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佈局港股利器除了跨境ETF還有它!互聯互通港股ETF瞭解一下?

2025-09-16 15:34

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國內資本市場正穩步邁向國際化,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不斷推進市場、產品和機構雙向開放,有力地促進了資本市場發展和金融穩定。

秉持着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理念,許多人把目標瞄準了海外市場。其中港股與迭創新高的A股相比,雖整體反彈幅度不如A股強勁,但得益於其價值屬性,因此資金加倉力度卻不降反增。 南向年內更是豪擲萬億,顯示出全球投資者特別是中國投資者對於港股市上漲邏輯正在持續增強。

南向年內豪擲萬億佈局港股

image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09.15

場內佈局港股市場主要有兩大類ETF。其一為跨境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QDII產品,其數量已超170只,且大多數支持T+0,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佈局港股的產品。

其二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第二種產品——互聯互通港股ETF(下文簡稱港股通ETF),其屬於比較小眾的賽道,目前數量僅為17只。

2022年7月4日,ETF正式被納入港股通交易,ETF港股通也為內地投資者「出海」配置,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多樣化的工具。歷經了3年多發展,ETF港股通規模合計近350億元。

從管理產品的公司來看,都屬於註冊在香港或者境外,比如華夏基金(香港)、易方達資管(香港)、貝萊德資管(北亞)、南方東英資管、恆生投資管理等。

場內17支港股通ETF一覽

image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09.15

跨境ETF與港股通ETF傻傻分不清?

那為何投資者放着170多支的QDII基金不買,要買港股通ETF呢?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首先就是費用上的優勢,大家都知道QDII基金涉及費率轉換,研發投入、額度稀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費用相對是較貴的。相對而言港股通ETF就親民很多,以盈富基金為例,低至萬4的管理費為長期投資提供了便利。

其次,其無需QDII額度即可配置,也省去了部分基金限額的困擾。加上其交易跟隨港股,每天可多一個半小時交易時間,能更好捕捉A股收盤后的增量行情,同時還可規避傳統ETF升貼水導致的淨值覈算滯后問題。

因此對於想投資港股的投資者而言,不用緊盯着QDII基金,不妨也可以吧目光放在港股通ETF上。

當下港股通ETF 量價齊升!

目前AH溢價向下趨勢不減,驅動資金南下尋找補漲機會。而ETF港股通在港股的投資便利性,一定程度上可轉化為業績優勢。從業績端看17支港股通ETF均在年內取得超20%的收益,基本都跑贏了跟蹤同一標的的A股指數。

其中作為唯一一支行業類港股通ETF基金,華夏恆生生科ETF(3069.HK)由於其港股創新葯含量和純度較高,在這波創新葯主導的行情中,整體表現出眾。年內收益超過100%,超額收益明顯。

而從恆生指數(HSI)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恆指ESG增強指數,也憑藉其顯著降低投資組合風險的ESG投資策略,在短期內(今年年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華夏恆指ESG(03403.HK)、易方達恆指ESG(03039.HK)收益更是接近40%,超過了同期恆指ESG增強36.49%的收益率。也顯示出這兩家公司優秀的基金管理能力與明鋭的市場嗅覺。

17支港股通ETF收益率情況

image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09.15

而從規模上看,近期港股通ETF更是暗流湧動。南方東英旗下的恆生科技指數ETF(3033.HK)份額達到102.19億份,市佔率超80%,成為香港資本市場史上首隻已發行份額突破100億份的ETF。

從日換手率來看,南方東英恆生科技(3033.HK)、恆生中國企業(2828.HK)、恆生盈富(2800.HK)成交量較活躍

整體來看,香港ETF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生態,一批恆生科技指數的槓桿或反向ETF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在AI革命、科企出海以及地緣避險需求三重動能驅動下,恆生科技指數正迎來新一輪的價值重估周期,吸引全球投資人的目光。

17支港股通ETF年內資金流入情況

image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09.15

此外,近期機構人士仍看好港股市場。華鑫證券表示,在南向資金持續不斷流入、美國新一輪降息周期有望啟動的背景下,港股9月或迎內外資共振,而外部流動性敏感、此前受壓制較多的恆生科技則有望迎來「補漲」行情。此外,反內卷政策不斷推進,疊加阿里巴巴財報超預期、AI大模型快速迭代,恆生科技有望從「外賣內卷」迴歸AI敍事。

招商證券指出,從中期來看,在資金面主導的市場中,流動性改善對股價的推動作用往往大於基本面或盈利指標。在板塊輪動的背景下,港股互聯網行業具備補漲機會。就長期而言,科技產業是未來中國新經濟的增長引擎。並且,科技行業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較小,長期配置價值仍然很高。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