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B站想做的可能不是「視頻播客賽道」

2025-09-15 16:38

視頻播客,這個夏天「爆」了

2025年的這個夏天,視頻播客成了播客行業無法迴避的熱點,無論看好還是唱衰,都難掩眾多創作者躍躍欲試的洪流滾滾而來。因其始終增長緩慢,早年間也被討論過,視頻化或成為新的流量增長點。而今,B站率發號角,小紅書緊隨其后,平臺的推波助瀾,再次把這一概念捧上臺前。

播客賽道,這個過去始終徘徊在小圈層的產物,在藉助更大眾化的表達形式,重新熱鬧起來。

這一輪視頻播客風潮,最直接的契機就是B站的大力推廣,從站內的流量傾斜、創作者引入的聲量,到即將上線的視頻播客AI創作工具,B站的投入和決心有目共睹。

不僅簽下羅永浩、魯豫、于謙這樣的大IP用名人效應帶動聲量,也給予有專業生產能力的垂類創作者扶持機會。這套打法釋放的信號,是要把「播客」這個過去小而美的領域,藉助名人、頭部創作者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充成大眾消費內容。

然而

B站的投入還是超出了行業的意料。

無論是10億流量扶持計劃,還是免費錄製基地及AI剪輯工具(代號H),本質上是用「基建式投入」降低創作門檻,以此構建從音頻播客轉型視頻的完整路徑。

相較於小紅書輕量化的「隨時隨地視頻播客」和抖音的「短帶長」算法切片模式,B站更強調深度內容的沉浸感與IP沉澱。這種策略與YouTube早期通過Joe Rogan等頭部IP拉動生態的模式異曲同工,但顯然,B站更側重生態底層構建而非單純灌注頭部創作者。

不過,B站想做的,並不是重闢一支「視頻播客賽道」。

在互聯網內容創作領域,圖文、短視頻、中視頻……各種內容形態已然蓬勃發展數十年。對B站而言,許久未出現一種內容形態上的新物種來拉動站內生態。

此前UP主們互相「竄台」,做聯合投稿,出綜藝,還能給站內內容帶來新鮮感。但這僅限於有一定知名度、話題度和彼此熟悉的頭部創作者們,中腰部乃至尾部UP主們難以適配這種高投入的視頻形式。

想要再度激活

B站內容生態,首先就得拉來有話題度的明星、專家來為視頻播客「打樣」,這是一種B站拋出的「認知教育」,為的是,快速建立用户對視頻播客形式的感知。

但評判視頻播客是否能作為一支新生力量發展起來,生態核心標準仍要看素人與垂類創作者的涌現。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值得持續培育和生長的新增量,看得不是金字塔頂尖的那批既往成功者,而是能否扶持起素人up主,讓他們藉助新形態獲利。

而從內容創作生產周期來看,很多UP主、播客主都邁過了素人階段,經過一段時間持續輸出,或多或少積累了一定名氣后,漸入流量增速放緩的新階段。正在求新求變期,視頻播客也是一個遷移成本較低的新選項。

誰更需要誰?

視頻播客的興起,某種程度上是B站用户需求與播客內容特質的高度適配

過往的音頻播客受眾,多是一二線受過良好教育和有知識攝取習慣的用户,他們習慣從伴隨式音頻中獲得信息和定向獲取知識和經驗分享。B站的核心用户圈,實際上也是潛在的、尚未被發掘的播客受眾,年輕、有好奇心,對知識和內容有較高的品味,對創作者也更包容。

兩者在內容取向上有着高度重合:都對深度內容有需求,都願意為高質量內容付費,都注重與創作者的情感連接。

當下,B站的視頻播客也逐漸顯露出生態活力,得益於本身站內垂類內容的多元化。本身就專注於某個垂類內容的UP主,很容易做內容遷移,以視頻播客這種形式自然融入B站原本內容生態。

2019年以遊學生活為首次投稿內容的@ Whynot TV,是一位專研機器人的博士,前兩年幾乎成了「年更」UP主,今年7月開始連更三期,跟楊碩、胡淵鳴、陳天奇等計算機領域「大拿」的對談內容,讓不少跟着@ Whynot TV一同讀研、申博、工作的陳年老粉在評論區直呼「驚喜」,催更分享。

遊戲垂直媒體

「機核」出品的 @核電波,分享了對TAG、《黑神話鍾馗》、虛擬主播等多維度行業內容等看法,其視頻播客系列內容播放量浮動在30萬上下,均高於此前投稿視頻,最高超70萬播放量。

視頻播客在數據上的反響較好,也反映了內容消費趨勢的變化:在信息過載的當下,用户開始厭倦碎片化的淺層內容,轉而對深度、專業、有信息增量的內容產生強烈需求。視頻播客恰好滿足了這種需求——既保持了音頻播客的深度優勢,又通過視覺元素增強了表現力和沉浸感。

數據層面也證實了短期內「新物種」對B站內容生態的直接拉昇:B站Q1視頻播客消費時長259億分鍾,同比增長超過270%,用户超4000萬,而小紅書、抖音未披露同類數據,從社區過往生產內容來看,用户更傾向消費短時且輕量的內容,文娛休閒類性質強。

