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20:44
中國(天門)服裝電商城里的製衣加工和打包車間,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製衣工人手指翻飛,一片片布料就被製成了開衫、吊帶、連衣裙;包裝線上的工人們動作利落,疊衣、貼標、裝袋一氣呵成,平均每件用時僅約15秒。
十多分鍾車程外的起點產業園內一間倉庫里,工人們也在忙碌着:整理衣物、分揀訂單、打包封袋,為貨物發出做準備。
如今,繁忙是天門服裝企業的常態。天門市服裝電商行業協會會長費文介紹,目前每天有超300萬件服裝從天門發出,其中超八成是通過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飛往」國內外各個城市;預計今年天門服裝電商交易額,將增至超600億元。
天門服裝電商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一批曾南下打拼又「攜電」返鄉創業的本地服裝人的支持。他們不僅帶回了經驗,更帶動了本地經濟發展和人口就業。2025天門服裝電商產業大會的數據顯示,近3年天門服裝行業已迴流人口8.4萬,直接帶動16萬人實現本地就業,其中不乏「服二代」。
離開:創業
1989年出生的張揚,就是一名迴流天門的「服二代」。他的不少親戚是服裝工人,母親在集貿市場擺攤賣過衣服,表姐在廣州做服裝電商。
2016年,因在老家工作受挫,張揚南下廣州投奔表姐,學做服裝電商。經過表姐一番教導,他開始自主創業,在彼時剛剛起步的拼多多賣起了女裝。
起步階段,張揚找不準消費偏好,也不懂經營策略,第一年收入微薄。在行業摸索了一段時間,他開始改變策略,精選有一定設計特色又具有性價比的服裝銷售,走快上新、打爆款、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
2017年,一款售價19.9元的吊帶花邊睡裙,意外踩中年輕女性的消費偏好。「最初每天只能賣30多件。后來口碑慢慢上來,一天能賣300多件,突然有一天銷量就過千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揚依然很激動,「因為銷量和評價都不錯,這款衣服被拼多多推薦到了平臺首頁展示,第二天賣出7000多件,第三天銷量衝到2.8萬件。」
張揚第一次體會到流量的爆發力。他當即安排人手將庫存衣服全部打包發出,還緊急聯繫廠家補貨,連續幾天忙得沒好好休息。這款睡裙下架時累計銷售12萬件,讓「創業小白」張揚在拼多多站穩了腳跟,生意越做越有信心。
訂單持續增長,張揚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廠,以及選品、採購、營銷等團隊,公司走向正規化。在這期間,他結了婚,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同爲80后的王博和妻子張玲,來自天門一個「服裝大家族」。張玲的父親和兩個弟弟都在廣州做服裝相關的線下生意,唯有兩人婚后經營着一家賓館。
2019年,身邊出現不少拼多多生意火爆、一天發好幾千甚至上萬單快遞的朋友,令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王博心動不已。一家人商量決定放棄原有渠道,轉拼多多銷售服裝。
王博和張玲分工明確,一個主抓銷售,一個負責選款。王博愛鑽研,爲了掌握店鋪運營技巧,常常琢磨熱銷店鋪的風格和產品賣點。而張玲爲了尋找款式靈感,每天都要花時間學習消費趨勢。
「一開始我們也沒有方向,什麼款都上架。」夫妻倆是行動派,覺得與其迷茫等待,不如嘗試銷售,做着做着就有了感覺。嘗試一段時間后,兩人決定將目標受眾聚焦年輕女性,「我們店鋪消費者喜歡特色鮮明的服裝,比如公主風、純欲風、辣妹風。」
踩着平臺發展紅利期,方向確定,訂單就是水到渠成。一款波點花紋、帶蝴蝶結裝飾的吊帶連衣裙,很快成了爆款,單日最高銷量近萬單。
「只要產品好,又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有貨就能賣,而且很快就能起量。」這是王博早期在拼多多的賣貨心得。
返鄉:發展
訂單源源不斷湧入,公司規模也在快速擴張。張揚在廣州的廠房從三四百平方米換到六七百平方米,之后再次擴大仍不夠用,眼見着人力、房租成本上漲,他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2019年,瞭解到天門全力支持發展服裝產業,在房租、物流等方面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張揚連夜趕回天門,深入考察當地產業環境與政策細節。
「成本確實可以下降不少,當即就決定轉移回來。」依託天門的政策優勢,張揚租下約3000平方米的廠房,決定從廣州採購輔料發到天門加工,再將半成品發回廣州製爲成品售賣,「剛回來的時候,這邊沒幾個商家,我們的服裝性價比更高、更有競爭力了。」后來除了銷售團隊放在廣州,其他團隊全搬回了天門。
王博比張揚雖然晚幾年回到天門,但也搭上了政策的「順風車」。「3000平方米的廠房,給我們免租三年。本地招工成本低,基本全是熟手,非常便利。」2022年,王博將供應鏈和銷售等部門搬回天門,在老家繼續做着服裝電商生意。他簡單算了筆賬,「運營成本降了大約三分之一,這讓我們有更多利潤和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中去。」
十多年前,天門服裝還以「來料加工」「生產代工」為主,高度依賴從浙江、廣東等地採購的面輔料,本地人只做服裝生產製造,鮮少走到前端貿易環節。隨着天門服裝產業向上下游探索,政府支持打造化纖紡織產業園、服裝電商基地、網絡直播基地等關鍵載體,天門服裝產業逐步擺脫了最初的設備不全、工藝簡單、產業鏈不完善局面,形成貫穿「紡織織造—面輔料供應—成衣加工—電商營銷—跨境物流」的全鏈條體系。
