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黃海之濱起「綠潮」, 如東打造零碳發展新高地

2025-09-16 16:26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如東沿海的灘塗上,成片的「白色風車」緩緩轉動,藍色光伏板泛起粼粼波光,三峽共享儲能電站的「超級充電寶」正平穩輸出清潔電能——這幅充滿生機的綠色畫卷,正是如東深耕零碳產業、推動綠色轉型的生動縮影。作為江蘇沿海新型電力系統試點核心區,這座黃海之濱的縣域,正以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紮實穩固的產業根基、清晰可期的發展藍圖,在零碳賽道上跑出「如東速度」,奏響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強音。

如東的零碳之路,從一開始就手握「先天好牌」。86公里綿長的海岸線,不僅是風景,更是零碳產業的「能量源泉」——這里風能資源富集,光照條件優越,遼闊的海域更是LNG產業佈局的理想之地。截至目前,全縣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800萬千瓦,共實施的6個電網側新型儲能項目裝機容量達63.5萬千瓦,約佔全省儲能裝機容量的17%,相當於為綠電消納安上「穩定器」;2025年競配的11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加速推進,未來還將規劃132萬千瓦風電、200萬千瓦光伏項目,綠色能源 「儲備庫」 持續擴容,為零碳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若説資源是「先天優勢」,那紮實的產業基礎便是如東零碳發展的「后天底氣」。以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與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為「雙引擎」,如東已構建起覆蓋能源供給、產業轉型、生態治理、數智管理的全鏈條零碳體系,每一個環節都有翔實數據支撐,每一步推進都堅實有力。

在能源供給端,「風光儲協同、綠電藍能互補」的格局已然成型。走進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14家風電企業的「白色森林」與3個集中式光伏項目的「藍色鱗甲」交相輝映,431.5萬千瓦的風光總裝機容量,讓這里成為如東綠電生產的「主力軍」——2024年,僅風力發電就接近100億度,光伏發電1.1億度,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25%,可再生電力消費佔比35%。更令人矚目的是,這里有全省獨一份的「能源樞紐」:220千伏雙南變電站,它是目前全省唯一匯集風電、光伏、儲能、工業用户所有要素的變電站,高壓結構清晰,綠電溯源「一目瞭然」。依託這座變電站,優嘉、泰禾專線已投用,綠電從發電端到企業車間的「直達通道」被打通。加上三峽集團12.8億元打造的300兆瓦/600兆瓦時共享儲能項目全容量併網,中國天楹6.5億元建設的100毫安時重力儲能項目進入調試階段,「發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的綠電供應體系愈發完善。

而在洋口港經濟開發區,「能源島、產業港」的定位正逐步落地。98.5萬千瓦風電、49.6萬千瓦光伏已併網發電,嘉通能源余熱發電項目年發電12億度,相當於為園區省下16萬噸標煤;中石油、國信、協鑫匯東等LNG接收站項目正緊鑼密鼓建設,未來總罐容將達248萬方,年接卸能力超2000萬噸,「藍色能源」為零碳添翼。更值得一提的是,杭氧冷能空分項目,較傳統裝置節電60%、節水70%,每年能產出10萬噸氧氣和10萬噸氮氣,將LNG「冷能」變「動能」,實現了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產業轉型端,「綠色」成為如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縣947家規上企業中,51家完成清潔化強制生產審覈,16家獲評為省級先進級智能工廠,不少企業明確提出綠電需求—— 數字背后,是如東企業向「綠」而行的堅定步伐。世界500強企業巴斯夫率先扛起「零碳大旗」,全力打造零碳工廠,預計年底完成TUV萊茵認證;九九久、三美等企業拿到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話語權;愛森化工已與中廣核通過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完成綠電交易,萬博、天洋、威名等企業及園區標準廠房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正在實施,傳統產業 「降碳升級」與新興產業「綠色崛起」齊頭並進。

生態治理與數智管理則讓如東的零碳發展更具「精度」與「温度」。在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環保靜脈產業園讓「廢物」變「資源」,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6%,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80%;36個空氣微站、2個超級站、12個水質自動站織就「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企業排氣筒在線監測全覆蓋,55家重點企業安裝廠界無組織VOCs監測設備,每一縷空氣、每一段河道的質量都「實時可控」。

數智化更是為零碳管理插上「翅膀」。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攜手遠景能源搭建的零碳數字化操作系統,已接入80余家規上企業的碳排放基礎數據,駕駛艙、新能源專題、碳排放專題等模塊一目瞭然,園區碳排放「家底」清晰可見;全省首個綠電溯源系統平臺落地如東,以分鍾級顆粒度記錄綠電在不同用户間的分佈與消納情況,為外向型企業提供實打實的「綠電佐證」;綠色智聯管服平臺實時計算綠電潮流走向,引導企業在新能源高出力時段多用電,既提升了綠電使用率,又緩解了電網壓力。

站在當下,展望未來,如東零碳產業的發展前景愈發清晰亮眼。能源保障上,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將推進雙南變、金蛤變綠電專變擴容,把蓬樹開關站改造為綠電專變,還將建設2個工商業儲能及微網試點,讓綠電供應更充足、更穩定;洋口港開發區全力推動220千伏纖維變納規建設,這座計劃2027年投運的變電站,不僅能滿足大用户(220千伏、110千伏)及10千伏新增用户的接入需求,還能承接本輪我縣115萬千瓦海上風電的接入,緩解現有變電資源緊張的現狀,為綠電溯源打通「關鍵一環」。

產業升級上,如東將在大力推進 LNG 接收站建設的同時,加快推動LNG冷能利用研究和應用。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目前已建成杭氧冷能空分項目,年產10萬噸氧氣和10萬噸氮氣,較傳統空分裝置,耗電降低約60%,耗水降低約70%,節能效果顯著,計劃將根據新投產接收站的需求開展擴建審批,將原產能翻番。冷能發電方面,目前,中天科技集團和江蘇洋口港能源有限公司已聯合開展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並委託國內頂尖設計院進行專項設計。冷能制液氫產業方面,基於如東豐富的新能源電力資源,綠氫的發展潛力巨大,利用LNG冷能將綠氫在-253℃進行液化,目前中天科技將與國華能源進行合作,開展風光電制氫、冷能制液氫、液氫裝備、加氫站佈置等液氫產業鏈的前期工作。下一步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還將充分利用中石油在洋口港區的乙烷提取項目,實現LNG冷能的深度利用和多元化利用。

從黃海之濱的「風光」資源,到全鏈條的零碳產業體系;從企業的綠色轉型,到數智化的精細管理,如東正以紮實的行動、翔實的數據、清晰的路徑,破解縣域零碳發展的難題,書寫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全國縣域零碳轉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如東方案」。(朱文婷 朱海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