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6 09:17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雪松
9月13日至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工商銀行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承辦,《金融研究》《現代金融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保險研究》提供期刊支持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學科年會(2025)在京舉行。本屆年會聚焦「科技賦能金融高質量發展:變革與創新」,旨在共同探討金融創新最新趨勢、挑戰與機遇,以及金融學科發展的未來方向。
9月14日上午,第三屆中國金融學科年會(2025)開幕論壇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出席活動並致辭。開幕儀式由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鄭新業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守川,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講席教授潘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會長徐忠發表主旨演講。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院長、黨委深改辦主任、《現代金融研究》主編楊赫主持主旨演講環節。此外,中國工商銀行領導和專家,以及全國百余所高校金融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學者代表共5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林尚立表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當前中國正經歷從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轉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過程中金融形態正發生深刻變革。中國金融面臨前所未有的創新空間與挑戰,金融科技成為決定中國未來金融國際地位的關鍵。中國人民大學正依託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培養面向未來金融生態、具備全球視野的複合型先鋒人才。現代金融發展日益呈現「大交叉」特點,深度融入數字經濟,亟須推動學科交叉與制度技術協同創新。年青一代金融學者責任重大,不僅承載中國金融的未來,更要在全球金融舞臺發揮力量,共同推動中國金融強盛與高質量發展。
劉珺表示,數字時代推動社會經濟範式發生深刻變遷,金融正從以資本為軸轉向以科技為軸,系統複雜度和創新強度顯著提升。金融科技帶來全方位變革,需以複雜系統方法應對幾何級增長的風險關聯與非線性挑戰。資源配置精度要求極高,科技創新也催生科技巨頭自建生態與內部資本市場,減弱傳統金融中介作用,形成「再中心化」趨勢。中國須搶佔關鍵技術與平臺中心,避免邊緣化。金融機構應摒棄同質化競爭,實現深度與廣度兼備的轉型,培養兼具垂直產業知識與橫向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以應對代幣化、虛擬融合等全新挑戰。
林尚立、劉珺、吳曉求、張守川、鄭新業為第十二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獲獎者頒獎。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國家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莊毓敏主持頒獎典禮。
李揚指出,中國利率持續下行已成為不可逆趨勢,正深刻改變社會融資結構,推動「脱媒」現象加劇。這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從依賴息差轉向發展金融服務、資產管理及資產交易業務,探索綜合經營。他強調,解決中國企業「錢多本少」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理財市場,促進直接融資。金融體系需積極應對低利率環境轉型,以支持經濟行穩致遠。
吳曉求表示,重構資本市場生態鏈有三大支點:資產供給端借科創板、創業板優化上市公司結構、提高科技屬性;資金需求端借央行資本市場結構化貨幣政策工具穩預期,放寬大資金入市規則改善流動性;制度端強化透明度,推動違規處罰向行政與刑事並重轉型。當前資本市場作為 「現代經濟和金融樞紐」,改革重構契合發展需求,未來可期。
9月13日晚,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理事長吳曉求教授主持召開了中國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理事會第三次會議,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10家理事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9月14日下午舉行了本屆年會的六場主題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專家和青年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金融市場微觀結構與資本市場改革」「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消費驅動增長」「貨幣政策、金融開放與國際競爭力」等六大主題進行研討。各論壇的學者們均開展了充分和深度的分享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