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6:42
隨着金融業零售轉型的持續深化,個人金融業務憑藉其「輕資本、高粘性、穩收益」的特性,已成為銀行調整業務結構、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本文基於個人金融資產(AUM)、客户規模、新增客羣及人均資產等關鍵指標,對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9家上市股份制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現狀進行拆解,並探尋行業競爭邏輯與發展方向。
個人金融資產(AUM):招行16萬億元規模穩居行業首位
零售業務AUM作為衡量銀行個人金融業務規模與資產吸納能力的核心指標,9家銀行呈現顯著的「梯隊分化」特徵。其中,招商銀行以16.03萬億元的規模穩居行業首位,較第二名拉開超10萬億元差距。這一成果源於招商銀行長期堅持零售金融戰略主體地位,通過搭建財富管理、消費信貸等服務體系,結合數字化運營能力實現客户需求精準匹配,進而成為高淨值客户與優質資產的核心聚集地。
興業銀行以5.52萬億元位列第二,較上年末增長8%。近年來,受息差下行影響,銀行業經營面臨挑戰,多家銀行不僅着力拓寬非息收入渠道、提升非息收入佔比,更主動加快業務結構調整,聚焦財富管理這類輕資本業務,旨在通過轉型實現盈利模式優化與經營韌性提升。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表示,上半年,興業銀行持續推進「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融合發展,完善資產構建、產品創設與營銷閉環,實現表外資管財富類中收較好增長。
2021年業績發佈會上,中信銀行首次提出「零售第一戰略」。截至今年6月末,中信銀行零售AUM達4.99萬億元,排名第三,較上年末增長6.52%。近年來,中信銀行通過加大零售資源投入,優化產品組合,並藉助集團協同優勢拓展客户資產來源,實現零售AUM年均穩定增長。半年報顯示,該行零售AUM增量主要源自高淨值客户。2025年6月末,該行私行客户達9.21萬戶,較上年末增長9.57%。從第四至第九位來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平安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的零售AUM規模依次遞減。
個人客户數: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位列前三
零售客户規模是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基礎底盤」,9家銀行的客户數量分佈同樣呈現「頭部集中、中后段追趕」的格局。招商銀行以2.16億户的個人客户總量領跑,龐大的客户基數不僅為其業務交叉銷售提供了廣闊空間,更體現出市場對其品牌價值與服務能力的高度認可,進一步鞏固了零售業務的先發優勢。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以1.63億户個人客户數量位居第二,其客户拓展成效顯著,半年報顯示,該行通過線上渠道優化,如手機銀行功能迭代、場景化獲客,擴大觸達範圍;同時,依託線下網點轉型,強化社區金融服務,提升區域客户滲透率。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光大銀行以1.6億户排名第三,差異化競爭優勢在於「精準營銷」,該行通過大數據構建客户畫像,針對年輕客羣、小微企業主等細分羣體推出專屬產品,實現客户數量提升。2025半年報顯示,報告期末,該行信用卡累計客户5481.19萬戶;陽光惠生活APP月活用户1495.54萬戶。
新增個人客户數量反映銀行的市場拓展能力與客户吸引力,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以631.41萬戶新增量排名第一,延續了「線上線下聯動」的獲客策略。招商銀行以600.00萬戶新增量位列第二,儘管絕對數量可觀,但結合其2.16億户的存量客户基數,新增客羣佔比相對較低,反映出其已進入「存量客户深度運營」階段,未來需通過交叉銷售、服務升級挖掘存量客户價值,同時探索新的獲客場景拓展增量空間。
浙商銀行聚焦代發工資客羣、銀發客羣、平臺客羣等八大客羣,不斷優化客户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積極提升客户服務體驗,客羣基礎進一步夯實。2025上半年末,該行零售客户總數(含網貸客户)為3367.42萬戶,較上年末2838.55萬戶,增長了528.8萬戶。
人均AUM:招商銀行7.42萬領先
人均AUM即個人客户平均資產管理規模,是衡量銀行客户質量與財富管理能力的關鍵指標,直接反映個人金融業務的「價值密度」。招商銀行以7.42萬元的人均AUM位居第一,這一數據既體現其客户結構中高淨值羣體佔比顯著,更凸顯其財富管理服務的專業能力。數據顯示,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客户182740户,較上年末增長8.07%。
興業銀行以4.93萬元的人均AUM排名第二。該行依託「基礎客户數字運營-雙金客户管户經營-私行客户集中直營」的客户經營模式,整合基金、信託、銀行理財等多元產品,同時強化投研能力輸出,幫助客户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客户資產質量與管理效率保持行業前列。2025上半年,興業銀行有 42.07 萬戶零售基礎客户提升至雙金及私行客户,雙金客户上遷至私行客户數同比提升 12.75 個百分點,雙金及私行客户降級流失率同比下降 0.52 個百分點。截至上半年末,該行 AUM 月日均 5 萬元以上客户增長4.64%。
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及華夏銀行的人均AUM,均處於3萬-4萬之間。相比之下,也有銀行仍面臨「大而不強」的困境,凸顯出客户結構偏重長尾、高淨值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有業內人士表示,后續仍需優化客户分層運營體系,識別高潛力客羣並提供專屬服務;同時,豐富財富管理產品供給,尤其是淨值型產品與長期投資工具,滿足客户資產增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