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策略師:美聯儲降息行情已透支 股債多頭不宜戀棧

2025-09-16 03:05

  美聯儲決議周終於來臨,金融市場上各路參與者自然不會對此視而不見。是短線交易員在博弈,還是長期資金提前佈局或許還有待爭論,但有一點很清楚:近期美國股債市場齊漲已經提前透支不少貨幣政策方面的「好消息」。市場普遍認為這將是一場「奢侈性降息」,下調利率不是因為有迫在眉睫的金融或經濟危機,而是出於防患未然的考慮,提前對未來可能的疲軟做出迴應。

  乍聽之下,這是利好資產價格上漲的理想組合,但歷史經驗卻提醒我們,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過去30年的數據顯示,此類降息情境下美聯儲的貨幣寬松並不一定能持續推升市場。

  過去幾年,市場觀察者習慣將美聯儲的政策周期分為「自願」與「非自願」兩種。比如,2016至2018年的加息周期,以及2019年的降息,就屬於前者,是在穩定環境下對政策進行微調。而2020年疫情爆發后的緊急降息,或之后爲了應對通脹而被迫進行的升息則是典型的「非自願」政策周期。

  站在當前時點,若本周美聯儲真的啟動降息周期,顯然更接近於「自願性」調整。像美聯儲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這樣的官員已經在公開發言中表示,希望將利率水平「校準」回接近中性利率的水平。雖然近期就業市場出現的「凍結」跡象讓這種再調整更顯緊迫,但就目前來看,其仍可以被視為一種防患於未然的「保險措施」。

  這種情況通常對金融資產較為有利,而市場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過去一個月,標普500指數上漲了約2.1%,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25個基點。接下來關鍵的問題是:本周的降息及其前瞻指引(考慮到美聯儲領導層即將更替,指引可能比往常更缺乏説服力)是否足以支撐市場延續漲勢。

高盛美國金融狀況指數在上周三收於2022年4月以來最寬松水平,意味着金融市場已提前消化了相當程度的政策寬松。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也就不再需要實際執行大幅降息。換言之,市場可能過度高估貨幣寬松將帶來的積極影響。

  歷史記錄告訴了我們什麼?在「公開聲明時代」(1994年至今)里,美聯儲降息后,金融市場的表現如何?我們是否能夠從降息前的市場走勢中,辨別出降息后的價格行為有何不同?畢竟,我認為沒有人會認為本周的降息情境(請原諒我把它視為已成定局)與2020年3月或2008年10月的情境有任何可比之處。

  我回顧了過去30年間所有37次降息,並統計了隨后的1天、1周和1個月內市場走勢。同時,我還將數據按組分類,依據是在降息前的一個月(包括降息宣佈當天)期間,股市或債市是否已經出現上漲。

  統計結果並未預示本周降息后資產價格會明顯進一步走高。相反債券價格在政策落地后往往會出現回調(這正是去年發生的情況)。股市方面,在降息前股債齊漲背景下,降息后的一個月平均變動幅度僅略高於零,但從所有分組來看,在降息后的一周,股市平均是下跌的。

  我對美元也做了類似分析。結果顯示,無論在政策寬松前是走強還是走弱,美元降息后往往會上漲。當前的市場環境與過去三十年相比具有一些獨特性,包括美國與其他經濟體的關係、美聯儲在國內的政治位置等。但考慮到目前空頭倉位可能仍佔主導,任何形式的風險厭惡事件都可能觸發空頭回補。

  「買預期,賣事實」是金融市場中最廣為流傳的説法之一,它能久經不衰是因為其背后確實存在事實依據。過去30年間,市場在美聯儲議息會議前普遍有「前會效應」(pre-FOMC drift),即股票和債券價格提前上漲。然而,等降息真正落地之后,市場走勢往往趨於平淡,甚至回落。

  從這一角度來看,對於戰術型多頭投資者而言,或許應該避免過度戀戰。

  注:Cameron Crise是一位宏觀策略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