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09:26
近期,長城汽車旗下度勢科技聯合山東登馬輪胎、江蘇通用科技啟動「向兔」輪胎項目,標誌着頭部車企開始向上遊供應鏈深度延伸,探索「車企+輪胎」協同模式。這一動作引發行業對「汽車企業為何不自己造輪胎」及「跨界造胎可行性」的討論,背后涉及產業邏輯、技術壁壘、市場規律等多重因素。
隔行如隔山:輪胎產業的技術壁壘與經驗沉澱
輪胎看似簡單,實則是集材料科學、結構力學、化學工程於一體的「高技術產品」。其研發需突破橡膠配方(如耐磨與靜音的平衡)、胎體結構設計(適應不同路況的抓地力)、生產工藝等核心技術,頭部輪胎企業往往擁有百年技術積累。汽車企業若從零切入,需投入鉅額研發成本,且短期內難以突破專利壁壘。
產業鏈協同效率:專業化分工降低綜合成本
全球汽車產業早已形成「車企專注整車研發與組裝、零部件企業專注細分領域」的高效分工模式。輪胎作為標準化零部件,通過規模化生產可大幅降低成本(頭部輪胎企業單廠年產能超千萬條,單位成本僅為中小廠商的60%)。若車企自建輪胎廠,不僅需承擔固定資產投入(一條現代化輪胎生產線投資超10億元),還需面對產能利用率不足的風險。
供應鏈風險分散: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汽車企業對輪胎的需求具有「多規格、多場景」特徵(如家用車需靜音胎、越野車需越野胎、新能源車需低滾阻胎),單一車企難以覆蓋全品類生產。通過與多家輪胎企業合作,既能分散供應鏈風險(避免單一供應商斷供),又能通過競爭壓價降低採購成本。
「向兔」模式的啟示:車企跨界造胎的「協同而非從零開始」
長城此次並非「自建輪胎廠」,而是通過「車企+專業輪胎企業」的合資模式,本質是利用車企的場景數據優勢+輪胎企業的生產技術優勢,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長城作為整車企業,可提供海量用戶數據(如不同車型的行駛路況、駕駛習慣),幫助「向兔」輪胎精準定位需求。這種「以整車場景定義輪胎性能」的模式,比傳統輪胎企業「先造胎再適配車型」的研發效率更高。
供應鏈協同降本:從「採購關係」到「利益共同體」通過合作,長城可鎖定輪胎產能避免旺季漲價或斷供,並通過聯合採購橡膠、炭黑等原材料降低成本。同時,「向兔」輪胎可優先配套長城車型,快速實現規模化放量。
新能源車催生「定製化輪胎」需求
新能源車因電池重量大、瞬時扭矩高,對輪胎的承重、耐磨、低滾阻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車企通過自研輪胎,可實現「整車與輪胎」的深度匹配,成為差異化競爭優勢。
現如今車圈強調「智能互聯」解決方案,預示輪胎正從「被動零部件」向「數據入口」轉型。車企若掌握輪胎數據,可結合整車數據提供「預測性維護」服務,構建「硬件+數據服務」的新盈利點。在汽車行業「內卷」加劇的背景下,頭部企業需通過向上遊延伸控制成本、掌握定價權。通過整合輪胎等核心零部件,未來或推出「整車+輪胎終身質保」的捆綁銷售模式,提升用户粘性。
汽車企業「不造輪胎」是傳統產業分工的必然結果,但車企無需從零造胎,而是通過「技術協同+資本合作」切入上游,既能規避技術壁壘,又能將場景優勢轉化為產品競爭力。未來,隨着新能源與智能化深化,「車企+輪胎企業」的合資、參股模式或成主流,推動輪胎從「通用零部件」向「整車定製化部件」升級,最終實現產業鏈價值重構。
這一趨勢下,頭部車企與頭部輪胎企業的關係將從「甲乙方」變為「合作伙伴」,而中小輪胎企業若無法與車企形成協同,可能面臨被整合或淘汰的風險——產業邊界的模糊化,正重塑汽車與輪胎行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