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9:38
來源 | 《財經》雜誌 作者 | 《財經》研究員 周源 吳俊宇 編輯 | 謝麗容
調查啟動本身就已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相關企業以及國際貿易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中美西班牙經貿會談(9月14日至17日)舉辦的前兩天,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復旦微電(688385.SH)、華嶺股份(430139.BJ)等2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23家中國實體中13家屬於集成電路類企業,3家來自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其他還包括航天遙感、量子、工業軟件/工程軟件、供應鏈與物流服務等領域。
9月13日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下稱「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2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事答記者問。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已注意到美國商務部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對半導體、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商貿物流等領域多家中國實體實施制裁,指出美方假借維護國際秩序和國家安全之名,行單邊、霸凌主義之實,將一己私利凌駕於他國發展權利之上,打壓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企業,破壞其他國家之間正常的商業往來,嚴重扭曲全球市場,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破壞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穩定,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還質問道,9月14日起,中美雙方將在西班牙舉行經貿會談,美方此時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意欲何為?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商務部在當天同步發佈兩份公告。
第一份公告為中國商務部公告2025年第27號,公告稱自2025年9月13起中國商務部對部分原產於美國的進口模擬芯片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本次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中國商務部公告並未直接點名所有涉案的美國公司。
第二份公告是中國商務部公告2025年第50號,稱自2025年9月13日起,中國商務部就美國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立案調查。公告稱,中國商務部獲得初步證據和信息顯示,美國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規定的「在貿易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情形。
調查範圍涉及美國政府2018年以來在集成電路領域,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零部件、材料、工具在內的各個環節以及具體應用場景等,對華採取的其他歧視性禁止、限制或類似措施對華的限制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所國際經濟法主任、中國法學會WTO(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劉敬東在接受《法治日報》採訪中表示,反歧視調查制度是中國對外貿易法建立的一項新型貿易救濟制度,旨在維護、遵行WTO「非歧視原則」、反制他國針對中國採取的歧視性貿易措施,以此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貿易權利。
中國半導體協會隨后公開發文支持中國商務部的兩項調查,表示半導體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一個公平的環境。中國半導體協會贊成並鼓勵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按照市場規則良性競爭,共同推動半導體產業進步。
反傾銷調查可能帶來市場洗牌
反傾銷調查是一項貿易救濟措施,由一國政府根據其國內產業的申訴發起,旨在確定外國出口商是否以低於其在本國市場的正常價值或生產成本的價格(即「傾銷」方式)向本國市場銷售產品,並確定這種傾銷行為是否對本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或損害威脅。
中國商務部公告透露了此次反傾銷調查的觸發點:今年7月23日,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代表國內相關模擬芯片產業,向中國商務部正式提交反傾銷調查申請,請求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芯片進行反傾銷調查。
調查對象是採用40納米及以上工藝製程生產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柵極驅動芯片,公告詳細列明瞭涉案產品的具體類別。
調查範圍涵蓋了成品芯片、晶圓、晶粒以及未來具有相同功能的產品,有效防止了通過初級產品形式規避調查的可能。涉案產品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税則》的税則號85423990項下 。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被調查模擬芯片不算最高端的模擬芯片,主要應用於汽車、工業自動化、新能源等領域,最關鍵是數量巨大,並且基本上都能國產替代。
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提交的初步證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申請調查產品自美進口量累計增37%,進口價格累計下降52%,壓低和抑制了國內產品銷售價格,對國內產業的生產經營造成損害。
2023年5月,德州儀器曾因全面下調中國市場的芯片價格引發市場關注。財聯社當時報道中引用了一位模擬芯片高層的評價,稱德州儀器「這次降價沒有固定幅度和底線」。
某地方半導體協會資深人士向《財經》表示,2020年左右,某些國產模擬芯片一度進展不錯,但由於進口模擬芯片兇猛降價,國產模擬芯片勢頭又停滯不前了。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9月13日答記者問中表示,此次反傾銷調查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規則。
GSC Potomac(Washington)國際貿易及供應鏈法律合夥人蔣兆康也表示,反傾銷關税可被視為一種補償性關税,如果適用合法,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認可的一種貿易救濟措施,與有關國家近年以「緊急狀態」等理由實施的、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所謂「單邊關税」在法律本質上不同,「單邊關税」更是一種掠奪性關税。
