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既當裁判又踢球」! 新氧攬財、機構逃亡,金星執意「砸鍋吃飯」?|BUG

2025-09-16 08:23

  文|《BUG》欄目 閆妍

  新氧宣佈入局線下輕醫美診所,並將「觸手」伸向產業鏈上游后,醫美行業上下游矛盾公開撕裂,利益對撞積怨已久。

  新氧近期發佈的二季報顯示,新氧青春診所的門店總營收1.44億元,同比增長426.1%。這已經是新氧連鎖業務連續七個季度實現增長,並首次成為集團最大的收入來源。

  而這背后,卻是眾多醫美機構對新氧「背信棄義」「吃飯砸鍋」的指責,其中不乏其廣告客户。有醫美從業者公開指責新氧,「不懂商業規則,本來是裁判,結果裁判下場了,這在商業里是特別難看的吃相。」

  對於「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質疑,新氧方面向《BUG》欄目承認,短期內此舉引發了一些合作機構的抵觸,曾有頭部機構因此退出新氧平臺。「但(公司)管理層認為,敢於自我革命是優點而非缺點,我們積極與機構溝通解釋,共同尋求長期合作共贏的模式。」

  反目成仇,機構開始「去新氧化」

  新氧的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2024年11月,新氧宣佈正式推出自營的輕醫美連鎖——SOYOUNG CLINIC 新氧青春診所。有報道稱,截至2025年8月,新氧青春診所門店數量已達33家,預計年底將達到50家,且新氧明確表示未來還會有更多門店。

  作為曾經最大的線上醫美平臺,新氧下場做線下醫美機構,不得不面臨着「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質疑,更深層次是「搶客户的客户」帶來的信任撕裂與生態反噬。

  今年4月,新氧集團董事長兼CEO金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氧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籌劃轉型。但從線上轉到線下,原來的客户就變成了競爭者,不少醫美連鎖機構的負責人質問他:你是不是來「搶生意」的?

  有媒體曾披露,衝突最激烈的一次,是新氧青春診所在北京某商場的開業。

  這家門店的隔壁是中國一家大型民營醫美集團旗下的門店,也是新氧的大客户之一,每年廣告投放金額是幾千萬元。這家民營醫美集團董事長要求,即將開業的新氧青春診所必須搬家,否則在新氧平臺幾千萬元的合作全部撤出。當新氧決定正常開業后,雙方也終止了所有合作。

  據《BUG》欄目瞭解,在新氧着手進攻線下市場后,這種「反目成仇」的案例並不少見。

  新氧前員工莉莉(化名)向《BUG》欄目透露,「一些醫美連鎖機構,曾經和新氧關係非常密切,有的應該還有投資動作,或者是每年都投放的大客户,老闆之間也經常互相站臺,但當新氧宣佈去做線下后,后期其實和新氧的關係也沒那麼好了。」

  當平臺方轉身成為直接的競爭對手,合作機構與平臺之間的信任基石出現了裂痕,甚至出現了「去新氧化」的徵兆。

  她舉例,「有醫美機構的儀器設備上,現在貼的全是美團的Logo和廣告,幾乎看不到新氧的(Logo)了。」而這些變化,正是從新氧自己下場做線下診所與平臺上的機構爭利之后開始的。

  「這是一種‘吃飯砸鍋’的行為。」一位醫美行業從業者表示,「新氧自建醫美診所,實際上與平臺上的合作機構形成了直接競爭,勢必會分流一部分客户,尤其對中小型及品牌力較弱的醫美機構,這種衝擊會更明顯,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空間。」

  表面避嫌,暗導流量?

  對於「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質疑,新氧方面向《BUG》欄目承認,短期內此舉引發了一些合作機構的抵觸,曾有頭部機構因此退出新氧平臺。「但(公司)管理層認為,敢於自我革命是優點而非缺點,我們積極與機構溝通解釋,共同尋求長期合作共贏的模式。」

  此外,新氧還回應稱,「自營連鎖和平臺服務實則錯位互補而非此消彼長,我們的自營業務侷限於輕醫美常規項目,對於更高端或個性化需求,用户仍可在新氧平臺上找到優質醫生和機構,兩個業務板塊各有側重,將共同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美消費需求。」

  被問及,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平臺對第三方機構的評價公正?新氧自營的青春診所業務是否會獲得更多流量傾斜?新氧方面表示,「新氧青春診所截至目前沒有入駐新氧App。」

  新氧青春診所客服向《BUG》欄目進一步透露了新氧業務模式的分離策略——新氧主App仍保持平臺屬性,聚合第三方醫美機構信息,而自營的青春診所則通過獨立App和小程序進行運營。

  但這種「分離策略」究竟是堅守邊界的真誠之舉,還是「表面避嫌,暗導流量」的精緻博弈?

