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鳳凰之星」評委萬喆:「卷」本質是一種「激烈競爭」

2025-09-16 11:18

來源:鳳凰網財經

為彰顯中國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助力內地與香港股市健康發展,由鳳凰衞視、鳳凰網發起的「2025鳳凰之星上市公司評選」活動已於8月2日正式開啟企業報名通道與案例徵集工作;8月28日舉行首輪評審會,對已完整提交材料且數據齊全的企業進行打分,形成標杆候選池;8月31日報名結束后,啟動複覈程序,擇新報名企業指標優秀者增補進入標杆候選池,進入公眾投票環節。最終結果將於9月23日對外發布。

「鳳凰之星」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一帶一路」研究員 萬喆

此次評選共設置最佳創新上市公司、最佳股東回報上市公司等九大獎項,覆蓋企業發展的多個關鍵領域。為保證評選結果的公正與專業,組委會依託大數據模型和五大評選維度,並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

作為「一帶一路」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喆首次出任「鳳凰之星評選」的評委。在評審會后,她接受了鳳凰的專訪,從評選體系的獨特價值、中國企業出海的進階邏輯,到「內卷」爭議的破局路徑,深度剖析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轉型機遇與長期價值構建之道。

萬喆表示,「鳳凰之星評選」的「全景性」與「全球視野」,不僅為觀察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多維視角,更對企業突破增長瓶頸、實現全球化可持續運營具有重要引領意義。

評選差異化:打破唯「營收論」 構建企業價值「全景畫像」

「不同於部分評選僅以營業額、利潤等單一指標衡量企業實力,「鳳凰之星」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全景性’。」萬喆直言,此次評選覆蓋了企業運營效率、創新能力、社會責任、出海表現等多個維度,甚至將「最佳僱主」這類體現人文關懷的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形成了對企業的綜合性價值評判。在她看來,這種多維度的評價邏輯,恰好契合了當前中國企業從「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轉型的核心需求——不再只關注短期經營數據,更重視公司治理、品牌美譽度、社會貢獻等長期價值內核。

而「鳳凰之星」的「全球視野」,則成為其區別於其他評選的另一關鍵特質。「評選深度融入了對企業出海能力、國際競爭力的考量,這與鳳凰媒體自身的全球定位高度契合,也賦予了評選戰略性與前瞻性。」

萬喆以「一帶一路」共建背景下的企業實踐為例,指出評選對「出海表現」的關注不僅是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現狀的迴應,更是引導企業要在全球競爭中構建長期戰略。「企業不僅要在國內市場做好運營,更要思考如何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定位,通過技術輸出、本地化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正是評選的引領價值所在。」

出海進階:從「低成本競爭」到「全球資源整合」 硬軟協同成新優勢

談及當前中國企業出海的特點與優勢,萬喆將其概括為「三次跨越」,清晰勾勒出中國企業全球化能力的升級路徑。

「第一次跨越是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萬喆回憶,早期中國企業出海多依賴低成本、價格低或「內卷」式競爭。而如今,越來越多企業已轉向「符合國際發展邏輯」的全球化佈局——通過整合全球資源、優化產業鏈分工實現出海,「比如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不再是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深度融入當地產業生態」。

「第二次跨越是從‘輸出要素’到‘在地化共生’。」她指出,過去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常傾向於使用(中國)國內生產力、技術等要素,而當前「在地化」已成為主流:在「一帶一路」共建項目中,企業既輸出中國技術與產品,也與當地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培訓當地員工、構建本地化運營團隊、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實現與當地經濟的「共生共贏」。「這種在地化實踐,讓中國企業從‘外來者’變成‘參與者’,為長期紮根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

而「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協同發力」,則構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三次跨越。「過去我們談‘硬聯通’,更多是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在硬聯通的基礎上,技術標準輸出、創新專利共享、就業機會創造等‘軟聯通’‘新聯通’正在成為新亮點。」萬喆舉例,中國企業在海外參與的「魯班工坊」項目,通過技術培訓助力當地人才培養,既輸出了中國技術經驗,也增強了當地對中國企業的認同感,「這正是硬實力(技術、產品)與軟實力(標準、文化)結合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國企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

破局「內卷」爭議:合法合規+在地合作 打造全球良性競爭生態

針對「中國企業出海將‘內卷’文化帶到海外,不受當地市場歡迎」的觀點,萬喆給出了理性迴應。在她看來,「卷」本質是一種「激烈競爭」,而競爭本身是全球市場的常態,關鍵在於「區分良性競爭與惡性內卷」——「惡性內卷是低效、無效甚至違法違規的競爭,而良性競爭是基於技術創新、服務升級的合理比拼,這在任何國家、任何市場都被認可。」

萬喆強調,中國企業出海要避免「惡性內卷」,核心在於兩點:一是「合法合規」,尊重當地法律法規與市場規則;二是「在地化合作」,將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運營經驗與當地需求結合,「比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通過小而美的民生項目(如一些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既解決當地實際問題,也展現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這種‘共贏’模式自然會獲得當地認可」。

她進一步指出,「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中國企業實現「反內卷」、開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共建,企業可以跳出‘低層次價格戰’,轉向技術合作、標準共建、產業鏈協同等高層次競爭,這不僅能提升企業自身的全球競爭力,也能帶動全球市場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品牌建設:拒絕「急功近利」 以長期戰略培育「百年影響力」

對於中國企業如何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的問題,萬喆給出的核心建議是「拒絕急功近利,重視厚積薄發」。「歐美很多百年企業的品牌美譽度,是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形成的,而中國企業發展時間較短——改革開放至今僅四十余年,多數企業的全球化歷程更短,品牌建設需要時間沉澱。」她認為,中國企業不必因短期品牌影響力不足而焦慮,而應聚焦長期戰略。「只要持續投入創新、做好產品與服務、履行社會責任,品牌影響力自然會逐步提升。」

在萬喆看來,當前已有不少中國企業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品牌建設之路。「比如泡泡瑪特,通過‘拉布布’等文創產品在全球走紅,用文化創意打破地域壁壘;地平線等科技企業在芯片算力領域深耕,以技術創新積累品牌口碑;比亞迪等傳統企業則‘老樹發新芽’,藉助新能源轉型實現品牌價值躍升。」這些案例證明,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差異化優勢,在全球市場建立品牌認知。

但她同時提醒,品牌影響力的長期維繫,離不開「治理能力與戰略眼光」。「企業要想成為‘百年老店’,不僅要做好當下的產品與運營,更要着眼10年、50年后的發展——比如如何應對技術變革、如何適應全球市場規則變化、如何持續履行社會責任。」萬喆認為,這正是「鳳凰之星評選」的深層價值——通過對企業創新能力、治理水平、長期戰略的關注,引導企業構建可持續的品牌價值,「讓企業不僅‘現在強’,更能‘未來強’,最終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百年品牌」。

本次評選活動由鳳凰衞視、鳳凰網發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給予指導支持,美國德魯克管理學院作為學術支持,並得到標普S&P、融聚匯、Brand Finance、知一數譜、科特勒諮詢、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等機構支持。評選結果將於9月23日舉辦的「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5」同步揭曉,現場舉行頒獎典禮。入選企業和機構將有機會作為成功商業案例,通過鳳凰衞視、鳳凰網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及相關合作渠道向全球推介。

諮詢郵箱:fhzx@ifeng.com  諮詢電話:010-6520766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