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艱難扭虧的高鑫零售,出了「內鬼」?

2025-09-16 21:27

(來源:雷達Finance)

雷達財經出品 文|丁禹 編|孟帥

近日,網傳大潤發營運長管明武被警方帶走調查一事,將大潤發及其母公司高鑫零售推向輿論的聚光燈下,引發公眾廣泛熱議。

對於此次風波,大潤發方面表示,目前該案件正在調查階段,一切以公安機關公佈的信息和調查結果爲準。

雷達財經注意到,自阿里巴巴退出持股、德弘資本接手控股權以來,高鑫零售便啟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調整,如管理層更迭,營運大區進行精簡收縮等,試圖藉此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而在業績層面,2022財年至2024財年,高鑫零售的業績表現並不穩定。不過,2025財年,高鑫零售成功擺脫2024財年鉅虧16.68億元的泥沼,實現盈利3.86億元。

然而,高鑫零售業績回暖的表象之下,潛藏的深層挑戰難以掩蓋。在傳統商超業態整體式微的行業大環境下,其扭虧成果更像是短期調整的階段性表現,較為依賴於關店收縮、優化人員等「減法操作」。這種以收縮換利潤的模式缺乏可持續性,想要真正實現穩定的持續盈利,仍面臨不小的考驗。

此外,高鑫零售正身處多重壓力交織的「戰場」,其既要應對電商平臺持續的流量與價格擠壓,又要抵禦社區折扣店的下沉滲透與成本衝擊,同時還要在會員店賽道的激烈混戰中爭奪市場份額。

如何在這場多維度的競爭中重構核心競爭力並找回昔日的行業地位,仍是擺在高鑫零售面前的一道難題。

大潤發高管被帶走,高鑫零售颳起「反貪風暴」

9月12日,針對網傳大潤發營運長管明武被警方帶走一事,大潤發方面向媒體迴應稱,關於公司高管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公安機關依法批准予以拘留一事,目前該案件正在調查階段,一切以公安機關公佈的信息和調查結果爲準。

公開資料顯示,管明武曾擔任大潤發上海營運區總經理,直接向現任CEO沈輝匯報工作。另據天眼查,管明武目前任職企業共69家,其在68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56家企業擔任高管。

大潤發高管此番被帶走調查,其實並非突如其來。據《商業觀察家》,有市場人士向其透露,自德弘資本控股收購高鑫零售后,資方的主要工作就是從「廉政」工作開始。作為老牌超市公司,大潤發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歷史包袱。

前述人士還表示,「大潤發內部這塊是有問題的,這麼多年的發展,公司有內部利益。當年,阿里接手時,大潤發也曾想反腐,但是當時大潤發的‘締造者’黃明端不同意。」

雖然未對外披露具體的涉案細節,但大潤發方面向媒體表示,公司一直以來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對任何違規行為零容忍,公司內部擁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和合規體系,個別高管的個人行為不能代表公司整體。

大潤發方面還強調,目前,公司的日常運營、各項業務均在有序開展。公司內部在持續提升與優化公司治理和運營效率,以便能夠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高鑫零售迎來重大股權變革。彼時,阿里巴巴發佈公告宣佈,旗下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的價格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佔總股本的約78.7%。

出售事項完成后,阿里巴巴將不再持有高鑫零售任何股權,且高鑫零售將不再是其子公司。

至此,阿里巴巴完全退出大潤發,其與大潤發七年左右的緣分也就此正式畫下句號。而接手阿里巴巴所持股份的德弘資本,則成為高鑫零售新的控股方。

伴隨着高鑫零售股權結構的變動,公司內部管理層隨即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阿里系管理人員離開,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由德弘資本聯合創始人兼CEO華裕能接任。

成功扭轉鉅額虧損,盈利背后暗藏隱憂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近年來,高鑫零售的業績表現並不穩定。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2財年至2024財年,公司分別實現881.34億元、836.62億元、725.67億元的營收。其中,2023財年、2024財年,高鑫零售的營收同比分別減少5.07%、13.26%。

利潤方面,這三年間,高鑫零售僅2023財年實現盈利,當年錄得淨利潤0.78億元,而2022財年、2024財年則分別錄得8.26億元、16.68億元的虧損。

進入2025財年,高鑫零售同比扭虧為盈,全年實現淨利潤3.86億元。不過,同期高鑫零售的營收規模仍未扭轉下滑頹勢,同比減少1.4%至715.52億元。

據瞭解,德弘資本入主高鑫零售后,迅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通過調整管理層、優化營運大區、關閉虧損門店、調整產品策略、發展業態創新等措施,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推動降本增效,尋求新的業務發展。