而且,B站特有的彈幕互動與二創生態,如把長播客切片為知識片段,還能夠進一步強化深度內容的傳播效率,沉澱創作者的內容長尾傳播

播客節目能在社交媒體、聊天工具、視頻平臺等媒介播放的組件化特點,可以讓播客生態持續保持多樣性。視頻平臺的對於節目和切片的分發曝光,也能讓播客整體聽眾規模變大,未來到底誰能放大的播客優勢、找到適合播客的商業路徑、培養出特定類型的長期受眾,纔是能否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視頻播客,未來也許會「消亡」

當下,行業關於視頻播客的討論,正陷入一種概念與形式的定義迷思:到底什麼是視頻播客,是必須多人對談,還是單人口播亦可?時長是否應有標準?這些討論雖然熱鬧,但可能都陷入了概念迷思。

B站內部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平臺關注的不是定義一個新賽道,而是挖掘創作者的生產潛力,是借「視頻播客」之名,行挖掘創作者生產力之實。這種思路與當年對待VLOG熱潮如出一轍——不過分糾結概念本身,而是專注於培育內容生態,讓優質創作者自然涌現。

畢竟,再新鮮的概念都會過時,但「借浪捕魚」之法好,浪潮褪去后,遺留在平臺的優質創作者,纔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資產。

千禧年后,Vlog的雛形在互聯網上初露頭角,繼承了博客(Blog)的「日誌」傳統,用户將從文字記錄轉向了影像表達,YouTube的誕生更激發了這一內容形態的蓬勃發展。

而國內,最早的一批 Vlogger 是分享生活的海外留學生,從有明星效應的歐陽娜娜分享,到井越、冬瓜、王曉光、竹子等一批頭部Vlogger的發育,把這種能夠最直接呈現創作者(Vlogger)的個人風格、品味和真實生活狀態的視頻內容,留在了B站。

如今,Vlog 更像是一種「元素」或「風格」,融合到了更廣泛的視頻內容,許多創作者也不再單一依賴Vlog 形式,轉而嘗試更豐富多樣的視頻表現形式。

Vlog並未消失,而是像許多曾經的媒介形態一樣,演化並融入了更廣闊的數字內容生態。它的精神內核,人格化表達、真實記錄、與觀眾建立深度連接則激發了大批創作者從素人做起,一步步成長為B站知名UP主。

對今天的B站來説,視頻播客也並不是一個要費盡心力去「新造」的概念,這是播客這種內容形式自然發展的產物,也是最快能夠給平臺上困於內容生產的原生UP主們的「續命」之法。

從製作門檻來看,視頻播客為專業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友好的入場方式。相比於需要複雜策劃、外景拍攝和后期剪輯的傳統中視頻,對談類視頻播客主要依賴創作者的知識儲備和表達能力,大大降低了視頻製作的技術門檻。

專業的知識性、垂直性內容,一直是各大社區產品的兵家必爭之地。一是能夠給平臺灌注流量,二是能提升平臺調性,聚集圈層,做可持續內容生產和互動。B站並非意在複製一個視頻版小宇宙,而是通過降低製作門檻(提供AI工具、免費場地),解放那些具備專業背景但缺乏視頻製作能力的「行業素人」。

這也是當前陸續有行業專家、學者開始嘗試視頻播客的原因。相比於需要配合創意、外景、剪輯的中長視頻,對談類視頻內容是一種較為低門檻,但又能「露臉」打IP的內容形式。

而且,難以忽視的一大趨勢是,隨着公共輿論氛圍的變化,越來越多公眾人物樂於直接輸出長內容表達。其中,視頻播客便是較為優質的內容形態選擇,比直播更可控,比短視頻更沉浸、完整。

事實上,視頻播客大都以深度對話內容為主,創作者們通常是對某個話題、領域極為專業並有共同語言的人,看點來自於嘉賓之間的精彩「交鋒」。這種衝突和彼此挖掘,也能夠吸引同樣背景、興趣的潛在觀看者、互動者。早在B站官方扶持介入前,B站上就存在對此類內容的潛在消費需求,對談類、對話類視頻內容屢上熱榜。

B站來説,科技領域的@Whynot TV(計算機博士)、法律領域@中二的大暄哥(律所老闆)等案例也證明了,視頻播客的核心價值在於為智力輸出者提供低成本的內容接口,使其能繞過複雜的剪輯包裝,直接與目標受眾建立信任連接。這與抖音、小紅書依賴流量分配和視覺刺激的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方面,B站用户天然的「黑聽」習慣與深度內容消費偏好,也為這類內容提供了土壤。商業化的早期信號雖不足以支撐規模化結論,卻揭示了這種基於信任關係的「慢變現」可能性——它更適合律師、醫生、工程師等垂直領域專家的知識變現,而非大眾流量的快速收割。

對於平臺來説,最重要的是通過視頻播客這種本身低門檻的創作工具,把視頻內容製作成本打下來,以激發更多有專業背景和熱愛的UP主前來創作。

未來,視頻播客或許終將像VLOG一樣融入內容創作的毛細血管,所謂「視頻播客」的概念也許會湮滅和融進更廣泛的內容形式中,但B站藉此能夠實現的創作者「擴容」——讓更多專業者低成本入局視頻創作,纔是其對行業的核心啟示:平臺競爭的終極戰場,從來不是內容形式之爭,而是優質生產者與健康生態的爭奪。(轉載自鳳凰網科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