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3:38
原標題:浙商二代接盤中國算力頂流 來源:巨潮WAVE
豪擲280億元跨界數據中心——此前東陽光集團業務已經橫跨電子材料、醫藥、鋁箔等領域,如今又欲在人工智能領域全面佈局。
浙商傳奇張中能去世后,二代張寓帥掌舵的東陽光集團,資本運作愈發頻繁。
今年8月7日,東陽光集團先是推動東陽光藥於H股整體上市,完成家族長期以來謀求醫藥產業整體上市的夙願;僅僅一個月后,又計劃撬動280億元收購秦淮數據中國業務公司,倘若完成,這將是東陽光轉型數字經濟征途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在這之前,人工智能領域浪潮洶涌,搶佔風口的上市公司如過江之鯽。
前有長虹集團參股華為昇騰合作伙伴華鯤振宇,高新發展也曾計劃控股華鯤振宇,后因多重因素交易終止,引發股價大幅波動;此外,味精龍頭蓮花控股、景觀照明公司羅曼股份、「重組狂人」羣星玩具等,都在試圖搭上AI的順風車。
相比上述這些企業,東陽光集團從鋁箔加工起家,延伸出化工、電子材料業務,再到獲得羅氏授權,靠奧司他韋品一戰成名,如今二代則是選擇進軍AI算力、具身智能機器人、液冷科技等領域。
二代企業家的前瞻佈局和運作手法,與一代時期既有相似之處,又有產業層面的耳目一新。這筆超大規模的交易,將有機會成為東陽光再次騰飛的關鍵一役。
01、豪賭
280億元,創造了中國數據中心領域規模*的併購交易紀錄。
9月10日晚間,東陽光發佈公告,將聯合控股股東東陽光集團及其他投資人組成買方團,擬以280億元現金從貝恩投資手中收購秦淮數據中國業務100%股權。
秦淮數據成立於2015年,屬於我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市場中的扛把子選手。中國信通院發佈的《中國算力中心服務商分析報告(2024年)》顯示,秦淮數據在集約發展、國際佈局和綠色低碳三項評比中斬獲*,總體規模也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萬國數據。
5年前,秦淮數據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是國內第三家赴美上市的IDC供應商。2023年8月,貝恩資本宣佈以32億美元將其私有化退市。
目前,秦淮數據已形成以中國為主的大規模數據中心基地,覆蓋環首都、長三角、粵港澳、中衞、慶陽等地。
截至去年底,其在國內已運營和建設中的IT總容量超900MW,擁有30多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已簽約容量中,合同期10年及以上的客户佔比超過九成,其中不乏字節跳動、阿里等大廠客户,運營中數據中心上架率達到93%。
上架率是衡量IDC的關鍵指標,反映的是機櫃「入住」情況,數字越高説明企業基礎設施投入如供電、製冷等沒有白費。作為對比,今年二季度萬國數據上架率纔來到77.5%的歷史最高點,潤澤科技則表示成熟的算力中心上架率超過90%。
據東陽光公告,截至今年5月底,秦淮數據中國業務總資產218.71億元,淨資產95.04億元,按照280億元收購價格,相當於溢價195%。2024年度,公司實現收入60.48億元,淨利潤達到13.09億元;今年前5個月,兩項數據分別為26.07億元和7.45億元。
本次交易也是一筆典型的杠杆收購,大致可分為三步。
東陽光與東陽光集團分別出資35億元、40億元,注入宜昌東數一號,該公司為7月份才成立的收購聯合體;然后東數一號將前述增資款投入下屬公司東創未來,東創未來再將出資款加貸款給於子公司東數三號。最后,東陽光系孫公司東數三號作為直接收購主體,收購秦淮數據中國100%股權。
在這筆交易中東陽光並非*出資方,東數一號還要引入其他投資方。根據公告,東陽光在完成收購后持有東數一號股權比例不超過30%。也意味着,東陽光對東數一號不會並表,對秦淮數據中國屬於參股性質,享有投資收益。
整體上看,東陽光上市公司僅用35億元就撬動了對國內*IDC機構的收購案。並且在各種消息的發酵下,股價年內漲幅接近110%。
02、協同
和蓮花味精、羣星玩具、高新發展等傳統企業相比,東陽光跨界AIDC(AI數據中心)領域, 不會有那麼強的違和感。
1997年,張中能以鋁箔為根基創辦東陽光,此后又涉足電子元器件、氯鹼化工板、鋰電材料、醫藥等產業,而后又切入液冷科技、具身智能等新興風口領域,每一步都踩中了時代節奏。尤其是,氟化冷卻液、超級電容、積層箔電容器以及清潔能源儲備,都能和秦淮數據產生高度的協同。
東陽光的構思是,聯合秦淮數據,共同打造集「綠電-硬件-算力-AI-運營」於一體的數字基礎設施生態。