今年5月,大潤發將原來的五大營運區調整為四大營運區,分別為華東區、華南區、華北區、東北區。

組織調整過程中,原屬華中區的湖北、江西劃入華東區,四川、重慶劃入華南區,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則併入華北區。高鑫零售表示,這些調整旨在「組織整合提效」。

與此同時,高鑫零售通過關停虧損門店、優化門店員工用人結構和模式、優化總部組織結構等舉措,大幅降低了公司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和行政費用。

具體而言,2025財年,高鑫零售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為152.32億元,較上一財年的181.78億元減少29.46億元,同比下降16.2%。

高鑫零售解釋稱,前述開支的減少,主要源於優化門店員工用人結構和模式所帶來的成效,報告期內僅人事開支便減少9.81億元。同時,負現金流量門店應計的減值損失減少11.48億元,及管理層致力於降本增效,使得費用的節約部分彌補了毛利的減少。

同期,高鑫零售的行政費用為17.09億元,同比減少5.42億元,減幅為24.1%。

高鑫零售表示,前述費用的減少,主要由於商譽減值減少1.40億元;管理層優化總部組織,使人事開支減少2.41億元;及節約成本控制所致。

此外,公司產品策略的調整,也為高鑫零售的業績改善提供了強勁動力。CEO沈輝主導推動的價格競爭力策略,聚焦於重回自有品牌商品的低價路線,並陸續推出「超省」、「天天便宜」、「加量不加價」、「必買」等多個促銷商品系列。

前述策略在有效吸引價格敏感型顧客的同時,拉動了門店客流量和客單價,從而推動同店銷售額實現增長。財報顯示,2025財年,公司同店銷售增長(按除去供應鏈業務之貨品銷售計算)為0.6%。

雷達財經注意到,高鑫零售還試圖通過業態改革重塑其線下競爭力。2025財年,大潤發Super新開4家,門店總數達33家。這些門店定位精準,提供的商品專注社區需求,且設有社區食堂、兒童樂園等體驗區,深度融合了消費場景。

同時,高鑫零售還大力發展M會員店業務。截至2025財年末,高鑫零售共有7家M會員店,其中4家為2025財年內開設。

有分析認為,通過這一系列的業務調整,高鑫零售成功在2025財年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3.86億元。但高鑫零售的業績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關店裁員、成本壓縮等短期舉措,只有兼顧在管理和業務模式上不斷創新,在「開源」方面尋求突破,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公司的經營困局。

零售反腐刻不容緩,行業巨頭集體亮劍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長期以來,零售行業的供應鏈環節往往是腐敗風險的高發地帶,灰色利益鏈條的滋生已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沉痾。

今年7月,永輝超市發起行動,公開發布《致供應商夥伴的一封公開信》,旗幟鮮明地向腐敗亂象與行業潛規則宣戰。

永輝超市表示,任何形式的貪腐、舞弊行為,最終都會轉嫁為供應鏈成本,為此公司採取了建立全方位監督機制、嚴格懲處和保護舉報人等措施。

而擔任永輝代理CEO的葉國富,也曾痛斥行業痼疾:「行業內常是換一個採購人員、換一批供應商,讓供應商非常沒有安全感,被逼着去送錢、腐敗」。

為徹底根治這一頑疾,葉國富提出「裸價直採+聚焦核心供應商」的改革路徑——聚焦核心大供應商,砍掉大量小的供應商,把層層加價轉為裸價直採,跟供應商破除博弈關係,產生共生關係,從源頭消滅灰色利益的滋生土壤,重新建立中國超市採購的健康陽光體系。

事實上,不止永輝,多家頭部零售企業也正致力於以差異化的策略改善內部腐敗的困局。例如,名創優品推出的「智能採購平臺」,可自動比對市場價格,一旦供應商報價高於行業均價5%,便會觸發預警機制,有效杜絕人為操縱空間。

而河南零售標杆企業——胖東來,則走「高薪養廉+全員監督」的路線,其在給基層員工和店長提供高薪的同時,設立內審舉報獎勵,以此顯著降低員工的腐敗動機。

再將視線轉回至高鑫零售,德弘資本入主高鑫零售后,內部整頓動作尤為迅速,其延續行業反腐思路,通過搭建完善的監督機制與合規體系,在提升管理透明度的基礎上,逐步瓦解並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有聲音認為,此次高鑫零售高管被帶走調查一事,雖短期內對公司聲譽造成衝擊,但高鑫零售想借此凸顯加強內部監管、推動治理改革的決心已經顯露。而長遠來看,該事件亦為行業敲響警鍾,能有效發揮警示作用,有助於推動全行業的廉潔生態建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