數據顯示,2021-2024年,天門服裝電商產業網絡交易額從70億元漲至513億元,年均增幅超90%;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值突破300億元,天門市紡織服裝類經營主體已經發展到6500多家,服裝電商平臺註冊商户1.2萬家。電商,已然成為拉動天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剛回天門的時候,這里只有寥寥幾家服裝企業。我們一家公司的快遞件,佔快遞公司一半的量。晚上10點以后出門,街上人很少。」張揚親眼見證了老家天門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兩年廠房多了、快遞車來了、工人也密集了。現在凌晨1點,街邊大排檔還有很多人,每一桌的談話內容都是訂單、款式、價格。多虧電商,讓天門‘活’起來了。」
如今,王博每次去工廠,總會路過不少企業的服裝倉庫,「看到門口快遞車,不用問,十有八九都是拼多多快遞件。」據他透露,拼多多近兩年在流量和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去年以來,先后推出「百億減免」「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系列舉措,幫助商家降本增效、拓寬銷路,做得商家也就越來越多。
特別是去年9月,拼多多在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基礎上,宣佈所有商家發往西藏、青海等偏遠地區的物流中轉費由平臺承擔。王博算了下賬,「相比上一年,我們的整體運營成本約下降了3%,讓我們有更多利潤和資金,投入到產品開發中去。」
「此前,我們的相關費用佔銷售費用8%左右,現在佔比約4%,相當於降了一半。」對拼多多「電商西進」計劃帶來的便利,張揚感觸頗深,「節約出來的費用,可以讓我們多推新款,實現更好地發展。」
曾經因為運費太貴,張揚的店鋪一度不對西藏、青海、甘肅等偏遠地區發貨,如今已經重新開放了拼單渠道。「西部地區消費者的黏性更強,我們店鋪今年在退貨率降低的同時,復購率在不斷提高。」
張揚預測,今年銷售額可增長10%以上。王博也表示,在「電商西進」帶動下,店鋪發往西部的訂單量提升約10%。
集羣:富民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擬在未來三年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1000億元,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態建設,助推平臺商家新質轉型升級,全力構建用户、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
張揚明顯感覺今年生意好做很多。目前,他已經在拼多多經營着30家店鋪,日均訂單達到1.5萬單。在天門,3000平方米車間已經很侷促,他正在緊急裝造一個2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王博的廠房從3000平方米擴建到6000平方米,也還是不夠用,他在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想增加一塊生產用地。
「服二代」迴流,不僅僅是讓自己的公司有了更好發展,更帶動了當地服裝產業帶的發展,解決了大批人員的就業問題。
張揚透露,公司已經從最初的三五人,發展成如今集設計、運營、生產、包裝於一體的規模化企業,僅天門工廠的員工數就接近200人。由於訂單量穩步增長,公司除在天門不斷擴大產能外,還與當地幾十家服裝廠建立了合作關係。製造所需的里布、拉鍊、橡筋等面輔料,也大量從天門本地採購,年採購金額約3000萬元。
與此同時,王博的拼多多店鋪日均單量也達到了5000單,支撐起了天門百余名員工的生計,讓不少曾經漂泊在外的天門人,如今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他招來20出頭的年輕人負責辦公室工作,還招了些40多歲的女工負責紡織。爲了讓員工能安心工作,王博不僅包午餐、晚餐,還租了二三十間宿舍給員工免費居住。
鄭師傅是製衣工人,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妻子懷孕,他爲了照顧家庭回到天門,「在家里做事心更靜了,每月收入也有1萬元左右,很滿意。」江西的老詹一家,跟着王博從廣州搬到天門,已經把湖北當成了第二故鄉,「這邊收入穩定、生活開銷小,感覺生活更容易了。」
蓬勃發展的天門服裝電商,托起了成千上萬家庭的「飯碗」:包裝分揀人員,月工資一般五六千元;客服人員,月薪普遍六七千元;車工的薪資更高,月入過萬元是常態;即便臨時工,每月也能拿三四千元,各類崗位需求旺盛。「在天門,服裝產業已經是富民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費文感慨地説道。
這只是天門服裝產業鏈高速發展的一角。2019年,天門市全年快遞業務量僅677萬件。發展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突破3億件,5年時間增長40余倍。在此期間,天門服裝電商交易額也從70億元增至超500億元,服裝總銷量突破6億件。
費文表示,天門服裝電商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受益於有基礎、有經驗的商家回鄉創業。同時,電商發展空間大,未來還有進一步滲透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