數據中心號稱「吞電巨獸」,AIDC更是耗電大户,以10萬GPU集羣為例(功率超過150MW),一年的耗電量近16億度。
能源成本及冷卻液是影響數據中心投資收益的關鍵變量,電力在運營中的成本接近六成。PUE(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負載消耗能源的比值)是衡量單位效能的核心指標,比值越接近1,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浪費在製冷等非IT系統上,説明運營效率和綠色化水平越高。
信通院在此前的報告顯示,秦淮數據PUE在業內屬於*水平,在「風液電全棧融合技術」加持下,PUE可低至1.146,而行業通常為1.3-1.5。
目前,東陽光已在廣東韶關、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宜昌等地佈局多個項目,擁有一定的清潔能源儲備,可為秦淮數據提供低成本綠電供應,形成「電算協同」效應;
與此同時,從風冷到液冷也是數據中心的主流趨勢。採用傳統風冷技術,PUE極限值為1.25,採用液冷技術后,這一數字可低於1.1。
東陽光也是華南地區*擁有全套氟氯化工產業鏈的企業。2025年,通過直接取得和購買同行配額,最終擁有約6萬噸製冷劑配額。今年3月,公司攜手光模塊巨頭中際旭創佈局液冷科技。去年年底,中際旭創董事長劉聖通過旗下豐禾盈暉,拿下了東陽光5%的股份,成為后者第三大股東,可謂深度綁定。
收購秦淮數據后,雙方將實現液冷和大規模AIDC的深度捆綁,形成「液冷材料—設備—智算中心」的全棧解決方案,PUE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而在產品方面,東陽光的超級電容、積層箔電容器等元器件可以供應給秦淮數據,形成產業鏈精準適配。
東陽光還大手筆進軍機器人領域,聯合智元機器人等成立了光谷東智,已打造光子Lumen系列機器人,目前已具備300台/年的產能。
如果成功併購秦淮數據,東陽光將是人形機器人領域中極少數擁有上游算力支撐的企業。
可以看出,東陽光籌劃併購秦淮數據並非一時興起或是蹭概念拉股價,而是一次放眼未來的長期戰略佈局。
03、鍊金
雖身處鋁箔、化工、醫藥,並計劃切入AI算力等實業領域,但張氏家族掌舵的東陽光系資本運作手法卻相當高明。
2003年,東陽光借殼成量股份上市,將旗下鋁箔製造產業推向資本市場,開啟產融結合序章。4年后,將電子新材料資產注入A股上市公司;2015年,東陽光長江藥業在香港主板上市。
由此,東陽光系實現了橫跨A股、H股的佈局,且之間相互持股,關聯交易不斷,后又啟動多次資產整合,令人眼花繚亂。
這其中,醫藥資產的輾轉騰挪尤為「精彩」。去年冬季,甲流肆虐,東陽光藥業旗下奧司他韋(商品名「可威」)一戰成名,被稱為「流感藥王」。
奧司他韋最早由羅氏研發,並獨享「流感神藥」六年的技術紅利。此后,羅氏迫於社會壓力,開放生產專利,在國內授權給上海醫藥集團和東陽光實業,商品名分別為奧爾菲、可威。
而可威憑藉獨特的顆粒型製劑、自給原料藥及工藝優化等優勢,不僅打敗了「老師」羅氏,更迫使上海醫藥主動「退賽」。東陽光目前獨佔國內六成份額。
然而,過度依賴奧司他韋,導致東陽光藥業極易受可威的銷量、價格以及季節性流感疫情、天氣等因素影響。2019年流感爆發,可威銷售額飆升至59.4億元,然而,隨着流感一過,加上該藥對新冠無效,銷量旋即一落千丈,2021年僅剩不到十分之一,虧損隨之而來。
這種陰晴不定的表現,讓集團對醫藥資產既愛又恨。2018年,集團將東陽光藥作為優質業務裝入東陽光,助其在A股上市;然而到了2021年,業績急轉直下,東陽光鋁箔、電子材料等主業日漸成熟,又以37.23億元將藥業資產的51.41%股份出售。
至此,A股東陽光不再擁有醫藥資產。
到了2024年5月,東陽光藥業又提出欲私有化東陽光長江藥業(H股),后者即東陽光藥業研究院,主要面向海外市場,合併吸收后實現醫藥資產整體上市。
今年8月7日,東陽光藥正式登陸聯交所主板,成為港交所首例「H股吸收合併私有化+介紹上市」的案例。張氏家族籌劃許久的醫藥資產整體上市夙願終於達成。
梳理東陽光系的資本運作歷史,資產一直是可以被拿出來當做「資本工具」的,尤其是奧司他韋被兩次充當上市的籌碼,實現了一魚多吃。各種拆分運作更是其家族拿手好戲。
如今東陽光順勢入局AI大潮,找到了一個規模更大、潛在投資收益更加豐厚的資本鍊金新道場。
深居簡出的80后二代張寓帥,極少在公眾和媒體前露面。但在父輩的創業故事與商業大廈的基礎之上,他正運作着一場足以改變其發展路徑與歷史命運的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