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9:11
(來源:上觀新聞)
「如何獲得健康體魄?每天堅持做這五件事」「讓人更健康的八個好習慣,簡單易做」……打開手機,你是不是會看到很多健康貼士?一鍵轉發或收藏之后,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今天,赫力昂攜手健聞諮詢與慧澗聯YEO,共同發佈的《2025 中國消費者主動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健康中國 2030」戰略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大眾健康意識正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管理」轉變,然而,「知易行難」這一知行鴻溝仍普遍存在。
今年的報告圍繞主動健康的三大代表性行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與疾病治療,對受訪羣體展開了系統性的洞察。數據顯示,近七成(68%)的受訪者健康認知達到合格標準,顯示出良好的健康認知水平。然而,客觀的身體狀況反饋卻不容樂觀——僅有約四成的受訪者身體狀況真正達標。
調研結果反映出當前大眾健康仍面臨多重負擔: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問題,慢性病發生率和短期感染風險均處於較高水平。此外,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的知曉率僅為實際患病率的四分之三,意味着大量患者已處於疾病中卻不自知。
調研進一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呈現出典型的「高認知,低行動」特徵,這種現象在學歷為大專及以下、身處四五線城市的人羣,以及寶媽、新銀發族、職場年輕人等特定羣體中尤為突出。究其根源,內在動機不足、外在人際支持與社會資源的雙重匱乏,以及現實中時間壓力和經濟負擔等客觀限制,共同構成了阻礙他們將健康知識付諸實踐的壁壘。
報告揭示的另一大核心矛盾,則體現在大眾主動健康行為的結構性失衡上。研究結果顯示,主動健康主要由生活方式(41.4%)、疾病預防(35.6%)和疾病治療(23.3%)三大代表性行為構成。其中,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主動健康的核心支柱,其影響力相比針對具體疾病的干預措施更具決定性與長期性,是從根本上提升大眾整體健康水平的關鍵所在。然而,調研結果卻清晰地表明,當前大眾更擅長應對已發生的疾病,而非主動進行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整體呈現出明顯的「重治療、輕預防」狀態,這無疑為未來的健康埋下了隱患。
深度解碼主動健康之路的動因與阻礙,調研結果顯示,大眾主動健康行為的實現,受到個體認知、人際支持和外部資源三大核心因素的驅動。對於個人來説,知識儲備對健康行為具有顯著的槓桿效應,當健康認知水平從「及格」提升至「優秀」時,個體主動健康行為的合格率隨之從 39.4%大幅躍升至 56.5%。在此基礎上,連接個體的「線」——人際支持網絡,則為健康行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無論是家人朋友的督促、社羣活動的積極參與,還是社交媒體的正向反饋,都能有效強化行動意願。
最終,這些「點」和「線」的有效運轉,離不開一個廣闊的支撐「面」——即完善的外部資源,它涵蓋了「15分鍾生活圈」內的健身設施、普及的醫療服務,以及個人可靈活支配的時間與收入,共同構成了主動健康之路的堅實土壤。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着主動健康行為的實現。
由此可見,主動健康之路存在複雜性與多維性,要真正彌合「知行鴻溝」,需要個人、社會與相關機構的多方協作。在提升健康認知層面,報告建議政府應重點面向老年人等服務不足羣體,聯合多部門遏制健康謠言,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而企業可利用 AI 技術精準推送權威易懂的健康資訊,並通過職場健康計劃等方式,幫助員工破除認知誤區。在營造人際支持環境方面,報告鼓勵個人主動尋找健身「搭子」,通過社交激勵培養每周 150 分鍾運動等健康習慣,將健康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在完善外部資源支持上,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應持續完善「15 分鍾健身圈」等社區基礎設施,讓優質健康服務觸手可及。只有三方協同,才能共同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真正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轉變。
原標題:《主動健康如何從知到行?這份報告揭示三大關鍵》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