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3:06
來源:於見專欄
很多大型企業規模擴大后,都會遇到「尾大難掉」的困境。乳製品市場是一個高度內卷的賽道,這就需要蒙牛有強大的快速調整能力去跟進每個細分賽道。而中糧的國企基因就註定了蒙牛缺少了市場的靈活性。
作者:虞爾湖
運營:余溯
每天清晨一杯牛奶,已經成為現代都市人的習慣。改革開放近50年來,牛奶由稀罕的奢侈品變成了常見的必需品。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國內液態奶行業似乎觸及到了「天花板」。
8月底乳製品賽道「雙寡頭」之一的蒙牛乳業(以下簡稱蒙牛)公佈了2025年度中期業績公告。受奶價下行周期、消費疲軟、競爭加劇因素影響,蒙牛2025上半年營收415.7億元,同比下滑6.9%;歸母淨利潤20.46億元,同比下降16.37%。
乳品市場低迷,很多上市乳企的業績都難言美麗,蒙牛也沒有逃脱「雙降」的命運。面對複雜的經營環境,下半年蒙牛選擇了降價求生。例如將旗下高端產品特侖蘇沙漠有機奶零售價由118元/箱下調至99元/箱。那麼降價后的蒙牛能穿越風雨嗎?
01
奶周期之下業績降温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乳製品總產量1433萬噸,同比微降0.3%。其實自2021年以來由於產能過剩,國內生鮮乳價格不斷走低,乳製品市場增速明顯放緩。
在去年7月舉行的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生鮮乳過剩程度遠超2023年,公斤奶利潤空間首次進入負值,行業虧損面超過80%。
市場環境驟變,對於蒙牛最直接的影響有兩點:一是營收增長放緩,2021—2023年其營收年複合增速為5.8%,而2017—2019年這一數據為14.6%;二是盈利能力下滑,例如2023年收入比2021年增加了近105億元,然而歸母淨利潤卻基本持平,均在50億元左右。
事實上,「營利雙降」已經成為當今乳企發展的主旋律,上半年36家上市乳企中「營利雙增」的寥寥無幾。面對乳製品下行浪潮,不管是地方乳企還是一線大廠都如同一葉扁舟起伏不定。
雖説蒙牛是首屈一指的大品牌,具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不過當寒意來襲,從上游生產到下游消費,蒙牛也是首當其衝。例如疫情初期乳品銷售幾乎停滯,蒙牛不得已將原奶噴粉,造成了至少10億元的損失。
隨着疫情消退,乳製品行業迴歸常態,沒想到的是原奶過剩問題越發嚴重。當噴粉成本遠高於奶粉出廠價,乳企們索性就會停止原奶收購,部分牧場甚至會選擇「倒奶殺牛」,避免經營虧損。
乳業里向來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説法,從2013年起蒙牛開始向上遊擴張,先后拿下了現代牧業、聖牧高科、富源牧業等知名牧場。
與此同時蒙牛又在寧夏、甘肅、雲南、黑龍江等多個省份自建牧場,形成產業集羣。數十個奶源基地,上千座牧場讓蒙牛坐穩了老二的位置。行業繁榮時牧場是制勝法寶,但是眼下卻成了負擔。
受原奶價格下降和淘汰低產效牛隻影響,2024年現代牧業計提生物資產和商譽減值,出現14.17億元的鉅額虧損。受此牽連蒙牛也扛下了8.27億元的虧損。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依舊沒有走出虧損陰影,直接拉低了蒙牛的盈利水平。
雪上加霜的是,近兩年出生人數的下降、現製茶飲的崛起、地方乳企的反攻都讓蒙牛壓力陡增。今年上半年液態奶業務收入321.92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減少了40.7億元。核心產業慢了下來,蒙牛便沒有了往日之勇。
02
結構單一多元化受阻
1998年牛根生因理念不合離開了工作十幾年的老東家伊利。離職的第二年便帶領着一幫老部下另起爐灶成立了蒙牛。憑藉積累的人脈和豐富的管理經驗,蒙牛2001年銷售額就達到了7億元。
2008年金融危機、三聚氰胺等事件爆發,蒙牛遭遇外資惡意收購,最后中糧集團和厚朴投資聯合出手幫助蒙牛渡過難關。有了強大盟友,蒙牛也加快了追趕伊利的腳步。
事實上,中國乳業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蒙牛和伊利的纏鬥簡史。作為后來者,蒙牛一直有超越伊利的野心。2011年蒙牛營收373.88億元,以1.22億元的微弱優勢壓過伊利一頭,然而自此之后蒙牛和伊利的差距越來越大。
2024年伊利營收1157.8億元,比蒙牛多了271億元。那麼這十幾年來,蒙牛到底差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於產業結構。目前蒙牛有液態奶、冰激凌、奶粉、奶酪四大業務,其中液態奶營收佔比常年在80%左右。
再來看伊利,主營業務由液態奶、奶粉、冷飲三大板塊構成。2024年三者營收佔比分別為64.78%、25.63%和7.53%。很明顯,雖然液態奶也是伊利的主要產業,但並不像蒙牛那樣佔比過重。
也就是説在液態奶需求轉弱的大背景下,伊利還有奶粉、冷飲做支撐。今年上半年伊利液態奶收入361.26億元,同比下滑了2.06%,不過奶粉業務營收同比增長了14.26%,達到了165.78億元。冷飲業務同樣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反觀蒙牛幾乎是靠液態奶撐起了江山,去年冰激凌、奶粉、奶酪三者的營收總和128.53億元,還不如伊利奶粉業務一半體量多。其實在常温奶、低温奶、冷凍飲品等領域,蒙牛和伊利的差距並不大,差就差在了奶粉業務上。
早在2013年蒙牛就以124.6億港元收購了雅士利51%股份,試圖補全奶粉短板。2019年又豪擲71億元全資控股澳洲網紅奶粉品牌貝拉米。可是現在呢?
