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0家金融機構被罰1.6億元,華夏銀行此前罰單創紀錄

2025-09-16 12:17

  2025年以來,銀行業監管明顯收緊。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一批處罰,指向8家銀行和2家理財機構,合計罰沒金額1.6億元。不久前的9月5日,華夏銀行領到一張8725萬元罰單,為年內金額之最。

  業內普遍認為,年內監管對銀行機構監管態勢趨嚴,呈現對個人追責力度加大、處罰手段多樣化、高額罰款頻現等特點。

1.6億元罰單落向10家機構

  2025年以來,銀行業監管明顯收緊。9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行政處罰信息:廣發銀行、恆豐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華夏理財、信銀理財10家金融機構因業務違規被合計罰款1.629億元,其中8家為銀行機構。

  從罰單內容來看,處罰涉及貸款、票據、理財、同業等業務管理不審慎,以及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包括廣發銀行、恆豐銀行等。部分機構業務拓展缺乏風險識別機制,信貸審批、資產分類、資金流向監控未完全符合審慎經營要求。

  從額度來看,金額覆蓋範圍廣,單筆罰款達數千萬元。其中,廣發銀行被罰6670萬元,恆豐銀行6150萬元,中信銀行550萬元,光大銀行430萬元,建設銀行290萬元,民生銀行590萬元,招商銀行60萬元,中國進出口銀行130萬元。

  此外,理財公司同樣未能倖免。罰單顯示,華夏理財因投資運作不規範、系統管控不到位,被罰1200萬元;信銀理財因理財產品名稱不規範、投資比例不符監管要求,被罰220萬元。

華夏銀行接年內最大罰單,行業警示明顯

  9月5日,國家金融監管局官網發佈通告,華夏銀行及相關責任人員因貸款、票據、同業等業務管理不審慎,以及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被罰8725萬元。相關責任人陳成天、劉建新受到警告,錢建華、何羽、呂玉梅、塗超被警告並罰款20萬元。

  法詢金融研究院認為,這一罰單具有明顯標誌性。根據統計,此次8725萬元罰單金額為2025年以來單筆罰款之最。與此同時,華夏銀行及分支機構年內累計罰款已超過1億元,佔監管部門罰款總額的重要比例。此外,自2023年監管總局成立以來,僅次於中信銀行2.47億元的罰單,為股份制銀行第二大單筆處罰。

  歷史案例顯示,華夏銀行此前多次因內部控制及業務管理漏洞被罰。例如,温州分行因貸款「三查」不到位、信貸資金挪用、違規發放借名貸款被罰170萬元;深圳分行因不良資產轉讓業務違規、內部控制不足及信貸資產分類不審慎被罰560萬元。8725萬元罰單,是前期違規問題的集中體現,也是監管對銀行整體風險管理的持續關注。

年內監管趨嚴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監管對銀行機構監管態勢趨嚴。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在2025年上半年,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外管局及其派出機構累計向整個金融行業開具了2759張罰單(其中包含針對個人的罰單),罰沒金額總計高達7.89億元,受到處罰的銀行數量達到576家。

  上述罰單呈現新特點。個人責任追究力度明顯加大。監管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675名從業人員受罰,其中46人被終身禁業。業內罕見的「雙紅牌」現象開始出現,同一人在不同機構因類似違規問題被處罰兩次。根據公開信息,曾任職延安農商行董事長、延長縣農信聯社理事長的高小鵬,因貸款「三查」不到位,均被處以禁業8年的處罰。

  7月1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佈消息,上海浦發銀行北京分行因存在以不正當手段發放貸款、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兩項違規行為,被處以245萬元罰款。同時,相關責任人劉某某、畢某分別被警告並處以40萬元、20萬元罰款。監管強調,從業人員必須承擔主體責任,違規成本直擊職業生涯。

  與此同時,處罰手段多樣化,包括警告、罰款、責令改正、取消任職資格、禁止從業等。監管高壓不僅針對傳統業務,也覆蓋互聯網貸款、理財、債轉股等創新業務。金融機構若內部控制不完善,違規風險可能迅速演變為高額罰款和個人問責雙重壓力。

  此外,高額罰款成為常態,千萬級罰單頻現。今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因佔壓財政存款或資金,違反信用信息採集、查詢及客户身份識別義務等多重原因,被處於5160.54萬元罰款。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也在上半年領到一張1810萬元罰單。浙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均遭千萬元級別處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