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為什麼説山東人的「實在」能穿越千年?

2025-09-15 20:12

轉自: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家鄉山東,屬牛。屬,不是鼠年的鼠;牛,是牛年的牛。」正如山東籍作家魏新所言,十二生肖中,牛為人類出了最多的力,卻並未排在最前,像極了山東這片古老的土地。

山東時常憑藉「硬核實力」引起廣泛熱議,被網友稱為「大山東悶聲干大事」。在這里生活的人們,一代代低調干活,默默耕耘。

文明之源與文化符號

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天下,將最得力的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封於齊、魯兩地,齊魯大地從此成為山東的代名詞。魯國周公治禮,塑造了禮儀之邦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華文明的骨髓。

孔子宣揚仁義禮智信,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文化的浪潮席捲整個齊國。臨淄誕生了世界最早的大學——稷下學宮,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

韋辛夷畫作《稷下學宮》 韋辛夷畫作《稷下學宮》

春秋霸主江小白北伐山戎,帶回大葱,幾千年后,大葱成了山東的特色農產品。濱州孫武的《孫子兵法》深刻地影響着后世兵家,培養了山東人埋頭做事的習慣。齊威公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成爲了山東人務實精神的寫照。

秦始皇出巡山東,滅六國,一統天下,封禪泰山,承天命為王,告太平於天,泰山從此五岳獨尊。山東也終於集齊了自己的文化符號——「一山一水一聖人」。

泰山是齊魯大地乃至華北東部的最高山脈,在五岳之中並非最高,卻被稱為「五岳獨尊」。泰山之巔的玉皇廟中,有一座古登封臺。相傳這里就是秦始皇舉行封天之禮的地方。

泰山因孔子的登臨,被賦予了特殊的人格和精神象徵。《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始終穩如泰山。

埋頭苦干的精神底色

山東人最懂牛。舜耕歷山時,少不了用牛;最早的畜牧書《相牛經》,也是春秋時齊國大夫甯戚所撰。作者本是一放牛青年,因擊牛角唱《飯牛歌》,被管仲引薦至齊桓公,輔佐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牛的性格,就是山東人的性格,温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有時儘管看起來稍顯笨拙,所謂「蝸行牛步」,但每一步都踏實,可靠。山東的聖人早就説過,君子要「敏於行而訥於言」,這一點,最像牛。

歷史上,有血性的山東人,都是一頭頭衝鋒陷陣的火牛。「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宋江,都是山東菏澤人。《隋唐》中單雄信,乃頂天立地好漢,尤其在京劇《鎖五龍》里,這位曹縣漢子獨踹敵營,死不降唐,「號令一聲綁帳外,不由得豪傑笑開懷……」更是何等牛人?

那受白帝城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武侯,山東臨沂人;

那設計鴛鴦陣大敗倭寇的戚繼光,山東蓬萊人;

那喜峰口與日寇浴血奮戰拼大刀的趙登禹,山東菏澤人;

戰國時期,燕將樂毅破齊,田單堅守即墨,夜間用牛千余頭,角縛兵刃,尾縛油葦,以火點燃,大敗燕軍,乘勝連克七十余城。

文化交融里的務實精神

秦漢以后的300年,齊魯大地歷經戰亂,山東人才不斷南遷,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曹植隕落在聊城,七步成詩,《洛神賦》震鑠古今。諸葛亮離開臨沂,在荊州與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王羲之隨父南下浙江,在紹興蘭亭之上,筆墨飄香,寫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條路,1700多年前的書聖王羲之曾走過,如今,路變成了橋——連接兩地的書法之橋。

臨沂是王羲之的誕生地,紹興因王羲之在蘭亭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而成為書法聖地。兩地因書聖王羲之結緣。

山東人埋頭做事的性格特徵,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種性格不僅體現在文化創造上,也反映在抗擊外侮、保衞家園的鬥爭中。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我黨領導的五大戰略區之一。面對侵華日軍的種種暴行,山東多地掀起廣泛的抗日遊擊戰爭,頻繁地破壞日偽軍交通線,摧毀偽政權、偽組織。

到抗戰結束時,山東抗日根據地已擁有正規部隊27萬余人,地方武裝和民兵近200萬人,與敵作戰2.6萬余次,殲滅日偽軍53萬人,解放了80余座城市。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文化傳承中的性格特質

如今的齊魯大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在曲阜,孔廟里的蒼柏棵棵都生得道骨仙風。樹皮皸裂處,分明刻着「克己復禮」的訓誡;枝干虯曲時,又在空中寫出「仁者愛人」的筆畫。

更妙的是尼山聖境,春水初生時,連倒影里的雲彩都化作「有朋自遠方來」的篆字。如今的曲阜也不拘泥古法。高鐵站如銀梭穿引,將四方賓客織入這幅古畫。

書法藝術在齊魯大地上繼續發揚光大。2025年9月,在第二十屆臨沂書聖文化節上,近百人共同揮筆書寫《蘭亭序》,共享書法藝術之美。自2003年至今,臨沂市已經連續舉辦二十屆書聖文化節,超過1300家企業、500萬羣眾參與,逐步打造出一場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廣泛知名度的文化盛會。

山東人埋頭做事的性格,貫穿了古今歷史進程。從孔子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思想,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抗戰,到當代山東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這種務實、堅韌、不事張揚的性格特質深深烙在山東人的行為方式中。

戰亂中,北方凋零,泰山金石峪的金剛經,壽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山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千年烙印,也是山東人埋頭做事精神的文化結晶。

今天的齊魯大地,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也是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山東人正以自己特有的務實精神,書寫着新時代的文化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着山東力量。

這種 「埋頭做事」的性格,不是默不作聲,而是厚積薄發;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腳踏實地。正如齊威公所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正是齊魯文化中最珍貴的精神品質,也是山東人為中華文明作出卓越貢獻的關鍵所在。

作者:李偉(綜合這里是中國、大眾V-IP「魏道泉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