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廣東「人工智能+」正「加」出實效

2025-09-16 08:09

  羊城晚報記者 詹淑真 黃婷

  9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發展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深圳揭牌。這一舉措標誌着廣東在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安全發展方面邁出關鍵步伐,也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戰略動能。

  最新數據顯示,廣東已完成9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數量位居全國前二。從政策佈局到技術突破,從應用落地到生態繁榮,「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廣東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前瞻性佈局。早在2022年,廣東便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建設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戰略高地。此后,廣東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從技術研發、場景開放到產業集聚等,為企業發展提供全鏈條支持,構建起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人工智能+」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

  作為科技創新大省,廣東綜合算力指數、人工智能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工業機器人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也是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

  當前,廣東在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上蹄疾步穩。在廣東92款已備案大模型中,除了46款通用大模型外,還有46款行業大模型,涵蓋工業、政務、教育、汽車等領域,具有深入特定行業、解決實際痛點的特徵。

  小鵬汽車作為中國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新者和AI應用龍頭企業,其核心業務涵蓋智能汽車、機器人及飛行汽車。廣州小鵬汽車副總裁胡逸寧表示,今年公司在AI領域的研發投入將超過40億元,圍繞算力、模型與數據構建完整AI生態。公司自主研發的車載多模態大模型具備視覺理解、鏈式推理和動作生成能力,已全面賦能智能駕駛、AI機器人及飛行汽車領域。小鵬汽車將積極貢獻在智能出行、大模型與芯片協同方面的技術積累與產業化經驗,與各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突破與規模化應用。

  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廣州視源科技公司採取「技術深耕+場景落地」的策略,構建差異化優勢。其自研的「CVTE大模型」聚焦教育和辦公等核心場景,並與希沃智能教學終端、會議平板等硬件深度融合,已成為垂直領域AI應用的標杆。廣州視源科技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李嘉文表示,將充分貢獻在智能交互顯示和垂直場景大模型方面的技術積累,為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創新高地貢獻力量。

  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和應用場景培育等,廣東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落地,實現技術突破與產業賦能的雙向驅動。隨着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各行業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廣東在全國的AI創新生態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個嶺南文化領域大模型加快落地

  隨着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實施,文化的傳承發展也有了兼具時代性和專業性的最優解。

  2025年3月,羊城晚報啟動嶺南文化大模型和嶺南文化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整合嶺南文脈、非遺、歷史、民俗等特色文化資源,建立嶺南文化傳承發展的實驗室,兼具文化資源「搶救式修復」和「創造性轉化」的雙重作用。

  9月1日,《求是》雜誌刊發《大力傳承弘揚嶺南文化》,深入探討「廣東如何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傳承好嶺南文化,推動嶺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這一命題,為嶺南文化大模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框架與底層邏輯。

  嶺南歷史厚重,文化資源殷實,要確保將嶺南文化「留下來、展示好」。

  作為首個嶺南文化領域的大模型,面對海量的嶺南地方誌、非遺名錄和學術論文,嶺南文化大模型通過知識蒸餾與多模態融合,將6710億參數的通用大模型壓縮至70億-700億。不僅顯著提升了文化遺產智能化解析的準確率,也構建起系統化的嶺南文化數字資產庫,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讓嶺南文化更好地賡續綿延、出新出彩,關鍵在於推動其「傳下去、傳開來」。

  從文博會上發佈三大應用場景,到攜手廣州市「粵語語料庫建設與大模型評測重點實驗室」聯合打造國內首個粵語智能化應用生態,再到「文化通」智能體上線羊城派客户端,嶺南文化大模型實驗室的每一步,都在着力構建技術支撐、場景牽引、深度賦能的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生態。

  近日,「嶺南文化大模型文本生成算法」正式通過國家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充分展現了AI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價值。隨着羊城晚報推動「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落地應用不斷深入,嶺南文化大模型的應用也從「單點突破」邁向「多點開花」。

  「我們正在逐步開放並推出一系列AI高質量數據集、不同規模參數的文化大模型系列,陸續上線聚焦場景的智能體應用。」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發展聯合實驗室專家委員會成員、嶺南文化大模型實驗室主任鄧立邦介紹,嶺南文化大模型作為廣東文化強省的新基建,將突出應用導向,深化大模型在鄉村振興、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場景應用,構建「場景需求-數據積累-模型訓練-體驗提升」的正向循環,賦能嶺南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創新。

  廣東築牢人工智能發展安全防線

  AI發展不僅關乎技術突破和產業融合,也需要正確的價值引領和安全底座。

  廣東92款生成式AI大模型通過備案的背后,我國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體系正加快構建和完善。

  2023年,國家網信辦聯合七部門公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生成式AI大模型應用實施「備案制」;自2025年9月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及配套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生效,進一步強化了對生成內容的管理與規範……

  聯合實驗室的建立是廣東順應人工智能發展大勢,瞄準前沿、立足灣區,先行先試、主動破題的重要抓手。

  聯合實驗室發展壯大的關鍵在於聯合。聯合實驗室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作為指導單位,廣東省委網信辦和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廣東分中心聯合牽頭,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等共同參與建設,運行主體常設在深圳河套,並視情在香港、澳門、廣州、珠海、東莞等地設立地方服務站。

  聯合實驗室將以揭牌成立為起點,致力於成為技術創新策源地、「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試驗田、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守護者。

  保障人工智能行穩致遠是聯合實驗室的關鍵任務所在,也是核心價值所在。

  聯合實驗室通過制定行業安全發展標準、搭建粵語語料庫資源平臺、開展法規政策宣貫解讀、支撐模型備案安全評估、舉辦前沿技術成果發佈等多元形式,服務企業發展、推動產業落地、加強安全監管,助力大灣區成為智能技術創新的策源地、智能產業融合的增長極、智能安全治理的先行區。

  協同港澳是聯合實驗室的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聯合實驗室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未來,聯合實驗室要共建跨境科研合作平臺,用好港澳國際科研合作網絡,深化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及國際頂尖創新團隊的合作,努力把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匯聚大灣區乃至全球優秀人才、先進技術的科研載體。要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規則研討,推動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在全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中發出大灣區聲音、貢獻大灣區智慧。

  作為聯合實驗室參與單位之一,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及嶺南文化大模型實驗室將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發展、本地化倫理實踐,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為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創新模型數據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在嶺南文化大模型的應用過程中,文化成為安全發展的‘價值觀錨點’和‘資源底座’,貫穿數據治理、算法評測、智能評估、倫理安全及應用實踐的全鏈條。」鄧立邦表示,通過構建文化敏感的安全框架、融入本地文化數據資產、建立多維度評測體系、遵循動態設計原則並推動本地化倫理實踐,嶺南文化大模型致力於探索出「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發展路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