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閃回科技三闖港交所只為「續命」

2025-09-16 00:30

  來源:北京商報

  iPhone 17系列新機發布的熱度尚未消散,二手蘋果手機市場已迅速迎來連鎖反應。轉轉平臺數據顯示,發佈會后首日,二手蘋果手機相關搜索量環比激增150%,回收詢價量更是飆漲210%。新機迭代催生的換機需求,正為消費電子領域帶來階段性上行周期,也直接促成二手手機回收行業的活躍態勢。同時,各頭部回收玩家的路徑出現分化,行業老二轉轉憑藉密集的C端投流刷足存在感,位居第三的閃回科技,卻將目光鎖定港交所,這已是其兩年內第三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

  只是與行業上行周期相悖的是,這家企業揹負着四年半累計超3億元的虧損,還面臨着2025年底前未完成IPO需償還近8億元對賭負債的壓力。二度折戟后第三次衝刺港交所,閃回科技面臨的態勢比起決勝局,更像一場關乎命運的生死局。

  小米系資本

  作為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2024年閃回科技以回收及售出交易額計的市場份額均為1.3%,不同於同行高強度C端投流的模式,閃回科技的業務高度綁定ToB。但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來看,模式依賴下暴露出的問題和關係複雜性都十分突出,直接限制了業務的獨立性和抗風險能力。

  2024年全渠道採購中,前五大供應商合計佔比57.6%,其中第一大供應商小米集團通過以舊換新渠道的採購額佔比達44.8%,全渠道採購佔比41.5%;2025年上半年這一集中趨勢加劇,前五大供應商全渠道佔比升至60.5%,小米的全渠道採購佔比仍維持在41.3%的高位,意味着超過2/5的貨源直接依賴「雷軍系」。

  這種深度綁定源於資本與業務的雙重關聯。2018年閃回成立僅兩年時,就通過A輪融資引入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等小米系資本。截至招股書披露時,小米系資本合計持有閃回科技超過10%的股權,成為重要股東。

  但綁定未必帶來對等的合作優勢,資料顯示,2022年小米推出自有集中回收平臺后,閃回為保住原有貨源份額不得不提高回收價格,直接導致採購成本被動上漲,陷入「為保規模而增成本」的被動循環。更復雜的是股東層面的同業競爭關係。招股書顯示,同行企業轉轉通過旗下公司持有閃回4.42%的股份,而轉轉亦是小米系資本在2021年重點投資的企業——小米同時投資了閃回和轉轉兩家直接競爭對手,而轉轉作為閃回的股東,又與閃回在二手手機回收、以舊換新等核心業務上展開直接競爭。

  從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巨頭選擇多線佈局,讓閃回在獲取小米體系資源時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不變

  從市場格局看,2024年閃回科技以1.3%的回收及售出交易額份額位居行業第三,但與愛回收(回收、售出交易額佔比分別為7.9%、8.2%)、轉轉(回收、售出交易額佔比分別為7.4%、8.1%)差距顯著,且超八成市場份額由其他玩家分散佔據。

  數碼產品供應鏈相關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二手回收行業這種「大而不強」的格局,源於行業門檻相對較低,「一些玩家只需具備基礎檢測能力和線下門店,其實也能切入某個區域的回收市場」,這直接導致中小玩家數量激增,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分散性。

  同時,與閃回形成競爭的頭部玩家已跳出回收數碼產品再出售的單一鏈路,轉向多場景、多品類延伸。2025年6月9日,轉轉集團在國貿商圈開設國內首家3000平方米二手多品類循環倉店「超級轉轉」,門店位於北京友誼商店三層,以二手箱包、鞋服、首飾腕錶等奢侈品為主營品類,同時嵌入二手手機、遊戲機、相機等3C產品,形成「二奢+3C」的複合場景。

