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華財經調查】中國車企出海面臨三大關口 本土化已成趨勢

2025-09-16 09:28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慕尼黑9月16日電(記者 馬悦然)2025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14日落下帷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此次共有748家展商參展,其中中國展商數量高達116家,幾乎佔海外參展商的三分之一,中國車企數量超過德國本土車企。不過,在數據背后,中國車企出海面臨的挑戰仍然不容小覷,為有效應對其中的問題,本土化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歐洲車企難堪大任

布魯蓋爾研究所2025年7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歐洲汽車製造商面臨高昂的生產成本和有限的電池容量,難以大規模供應負擔得起的大眾市場電動汽車。

中國製造商憑藉成本競爭優勢填補了這一空白,其車型已佔歐盟電動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中國公司也成為歐洲電池和電動汽車供應鏈的主要投資者,2024年對歐綠地投資達50億歐元,較2022年增長超5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達到308.3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75.2%。2025年1-7月,比亞迪在歐洲的銷量超1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10%。零跑稱其海外銷量單月超4000台,8月份在德國的純電車銷量達中國品牌的第一。

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上,外國企業頻繁提及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歐摩威(前大陸集團汽車事業部)與地平線的合資公司於2025年推出全場景輔助駕駛系統繁星(Astra)與高性能輔助駕駛方案皓月(Luna)。前者是不依賴高精地圖全國都能開的城區NOA(Navigate on Autopilot, 領航輔助駕駛)方案,后者是輔助駕駛與主動安全功能的再進化。

中國企業的技術研發正在引領行業趨勢。Momenta CEO曹旭東表示,將在慕尼黑開展L4級自動駕駛,展示Momenta以AI驅動的Robotaxi技術如何變革城市出行方式。卓馭科技研發副總裁馬陸在高通與英偉達技術對談中透露,搭載高通SA8650P平臺的紅旗天工05車型已在慕尼黑成功應對歐洲特有的環島交通、窄路通行、有軌電車混行等複雜場景。

本土化應對成本關

布魯蓋爾研究所的報告指出,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擴大了地方產能,維持了區域就業機會,並加快了脱碳進程。但對歐洲來説,他們也認為其帶來重大風險,「包括據稱補貼競爭引起的市場扭曲、與數據訪問等問題。歐盟成員國對中國投資的態度仍然分散且不一致」。

從結構上看,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主要面臨三類成本:一是進入成本,例如車型認證、法規合規、售后體系的初期建設;二是落地成本,包括生產製造、運輸、關税和海關費用;三是生命周期的運營成本,如維修保養、備件周轉、服務網絡建設等。此外還受到地緣政治、法律法規等多因素的影響,以關税為例,自2024年10月起,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税,使得落地成本大幅上升。

面對挑戰,中國企業積極調整策略,將目光投向本土化生產。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在慕尼黑車展上透露:「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實現在歐洲本地生產電動汽車,以更精準響應區域市場需求、提升供應鏈效率。最晚至2028年,比亞迪面向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型將逐步完成本土化生產佈局。」比亞迪位於匈牙利的工廠預計今年內投產,2026年還將在土耳其啟動生產,以提升市場響應能力。

其他整車勢力們也在積極推進歐洲本土化生產,零跑將與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薩拉戈薩工廠實現B系列產品落地,小鵬汽車也在慕尼黑設立研發中心,共同構建在歐洲市場的深度佈局。

地平線、輕舟智航、卓馭科技等密集落地德國,還與大眾、博世、高通等國際巨頭達成戰略合作,逐漸深度融入德國汽車產業生態。

數據合規挑戰剛剛開始

歐盟在數據安全和自動駕駛法規方面走在前列。企業必須遵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和即將全面實施的《人工智能法案》,將自動駕駛相關係統納入高風險AI範疇,要求其在風險管理、透明度、技術文檔和人類監督等方面滿足嚴格標準。在德國,其率先為L3級自動駕駛制定詳細法律,並通過《道路交通法》和《自動駕駛條例》為L3和L4級汽車建立了完整的監管體系。

隨着中國汽車企業加速「出海」,數據合規已成為繼技術和專利之外的核心挑戰,同時符合國內外的數據安全要求至關重要。

中倫律師事務所北京辦公室合夥人李瑞指出,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僅僅依賴一般性的法律法規已不足以應對。企業必須將數據合規提升至戰略層面,建立常態化的重要數據識別機制,對所掌握的數據資產進行全面篩查、分類和分級。這不僅需要參照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更要密切關注《汽車數據出境安全指引(2025版)(徵求意見稿)》這類詳細的行業文件,從中獲取具體的數據項和判定規則。此外,李瑞建議,企業應將數據出境合規審查嵌入內部管理流程,確保在業務活動中及時評估數據風險,並在涉及重要數據出境時,主動向監管部門進行申報和安全評估,以滿足本地化存儲和跨境傳輸的合規要求,有效規避法律風險。

展望未來,李瑞強調,成功的「出海」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數據合規體系。除了基礎的識別和存儲要求,還需履行作為重要數據處理者的合規義務,如定期向行業主管部門報送重要數據、設立專門的安全負責人和管理機構,並提交年度風險評估報告。將這些合規工作融入企業的長期戰略規劃,不僅能築牢安全屏障,有效應對潛在的「專利戰」或數據壁壘,更能為全球業務的穩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前瞻性的佈局和對當地規則的深度理解與遵守,中國車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少走彎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發展。

在全面複雜又嚴格的數據安全與技術標準面前,中國智能駕駛企業出海,需要做好除銷售外的另一套功課。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表示:「數據需要本地化。當然我們也會把在中國積累的車聯網能力複製到歐洲,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讓歐洲用户享受到與國內相媲美的體驗。」

輕舟智航創始人、CEO於騫則強調,企業在數據安全方面必須完全符合當地法規,並與客户共同承擔合規責任。「所有數據的所有權屬於客户,我們將幫助他們在合規框架下更好地打磨產品。」

賽力斯AITO同樣將安全提升到更廣的層面,提出「生命保護、車身防護、健康呵護、隱私守護」四大安全領域,強調隱私和數據保護與人身安全同等重要。

構建服務網絡是現實考題

此外,汽車銷售是一項伴隨全生命周期的長期服務。業內人士指出,在歐洲市場,中國車企的渠道密度影響用户信賴度,本地化深度涉及到品牌可持續性,響應速度決定口碑。在歐洲市場,如何在供應鏈深度融合和本地化服務能力上取得突破,成為企業面臨的現實考題。

朱江明指出,銷售不是簡單的鋪貨,而是依賴於服務網絡的支撐。「零部件配送、服務網絡規模,都決定用户滿意度。貿然撒網,缺乏維修和服務保障,只會損害品牌。」

他指出,汽車是各國的支柱產業,進入歐洲市場必須考慮本地化。「各國希望企業在當地建廠、創造就業、為經濟作貢獻。單靠整車出口難以長期行得通。」朱江明介紹,目前零跑已在全球佈局約1700家銷售和服務網點,海外車型投放節奏快於國內。零跑藉助Stellantis集團銷售網絡協同推進本地化生產,加速銷售與服務網點建設。

供應鏈企業也在提前部署。卓馭科技表示,將加大在歐洲的算力和基礎設施投入,優先深化與歐洲頭部車企的合作,以便快速響應區域需求。(參與調研:車雲龍 康逸 胡曉明 李函林 單瑋怡 邰思聰 胡尊元)

編輯:胡晨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