  《BUG》欄目實測發現,新氧App內的確沒有明顯的「青春診所」導流內容,甚至在搜索欄中查詢「新氧青春」,系統則會提示「暫無相關產品」。

  然而,只要切換至「機構」入口,就能清晰地看到新氧青春診所的門店地址與聯繫電話;此外,在「醫生」欄目下,亦可見新氧青春診所醫師的完整信息,包括擅長項目、專業背景及用户評價等等。

  這一結構設計似乎表明,新氧有意將自有診所業務與平臺第三方產品進行區分,避免在「產品」層級形成直接競爭印象,轉而通過機構和醫生入口為自營業務導流。此種策略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平臺的中立形象,但也沒有真正放棄為自營診所引薦用户。

  當被問及「新氧平臺的流量是否完全無法導流至青春診所」時,新氧青春診所客服迴避了問題,只表示,「這個就不太清楚了,我們沒有上線(新氧)App,也沒有跟他們去爭那個流量。」

  CEO金星為何要「眾叛親離」?

  《BUG》欄目實探新氧位於北京的一家青春診所發現,即便在工作日,店內依然客流不斷,需提前預約方可服務。門店工作人員透露,「周末人會更多,常需要排隊等候。」

  談及青春診所與市面上其他醫美機構的不同,門店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主要打的是性價比,新氧在納斯達克有上市,這些廠家都巴不得跟我們有合作,所以不破價也得破價。」

  但新氧挑起的「價格戰」,同樣引發了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不滿,甚至於引發了一場「罵戰」。

  例如,新氧青春診所推出的「奇蹟童顏」項目,將艾維嵐童顏針與海月蘭水光復配,銷售價格為5999元/支。而艾維嵐品牌方長春聖博瑪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博瑪」)官方給出的指導價為1.88萬元/支。

  但新氧此次「破價」行為引發了上游廠商的質疑。此前,聖博瑪發佈官方聲明稱:「新氧旗下自營診所‘新氧青春診所’銷售的艾維嵐童顏針未通過其授權渠道採購,且醫生未接受品牌方專業培訓,存在‘正品風險與操作隱患’。」面對聖博瑪的指責,新氧迴應稱:「銷售的產品均支持國家UDI系統驗真,醫生資質合法合規。」同時,新氧指責聖博瑪「無端抹黑」「干涉定價權」。

  新氧CEO金星為何甘冒「眾叛親離」之險,執意佈局線下業務?

  新氧前員工莉莉(化名)直言,「在美團、抖音等大平臺的競爭下,新氧后期的廣告服務收入並不好,斷斷續續地在裁員,從疫情期間開始公司就一直在找其他出路,很早就已經開始計劃第二曲線了,還找過麥肯錫的團隊做策略,期間內部搞了各種試驗,但是后面驗證這些形式都不太行。」

  她表示,「金星不是突然靈機一動投身做線下,而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包括2021年收購了奇致激光、后來上線了專享韓國館,這在當時讓業內很多人不高興,覺得新氧組織這種韓國醫生團是來搶其他人的生意,其實他想做線下早就在下一盤挺大的棋。」

  與此同時,在轉型陣痛期下,新氧的業績也面臨着滑鐵盧。最新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新氧總營收為3.787億元,2024年同期為4.074億元,同比下滑7%;淨虧損為3600萬元,2024年同期為淨利潤1890萬元;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新氧經調整后淨虧損為3050萬元,2024年同期為淨利潤2220萬元。

  對於營收同比下滑7%,該公司CFO趙暉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主要由於訂閲平臺信息服務的醫療機構數量減少。」

  對此,新氧方面向《BUG》欄目迴應表示,「線上資訊及預約等傳統業務收入同比下滑,而線下輕醫美連鎖業務高速崛起,單季收入同比激增426%至1.44億元,已經連續7個季度高速增長,今年6月連鎖收入首次躍居集團最大來源,標誌營收重心正從純平臺服務轉向自營診療服務。青春診所連鎖成為新氧新的增長引擎,憑藉品牌認知和全國佈局優勢,線下客流兩年內放大85倍,集團第二增長曲線已達成。」

責任編輯:屠欣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