  同期,愛回收也在持續加碼線下與多品類佈局。2024年年報顯示,愛回收門店總數達1861家,其中673家已開通多品類回收服務,覆蓋生活電器、奢侈品等領域。在2025年中報披露后的電話會議上,萬物新生(愛回收母公司)董事長陳雪鋒提到,截至二季度末,愛回收已在全國運營2092家門店,「一線和二線城市自營門店987家,低線城市聯合經營門店1105家」,同時多品類回收業務增長顯著,「本季度多品類回收GMV及相關服務收入同比均增長近110%」,並明確「致力於將AHS回收打造成中國頂級回收品牌」。

  反觀閃回科技,其渠道仍高度依賴上游採購合作伙伴。據招股書披露,閃回科技上游合作方包括小米、三星、華為、榮耀、vivo等主流消費電子品牌及其指定分銷商,還有中國消費電子大型商户及主要移動網絡運營商。北京商報記者今年在某小米之家門店進行以舊換新時也發現,該筆交易的付款方正是閃回科技旗下位於浙江的子公司,這一細節也印證了其與小米系渠道的深度綁定。而在品類拓展等業務層面,閃回科技則顯得較為保守。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二手手機回收「市場潛力大,但賺錢不易,頭部企業尚未充分兑現紅利——二手交易本質是低毛利、高周轉、強資金的中間商模式,頭部企業尚未建立起‘平臺級’護城河,紅利更多停留在‘交易量’而非‘利潤表’上」。

  但這種押寶ToB、以不變應萬變的模式,在頭部玩家動作頻頻的對比下卻略顯被動——只能依賴合作方的門店流量與貨源渠道,一旦合作方調整回收政策(如品牌方自建回收平臺)或縮減合作規模,其貨源穩定性與客流獲取便會直接受衝擊。

  「拆彈」

  8月14日,閃回科技第三次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發行不超過6764.7萬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仍由清科資本任獨家保薦人。比起主動擴張,這次IPO更像是與時間賽跑的「拆彈行動」——若2025年底前未能完成港交所上市,近8億元對賭贖回負債或將直接壓垮流動性緊繃的公司,留給它的時間只剩最后一個季度。

  儘管閃回科技營收保持增長,但盈利端持續承壓,2021—2025年上半年累計淨虧損超3.37億元,「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從未緩解。

  核心癥結在於毛利率長期低位且在採購和銷售兩端承壓——採購端因需維持回收量被動漲價,銷售端成本難轉嫁、議價能力低,進而使得淨利潤連續多年虧損,2025年上半年雖收窄至2460萬元,但核心盈利能力未實質性改善,為財務危機埋下隱患。

  壓在閃回科技頭頂的最大風險,是對賭協議綁定的贖回負債。招股書顯示,因多輪融資中向投資者授予股權贖回權等「優先權」,截至2025年6月30日,贖回負債高達7.9億元,佔同期負債總額的83%——而公司同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19億元,並不具備自主償債能力。若2025年底前未完成合格上市,需按協議贖回投資者優先股,涉及金額近8億元。這意味着,第三次IPO若失敗,觸發的贖回條款即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甚至業務停擺。

  更嚴峻的是,贖回負債仍在持續膨脹,2021—2025年上半年贖回負債增長157%,源於公司估值變動導致的贖回義務賬面調整及累計虧損,上市失敗后,這部分賬面負債將轉化為真實償債壓力。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若無法在2025年底前完成IPO,近8億元的贖回壓力可能對IPO進程產生負面影響,「投資者可能因贖回風險而謹慎觀望,增加融資難度;此外,贖回壓力可能導致公司資金鍊緊張,影響業務擴張和技術投入,進而引發市場份額收縮或運營效率下降等連鎖反應,公司需加速IPO準備或尋求替代融資方案以緩解潛在風險」。

  IPO,已是閃回為數不多的「拆彈」路徑。據招股書披露,上市完成后,「贖回負債將自動轉換為本公司權益」。這意味着,上市不僅是融資,更是債務重組,只有成功掛牌,才能消解近8億元負債壓力。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嘗試與閃回科技取得聯繫,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於行業上升期三顧港交所的閃回科技,當下只得在焦慮中期待。而距離負債「引信」燃盡,僅剩不足一個季度的倒計時。

責任編輯:高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