2023年雅士利完成私有化退出港股市場,奶粉產品銷聲匿跡;貝拉米因迟迟拿不到國內配方註冊證書,錯失了大好的發展時機。這兩次出手非但沒讓蒙牛海闊天空,反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2016年蒙牛計提雅士利商譽減值22.54億元,淨利潤首次出現虧損;去年因貝拉米業績不及預期,蒙牛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合計39.8億元,導致淨利潤暴跌93.83%,僅為1.05億元。
收購前雅士利、貝拉米都是紅極一時的品牌,收購后均遭遇了滑鐵盧。蒙牛的奶粉生意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當然和管理層動作迟緩脱不開干係。
03
渠道混亂欲速則不達
2018年初時任蒙牛CEO的盧敏放高調喊出了「雙千億」目標:2020年營收和市值雙雙達到1000億元。爲了完成這一計劃,蒙牛通過收購快速開啟多元化擴張。三年后蒙牛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大關,然而營收卻定格在了760.3億元。
市值向來是虛幻的東西,業績纔是企業的真相。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管理層會降低預期夯實基礎。不過2021年盧敏放又喊出了「再造一個蒙牛」的口號:到2025年銷售額突破1500億元。
在外界看來這就是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2023年,蒙牛才無限接近千億門檻,營收來到986.24億元。不過到了2024年營收就降至886.7億元,盧敏放也於當年10月辭去全部職務。
邁入2025年,蒙牛迎來新班底。董事長慶立軍、CE0高飛、CF0沈新文組成的青壯派提出了「喝上奶、喝好奶、喝對奶」的「三喝」戰略,在常温奶、低温奶、鮮奶、酸奶、配方奶粉、冰激凌等細分領域推出上百款新品,打造覆蓋全人羣的產品矩陣。
可以看出蒙牛全新的發展方向是用科技創新推動品質革命。在乳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提升品質確實可以打破低價內卷的困局。只是作為行業翹楚,蒙牛可能並不缺產品,而是要重新梳理渠道。
為什麼蒙牛的業績慢了下來?外部環境只是表象,很大原因在於超高速擴張。武俠小説《小李飛刀》中有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現代市場競爭中同樣有「快魚吃慢魚」的説法,只要速度夠快就能破除競爭對手的封鎖,搶佔先機。
不過古語有云「欲速則不達」,蒙牛爲了實現計劃一味地圖快,企圖用蠻力創造奇蹟,但忽略了快的前提必須要打好基礎,盲目的快只能帶來混亂。
且不説近年來蒙牛管理層頻繁更替,出身中糧的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是績效考覈,上位爭寵,根本不會顧及蒙牛的全局發展。上面不穩,下面肯定東倒西歪。
例如此前經銷商能夠跟着蒙牛躺着「吃肉」,可是現在呢?幾乎叫苦連連。爲了完成任務每年都增加銷售量,如果完不成就不能結算費用。高壓之下大批老經銷紛紛跑路。
快消品向來以渠道為重,沒有經銷商給你打天下,產品再好何談增長?為什麼經銷商不願意做下去?看看蒙牛的渠道價格有多混亂就知道了。
以特侖蘇為例,零食折扣店、抖音團購、大型商超每個渠道的價格都不一樣,經銷商的進貨價比拼多多零售價還高。不健康的渠道體系纔是蒙牛首要解決的問題。
04
結語
很多大型企業規模擴大后,都會遇到「尾大難掉」的困境。乳製品市場是一個高度內卷的賽道,這就需要蒙牛有強大的快速調整能力去跟進每個細分賽道。而中糧的國企基因就註定了蒙牛缺少了市場的靈活性。
尤其在原奶周期之下,乳企們比拼的不僅是產品和渠道的創新,更考驗管理調節能力。當然蒙牛也在改變,例如通過甩包袱、優化成本達到輕裝上陣。不過想要跑得更快,蒙牛必須修整好基礎才能看到千億山丘。
【天眼查顯示】內蒙古蒙牛乳業 (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是一家以從事食品製造業為主的企業。企業註冊資本150429.087萬元人民幣,實繳資本150429.087萬元人民幣,並已於2015年完成了定向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