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15:0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金秋的北京,天高雲淡,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於此圓滿落幕。
本屆服貿會首次實現「一址舉辦」,以「數智領航,服貿煥新」為主題,匯聚近2000家線下、5600家線上企業,吸引超25萬觀眾共赴盛宴。累計達成建築、信息技術、金融等領域超900項成果。其中,北京遴選近140項「北京服務」帶標展出,共同展現了多元化、高質量的「中國服務」。
在眾多專題展中,由北京市衞生健康委主辦、北京市醫藥衞生科技促進中心承辦的「優促計劃主題展——首都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成果展」尤為引人注目。它不僅是健康衞生服務專題的亮點,更成為觀察北京乃至中國醫療科技轉化生態的一扇窗口。
展區負責人史然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以臨牀需求為牽引的項目,通過有組織的科研轉化,推動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落地。我們的工作是匯集全市醫療機構的優秀轉化項目,以分級分類管理、能力提升、資源賦能,輔助完成從產品轉化到商業化落地的全過程,最終讓這些成果從實驗室走到車間,再走到老百姓身邊,服務百姓健康。」
「未來診室」照進現實
一根30釐米的「智能釘子」植入髓腔,患者就能借助磁力驅動自動延長肢體;AI眼底相機用30秒完成檢查,同時預警糖尿病、腦卒中多種慢病風險。「與往年不同的是,該區域打破傳統陳列式展示模式,而是完全復刻真實醫療場景,按照真實流程佈置。這種設計讓觀眾能直觀感受科技創新給診療流程帶來的變化。」展區工作人員介紹。
據悉,本次優促計劃展區以「未來診室」為核心,通過手術室、檢驗檢測、健康管理、藥品創新等五大實景模塊,模擬真實醫療流程。系統梳理並展示了「優促計劃」啟動以來,在機制建設、項目孵化、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34家醫療單位的50余項前沿科技成果在此集結,全方位呈現北京市在醫學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領域的領先實踐與系統成效。
在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術語,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關懷。史然指着展區介紹:「以腦卒中救治為例,揭示了科技帶來的效率革命。對於腦卒中患者,時間就是生命。移動核磁設備可以放在普通診室里,患者入院后立即檢查,檢查完直接給藥,將傳統60分鍾治療時間縮短至20分鍾,時間減少1/3,大幅提升救治效果。」
對於行動不便的重症或住院患者,一臺能「走到病牀前」的微型CT解決了排隊難題。這款由中日友好醫院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多功能數字化小型CT,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重量最輕、劑量最低、成像最清晰的CT,集DR成像、透視成像和CT三種功能於一身,讓檢查不再受空間限制。
本報記者瞭解到,諸多高科技手術機器人及智能設備成為焦點,它們不僅解放醫生雙手、提高手術效率,更讓患者「少受罪」、早康復。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副主任醫師魯明展示了一根「植入式磁力驅動肢體重建釘」。這根長約30釐米、筷子粗細的「釘子」,內置幾十個零部件,可植入髓腔內,配合線圈和控制手柄,即可自動推進肢體延長,幫助肢體矮小的患者實現「長高」夢想。
北醫三院帶來的K3智能手術機器人,則代表了關節手術的精準未來。該院骨科關節外科主任醫師田華研究團隊介紹,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高度依賴醫生經驗,而機器人系統通過術前三維規劃和術中亞毫米級機械臂操作,將力線恢復精度控制在±1°以內,顯著提升手術一致性與可預測性。更重要的是,它將專家經驗轉化為標準化、數字化流程,輔助基層醫生規範操作,推動國產關節手術機器人從「有」到「優」的跨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與鷹瞳科技聯合研發的眼底慢病智能體檢設備,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這款由副院長魏文斌團隊牽頭研發的設備,集便攜式眼底相機、嵌入式人工智能算法、遠程診斷平臺於一體,小巧輕便、可單人操作,30秒內完成高清眼底照相。AI系統即時分析影像,提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風險,並對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慢病進行早期預警。臨牀驗證顯示,其在眼底疾病識別準確率超95%,慢病風險預測準確率達80%。目前,設備已部署超250家體檢機構和80余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服務超3000萬人次。
生態構建與系統賦能
科技轉化成果背后是系統性的生態支撐。「走近優促工作展」板塊清晰呈現了優促計劃作為全國首個衞健系統主導的全程孵化式醫學創新轉化項目的機制設計與實踐成果。
據悉,該項目通過建立1371余項的轉化項目儲備庫和近萬人專家庫,實現創新資源全匯聚。通過優促見面會、企業對接會、科轉創業營等品牌活動,針對性解決臨牀科學家在經驗、資源、能力等方面的轉化瓶頸。現已推動7項跨委辦局政策互認和8個行業賽事互通,構建創新政策協同體系,依託首都醫學科技創新聯盟,聯動305家單位,構建市企、省市與跨界協同新生態。
截至目前,優促計劃已推動69個項目轉化落地,簽約金額達5.55億元,多項成果實現國產突破與國際領先。主題展的成功舉辦,標誌着首都醫學科技創新轉化工作進入規模化、系統化、生態化的新階段。
展望優促計劃將持續深化機制創新與系統賦能,拓展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加強區域協同與跨界融合,推動政策與機制創新突破,打通跨部門政策壁壘,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加速項目從「量的積累」向「質的引領」升級。
「未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優促計劃將持續塑造陽光、高效、有組織的醫學科技創新轉化體系。」史然表示,這一體系將為「健康中國」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助力首都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惠及人民健康。
2025年「數智領航,服貿煥新」的主題仍在迴響,在首鋼園的工業風貌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中服貿會落下帷幕。從一根智能「釘子」到一臺微型CT,從手術機器人到AI眼底相機,這些成果背后,是無數醫者與科研者的智慧汗水,是政策與機制的持續賦能,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初心堅守。它們匯聚成一股暖流,讓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儀器與數據,而是承載生命希望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