看似矛盾的情況。
一方面,存款儲户和理財投資者繼續追逐「穩定回報」類產品,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銀行的存款總額達到213萬億的歷史新高,同比增幅達到8.3%。
另一方面,當年主要上市銀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比前一年繼續大幅下降,一年內降幅達到34個BP之巨。
如果説,前一年,儲户在銀行購買定存或大額存單還有2%上下的年利率的話,一年過后,存款利率已經降到了1.6%。
在存款利率下降趨勢仍未終結的當下,投資者不得不做出選擇,要麼接受不斷下降的儲蓄和存款利率,要麼另覓他途。
而普通老百姓最容易接觸的「保單」,似乎成爲了一種當然的選擇。
01
壽險產品「一次性充值」大幅飆升
對於大多數國內保險的購買者而言,閲讀所投保的保險企業的定期報告,並不是常見的動作。
沒關係,我們來讀。
2025年的半年報顯示,保險公司的總體經營都在向好,其中投資收益因為國內股票市場的走強而出現大幅增長。
但有一個很有一行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科目——壽險躉交——在2025年半年報里出現很也異常的變化。
以中國人壽2025年半年報為例, 這一數字從去年同期的49.26億元,猛然跳到200.28億元,同比大增300%以上。
類似的新華保險的半年報也呈現了相似的情況。資事堂注意到,新華保險半年里,2025年上半年的長期險躉交金額達到140.94億元,相比去年的31.09億元,同樣實現了超過三倍的增長。
躉交(dun jiao),通俗説就是「一次性支付完所有保費」。
投保人為什麼選擇在2025年上半年,把保費盡量一口氣交齊,這是為什麼呢?
02
為何頻現「一次性充值」?
答案很簡單,這是投資者在當下環境里的「主動選擇」。
要知道,同樣是支付保單的費用,投保人也可以選擇期交的形式——也就是分期付款,按年或者按月交付保費——這顯然更適合上班族羣。
因為,對通常最廣大的投保人羣而言,讓保費的支出和個人的收入匹配上,避免一次性的掏出大額資金來,顯然是個更符合邏輯的選擇。過去幾十年,房貸還款也是類似的情況。
除非——
這樣做,有非常大的好處,或者能避免非常大的壞處。
你別說,還真有。
首先,在壽險產品里,繳費模式的差別會直接影響投資結果。
雖然,預定利率一旦寫入合同,就會被鎖定,不會因為后續市場利率下調而改變。但躉交還是期交,對客户最終拿到的回報率有明顯的影響。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資金到位的時間。
躉交(一次性交齊)意味着,客户投入保單的本金在交齊第一天后全部進入保險賬户,立即按照既定利率開始滾動,複利效應從第一刻起全額發揮。
而期交雖然利率條件不變,但本金是逐年進入的,前期投入少、資金迟迟未能完全到位,享受複利的本金被削弱,複利效果自然遜色。
而文章開頭提到的,過去幾年的利率長期下降趨勢更助長了這種回報率的差異。
來一個簡單的測算:
林先生選擇躉交,首日一次性投入10萬元,按3%年利率複利,20年后本息合計約18萬元。
王先生選擇期交,每年交1萬元,連續交20年,同樣按3%年利率計算,到期合計約13萬元。
利率相同,合同條件相同,但最終差距超過5萬元,從到期回首的款額看林先生比王先生多拿了近四成的回報額。
所以,躉繳的客户們的邏輯很簡單: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把本金儘早、盡全地投入,把複利的時間價值鎖住,儘量保存個人資產的購買力
03
險企的投資難題
大量的保費輸入,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個「雙刃劍」:
一方面,保單售出、業務擴大,是個好事。
另一方面,壽險保單的每一分保費都對應着長期的支出需求,尤其是當投資市場的利率不斷下降時,對於保險公司的投資團隊而言,可以配平收入和支出需求的時間窗口可能「轉瞬即逝」,需要更高超的投資水平。
這幾年,保險公司都在做一個事情——加強投資的管理和研究力度。
很多大型保險企業在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儘早、儘可能的多的把錢投到市場里,投向穩定且長期的資產,鎖定部分收益率,為后續的業務開展提供幫助。
第二件事,尋找更多、較高收益又有一定把握的資產。這兩年險資業界不斷把資金投向股息率高的國有龍頭企業,投向黃金類資產,原因也在這里。
同時,保險業界也在非常積極的爭取下調保單的回收率。
2025年7月末,保險行業協會在季度專家諮詢會上披露:當前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研究值為1.99%,比之前又降低了14個基點。今年1月和4月,該研究值已經分別下調至2.34%和2.13%。
換句話説,今年以來預定利率已連續三次下調,從去年的2.50%一路降到1.99%,累計降幅超過50個基點。
如此密集、幅度又大的下調,在中國保險市場歷史上並不多見。
04
銀行成為「幕后推手」
此次壽險「一次性買單」的爆發,與銀行默默地推動作用也有關係。幾家大型上市險企的半年報里,都能清晰看到這一趨勢。
險企財報中「銀保渠道」,就是保險公司把產品放進銀行網點,由銀行代銷的數字。
在新華保險的半年報里,銀保渠道的總體銷售數字上升很快,其中「躉交(一次性買單)」的額度更是同比暴增近四倍。
一定程度上,銀行渠道的躉交飆升,已經成為保險企業自身保單躉交飆升的最大驅動力。這或許説明銀行渠道的客户得到了比較多的「專業指導」,因而更傾向於用躉交來回避后續的利率下沉挑戰。
中國人壽同樣如此:銀保渠道的躉交規模從去年同期的約41億元,飆升至186億元,增幅接近四倍。銀行網點正在成為客户理財資金遷移的重要入口。
中國人保的數據更具對比性:個險渠道的躉交反而出現下滑,但銀保渠道仍保持穩健增長,貢獻度繼續上升。
可以看出,壽險「一次性買單」的火爆並非單點現象,而是銀行在背后系統性推動。當利率不斷下行,客户在銀行櫃檯尋找理財替代時,壽險產品就順勢接過了這部分資金。
換句話説,壽險的數據看似來自保險公司,其實背后站着的,是銀行理財入口的「遷徙」,而這在儲蓄利率持續下降的大趨勢中又顯得如此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