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聯通加速,能效提升,粵港澳共議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創新

2025-09-16 18:01

南方財經見習記者 王達毓 廣州報道

加快跨境金融創新發展,推動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9月15日,由中國貿促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廣東省貿促會(廣東國際商會)承辦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上,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鄂志寰、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澳門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理事魏永剛、舊金山灣區委員會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負責人鄒艷玲等多位業界大咖,圍繞「深化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創新,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大灣區跨境金融當下和未來

2019年2月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外印發,標誌着大灣區建設正式邁入實質階段。

在鄂志寰看來,過去六年,區域經濟和金融合作重要性愈發凸顯、大灣區產業供應鏈完整度逐漸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能力和穩定性取得進展,這些都深刻影響着大灣區跨境金融的創新發展。

程實進一步分析指出,大灣區跨境金融發展主要呈現出幾大重要特點,一是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一系列積極的進展;二是人民幣在大灣區無論作為結算、支付還是主流融資貨幣的地位在不斷鞏固和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積極進展;三是跨境金融監管協同取得豐碩成果、積極成效,為大灣區安全和發展謀求了一個有機平衡;四是科技和金融之間的正向循環、相互促進正在成為大灣區的主流態勢。

總結來看,程實指出,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大灣區跨境金融創新發展主要圍繞五個方向進行:讓跨境金融的渠道更加寬廣,讓層次更加豐富,讓內涵更加多元,讓過程更加安全,讓結果更加普惠。「我相信這五個維度的創新可以幫助大灣區跨境金融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持續迎來蓬勃發展的新契機」,程實表示。

區景麟也指出,隨着大灣區金融市場深度融合,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聯通持續發展,內地投資者通過香港股票、債券、基金以及衍生產品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實現資產多元化配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也為國家金融開放與全球資本流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於如何將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推向更高水平,區景麟建議,首先要繼續優化金融互聯互通的機制,比如進一步擴大跨境理財通的產品範圍,逐步納入更多元的資產,同時優化南下通產品結構,大幅提高人民幣計價產品的比例,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功能等等;其次香港可與內地主要商品交易所深化合作,通過產品交叉上市的創新機制,實現境內外大宗商品市場的互聯互通;還有就是加強碳市場互聯互通,支持內地碳市場國際化,提升我國在全球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香港不僅是國家金融開放的橋頭堡,更是全球資本對接內地市場的門户。未來,我們應該繼續完善、擴展領域,深化合作,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國家的戰略大局」,區景麟表示。

對於澳門而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要着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從產業需求的角度,魏永剛認為,澳門應該從四大方面加強同廣東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一是深化財富管理合作,圍繞企業及個人資產配置需求,開展跨境資產配置,助力企業高效利用管理基金分散風險,提升資產的增值能力;二是協同創新金融研發,結合企業在貿易、供應鏈等場景的數字化需求,搭建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優化交易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對企業的賦能;三是升級跨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響應企業跨境融資、投資需求,擴大跨境理財通、債券通等機制的規模,拓寬企業跨境資金流動的渠道,滿足企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四是建立常態化的監管協調機制,針對企業跨境金融中的合規風險,特別是中醫藥、大健康、跨境電商這一塊,加強粵澳兩地的執法合作,制定統一的跨境金融監管規則,為企業營造安全、穩定的金融環境,保障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之所以能夠引領全球創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金融賦能科技發展」,鄒艷玲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人口、面積、基礎設施,在世界幾大灣區中都有明顯優勢,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風險投資制度,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加入大灣區跨境金融流動中,更好地賦能科技創新,推動大灣區發展越來越好。

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粵港澳大灣區匯聚着數以萬計的企業,其中外向型企業更是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推動大灣區跨境金融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實現企業和大灣區同頻共振、高質量發展?

與會專家紛紛指出,關鍵的核心要點是要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鄂志寰認為,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讓更多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獲得穩定、可預期的收益,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數字人民幣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大灣區也是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的試點先行區,可以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務,未來可以讓人民幣更好地走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動人民幣獲得更多的國際投資者青睞」。

區景麟則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定要有一個深度、靈活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我們需要海外資產做抵押的人民幣產品,就像離岸美元債券」。

廖傑進一步補充道,要做大人民幣資產,需要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相關法律配套制度,以及整個服務體系,真正提升點對點的金融效率,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和運營成本,實現鏈上的全金融生態覆蓋。

從企業的角度,魏永剛建議,一是推進市場互聯,升級自由貿易賬户功能與規則,擴大試點銀行,提升企業跨境資產結算的便利性;二是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港澳保險機構開展跨境醫療、保險、年金等產品,滿足企業員工保障需求;三是便利支付結算,剛纔提到的推廣數字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融資等場景的應用;四是共享信用信息,推動粵港澳三地徵信機構合作及信用產品互認,打破信用信息壁壘。試點銀行內部數據跨境流動,為金融機構評估企業信用提供全方面的數據支持;五是完善監管協作,深化三地監管協作,制定跨境金融創新業務的監管規則,加強風險監控防控、及時預警、處置;六是培養金融人才,推進粵港澳三地金融資格互認和跨境職業,解決企業金融人才短缺的問題,積極建設金融院校及研究機構,為大灣區金融人才提供人才支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