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獨家對話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終於贏了特斯拉一次

2025-09-16 23:03

每經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余婷婷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的一紙判決書,再次讓四年前上海車展中站在特斯拉「車頂維權」的女車主張亞周被業內關注。

9月16日,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就張亞周訴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作出判決。張亞周提供的判決書顯示,法院責令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其提供車輛識別代號為5SYJ3E7EA7LF550391的特斯拉Model3車輛於2021年2月21日發生交通事故前三十分鍾的完整行車數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21年2月,張亞周的父親駕駛一輛特斯拉Model 3發生追尾事故。同年4月,張亞周身穿「剎車失靈」字樣T恤,在2021上海車展首日站在特斯拉車頂高喊「特斯拉剎車失靈」,引發廣泛關注。

張亞周自2021年2月其父親駕駛特斯拉發生追尾事故后,持續要求特斯拉提供完整行車數據卻屢遭拒絕。「四年了,真的是太難了。」9月16日晚間,張亞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感嘆,「這四年來,我與特斯拉打官司,一直在輸、一直在輸,今天終於贏了特斯拉一次」。

在接受記者採訪過程中,張亞周多次強調,她堅持四年與特斯拉打官司,最終的訴求只有一個——想要一個結果。「我想要知道,特斯拉車輛的剎車到底有沒有問題,出現‘剎車失靈’的原因是什麼?」張亞周説。

截至記者發稿,特斯拉方面暫未對此事作出迴應。

「下一步會做司法鑑定 再起訴特斯拉」

NBD:在與特斯拉長達四年的「拉鋸戰」中,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張亞周:在與特斯拉這種跨國車企打官司,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非常艱難。我們雙方的信息嚴重不對等,包括社會地位、司法資源都很不對等,我個人力量有限。

特斯拉在與我打官司的四年中,他們請到的律師都是北京和上海的知名律師,而我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請一個我覺得合適的律師。

這是四年來,我第一次贏了特斯拉。這也證明四年前,特斯拉違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行政責令,提供的數據是不完整的。

四年了,特斯拉一直未提供事故前的完整數據,是不是也證明特斯拉剎車一直存在問題?

NBD:拿到數據后,你下一步打算怎麼做?會再起訴特斯拉嗎?

張亞周:因為這是一審判決,並不排除特斯拉會上訴的可能性。如果特斯拉對一審判決結果不服提起上訴,我們這邊也會配合法院積極應訴,直至二審判決,然后再申請執行。

拿到相關數據后,我會在司法程序進程中去向法院申請,對特斯拉提供的車輛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做司法鑑定。然后根據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肯定會就產品質量原因再起訴特斯拉。

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説,數據的缺失,本身就是一種產品的缺陷。

名譽權敗訴 將向上海高院上訴

NBD:今年7月,上海市二中院二審判決,認定你侵犯特斯拉名譽權,需向特斯拉賠禮道歉並賠償17萬元。你覺得這次敗訴的原因是什麼?對判決結果認同嗎?

張亞周:我對上海二中院的判決結果不認同。此次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結果也證明了我四年前站在特斯拉車頂維權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因為當時的訴求(要完整數據)完全合理,得到了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的認可和支持。

我覺得是特斯拉侵犯了我的知情權在先,才導致了我在車展中的行為。這完全是一個消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採取的行為。所以我並不認為,侵犯了特斯拉的名譽權,我會向上海高院提出申請再審。

NBD:長達四年的時間,是什麼讓你堅持下來?

張亞周:我堅持到現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家人的全力支持,他們都覺得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本身就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就像羅永浩與西貝糾紛一樣,我可以允許有「預製菜」,但我作為消費者有知情權,要學會去爭取。

四年來,我們可以看到特斯拉召回和升級的次數增多了。這也證明,大家共同努力后,最終受益的會是所有的消費者。因為汽車安全,並不僅僅關係到車主個人,它涉及公眾安全。不管從哪方面來説,這都是一次正向推動,這也是我堅持下來的意義。

另一個讓我堅持下來的原因是,我想要一個真相。我父親一直堅持他當時確實踩下了剎車,但車停不下來。

最終訴求:只想要一個結果

NBD:截至目前,你與特斯拉打官司花費的費用有多少?

張亞周:我家這輛出事故的車,當時花了40多萬元購買。到現在,與特斯拉打官司已經花了不止兩個40萬元了。

NBD:你堅持與特斯拉打官司的最終訴求是什麼?

張亞周:我們的最終訴求是,希望回到特斯拉產品質量問題上來,想要知道我父親開的特斯拉這輛車剎車究竟有沒有問題。

我們只想要一個結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