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9:55
今日(9月16日),佳兆業集團(01638.HK,股價0.180港元,市值16.41億港元,以下簡稱「佳兆業」)盤中一度漲超30%,領跑港股內房股板塊。截至收盤,股價漲幅為12.50%。
就在昨日(9月15日)晚間,佳兆業發佈重磅公告,宣佈其所有境外債務重組條件已全部達成,重組方案正式全面生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觀察到,自2021年底陷入流動性危機、在業內素有「不死鳥」之稱的佳兆業,經過近四年的債務談判,其境外債務化解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公告,佳兆業已向合格債權人發行總額約133.72億美元的金融工具,並計劃於今日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此次重組還將實現一定規模的債務削減、債務展期,並降低新票據利率。
儘管境外債務重組取得實質進展對佳兆業是利好消息,但其經營壓力並未出現逆轉。今年上半年,佳兆業營收下滑超過三成,股東應占溢利虧損超過百億元。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佳兆業此次能否真正擺脫危機、實現「上岸」,仍待觀察。
9月16日下午,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衞通過微信向每經記者表示,重組方案對佳兆業最大的幫助在於,到2027年無需面臨剛性還本的壓力,只需維持一定規模的現金流以償還利息,這為企業積極自救及新業務拓展提供了空間。
「在此期間,企業可以通過現有項目資產的變現、加速銷售及再投資等舉措,實現現金流的良性循環。然而,這一過程中仍將面臨市場方面的壓力。」宋紅衞指出。
自2021年底爆發流動性危機以來,佳兆業的境外債務重組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
每經記者注意到,此次佳兆業的重組方案耗時較長,經過多輪與債權人協商及方案優化,最終形成了以「債務豁免+新工具替代」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公告顯示,佳兆業已按重組計劃完成關鍵步驟,向符合條件的債權人發行了總額約133.72億美元的金融產品,其中6檔新票據和8檔強制可換股債券計劃於今日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
根據重組方案,8檔強制可換股債券總額為68.92億美元,若全部轉換,將新增130.16億股股份,佔佳兆業現有股本的185%。
佳兆業表示,此次重組將直接削減約86億美元的債務規模,並將剩余債務期限平均展期5年。這意味着到2027年底,公司無需承擔境外債務的剛性還本義務,有效規避了短期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佳兆業方面指出,此次境外債務重組方案歷經多輪協商與優化,通過對原有範圍內債務的全面解除與豁免,以發行新票據和強制可換股債券的方式,實現了債務結構的根本性優化。
在利息負擔方面,新票據的票面利率設定在5%~6.25%區間,較佳兆業歷史境外債務利率有所下調。長期來看,這將減少利息支出,為盈利修復創造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重組生效節奏快於預期。今年9月2日,佳兆業曾披露重組取得「關鍵性進展」,並預計生效日期在9月底。但從佳兆業最新的公告情況看,公司提前半個月完成了所有流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佳兆業與債權人的溝通較為順利。
在當前房企債務重組普遍面臨協商周期長、條款落地難的背景下,佳兆業的案例或許為其他出險房企提供了一定參考。但業內人士也指出,不同企業的債務結構、資產質量存在差異,重組方案難以直接複製。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提到,佳兆業的境外債重組耗時近四年才完成,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公司與債權人之間長期的博弈態勢。「對佳兆業而言,過往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一方面是因為公司股價長期低迷,即便債轉股,債權人也會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資產處置不及預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債務重組的進程。」
儘管境外債務重組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佳兆業當前的經營壓力並未因此消散。
8月28日,佳兆業發佈的2025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報告期內營收和利潤均面臨較大壓力。
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佳兆業實現營業收入約37.01億元,同比減少31.8%;公司股東應占溢利虧損約100.3億元,同比下滑10.04%。
每經記者注意到,這已是佳兆業連續多個季度出現營收下滑和虧損擴大的情況。
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佳兆業在公告中解釋稱,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物業交付規模減小,導致已確認銷售收入下降;二是部分物業項目因市場行情變化計提減值撥備,進一步侵蝕利潤。
銷售與交付數據同樣反映出經營端的乏力。今年上半年,佳兆業連同合營、聯營公司錄得合約銷售額約20.03億元,已售總建築面積17.13萬平方米,銷售規模仍處於行業低位。
在交付方面,佳兆業雖在深圳、廣州、重慶等多地完成12個項目、5076套房源的交付,實現了「保交樓」的部分目標,但交付項目的利潤貢獻有限,未能有效覆蓋虧損。
與此同時,佳兆業的資產處置也遇到阻礙。
8月14日,佳兆業廣州「南天匯」項目部分資產(海珠區洛溪大橋附近土地使用權,總建築面積6.4萬余平方米)在阿里資產平臺拍賣,評估價38.9億元,起拍價27.23億元(為評估價的七折),因無人出價於8月15日流拍。
該資產曾作為2021年佳兆業旗下企業向大業信託24.5億元貸款的抵押品,因佳兆業在2021年底出現流動性危機,資產被查封拍賣,此次流拍使其盤活資產回籠資金的計劃落空。
中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佳兆業在大灣區仍有126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佔公司土儲總量的61%;另有3100萬平方米城市更新儲備待轉化。
財務數據還顯示,佳兆業的流動性儲備仍顯緊張。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現金及銀行存款(含受限制銀行結余及現金)共計約21.69億元,較去年底的23.9億元略有下降;今年上半年,佳兆業的總借款為1337億元,其中1180.78億元需在一年內償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佳兆業曾因深圳4個樓盤項目房源被鎖定而陷入債務危機,但最終通過債務重組實現「翻盤」,由此獲得行業「不死鳥」的稱號。
如今,面對新一輪危機與行業深度調整,佳兆業雖邁出了境外債務重組的關鍵一步,但能否複製過往的「重生」奇蹟、實現「上岸」,仍待觀察。
在宋紅衞看來,債務重組方案通過只能視為換來一張船票,卻不能視為真正「上岸」。「最核心的因素是化債方案能否如期兑現,一旦不能兑現就會觸發二次違約。」
宋紅衞表示,出險房企真正「上岸」的標準有幾條:一是化債方案能夠如期兑現,利息及本金償付不違約;二是企業的財務狀況能夠逐漸止損並實現盈利;三是企業新業務方向能夠持續,即具備新業務的再投資能力,並能夠持續增加盈利。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