反傾銷調查過程本身是複雜的。據蔣兆康介紹,反傾銷調查最關鍵的是認定相關產品存在傾銷(銷售價格低於成本),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威脅以及兩者之間的直接因果關聯,其中涉及調查三年左右的進口量、市場份額及價格變化以及對國內相關產品產業的影響,包括財務、盈利、就業、破產等情況。
無論終裁結果如何,多位半導體行業人士認為,反傾銷調查一經啟動即利好國產模擬芯片。
據中國商務部公告,通常情況下,此次反傾銷調查應在2026年9月13日前結束,但特殊情況下,可再延長6個月。這意味着,從立案到終裁,相關美國企業及其在中國的客户將面臨長12個到18個月的不確定性。在此期間,關於是否會徵稅、税率多高等關鍵問題懸而未決,這將成為影響供應鏈決策的一個重要變量。
尤其是模擬芯片具有獨特的「長坡厚雪」特性:產品生命周期長,客户一旦選用,輕易不會更換,因此市場份額具有較強的「黏性」。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半導體等巨頭正是憑藉數十年建立的龐大產品庫、深厚的客户關係和產品質量,構築了極高的競爭壁壘。
反傾銷調查像一把利刃,有可能切斷這種「黏性」。中國下游廠商有可能重新評估其供應鏈,考慮國產替代方案。一旦本土芯片被設計進汽車、工業設備等長生命周期的產品中,即使未來關税取消,客户也很難再花費巨大的成本和時間換回原來的美國供應商。
不僅中國本土供應商,歐洲公司如英飛凌、意法半導體,以及日本公司如瑞薩電子也會在中國市場迎來新商機。
業內普遍認為,受反傾銷調查影響可能最大的美國公司是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半導體。
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半導體都屬於全球模擬芯片巨頭,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客户基礎,中國市場是其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財報顯示,德州儀器2024年來自中國的收入約30億美元,收入佔比約19%。亞德諾半導體2024財年來自中國的收入約21億美元,收入佔比約23%。
上述芯片代理商高管預估,德州儀器在中國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調研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模擬芯片市場規模1953億元人民幣,佔全球模擬芯片市場35%左右,預計2025年至2029年年度複合增長率為11%。更為關鍵的是,受汽車、工業、機器人等產業驅動,中國模擬芯片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根據頭豹研究院 (LeadLeo Research Institute) 的預測,到2027年,中國在全球模擬芯片市場的佔比可能上升至43%。
反歧視調查對美國政府的反擊力度
9月1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負責人就反歧視調查表示,美國在集成電路領域近年來對中國採取一系列禁止和限制措施,包括301調查和出口管制措施等。這些保護主義做法涉嫌對華歧視,是對中國發展先進計算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遏制打壓,不僅危害中國發展利益,還嚴重損害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此次反歧視調查的根本法律授權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其中,第七條確立了反制的基本原則,即「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在貿易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者該地區採取相應的措施」;第三十六條授權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即中國商務部)對外國的貿易行為展開調查;第三十七條則詳細規定了調查可採取的方式,包括書面問卷、召開聽證會、實地調查和委託調查等。
本次反歧視調查一個特點是,範圍廣泛,旨在將美國近年來的一系列對華科技政策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審查。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告,調查對象包括:
301調查及關税。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基於對中國301調查結果,已經或將要對包括集成電路在內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税,以及其他可能的禁止、限制或類似措施。
出口管制。2022年以來,美國政府通過發佈相關規則、發送通知函等方式,限制對中國出口集成電路相關產品、製造設備等,限制「美國人」參與中國半導體項目。如2022年10月、2023年10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等發佈的規則。
美國《芯片與科學法》。2022年以來,美國政府根據《芯片與科學法》及相關規則,限制相關企業和個人在中國相關領域開展經貿與投資活動等。
特定技術限制。2025年5月,美國政府發佈新聞和指南,限制使用包括華為昇騰芯片在內的中國先進計算集成電路、限制美國人工智能芯片用於訓練中國人工智能模型等。
此外,美國在集成電路領域,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零部件、材料、工具在內的各個環節以及具體應用場景等,對中國採取的其他歧視性禁止、限制或類似措施也在本次調查範圍內。
這並非中國第一次發起反歧視調查。2024年9月,針對加拿大政府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鋼鋁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税的行為,中國商務部啟動了全球首例反歧視調查,並於2025年3月裁定作出反歧視措施。
北京京師(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周琰和劉佳曦曾聯名撰文,中國反歧視調查制度在規則層面展現了諸多制度突破。如創設性地採取了包括證據收集、歧視實質認定、損害量化評估、行業協商機制在內的四階段調查程序,為「如何在現有國際貿易規則體系下落地開展國際反歧視調查措施」提供了「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了「歧視性行為—對等反制措施」法律邏輯,突破了傳統貿易救濟「事后補償」模式的侷限,為應對系統性歧視提供了法治工具和價值指引,有助於推動國際經貿規則的完善和發展。
不同於對加拿大政府的反歧視調查,公告顯示,本次調查時間是三個月,「特殊情況下可適當延長」。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中國商務部發起的兩起調查,不僅是對美國商務部再一次擴大對華制裁的反擊,也能為正在舉辦的中美西班牙會談增加談判籌碼,但無論調查結果如何,調查啟動本身就已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相關企業以及國際貿易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