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蘇州相城元和街道眾涇社區以文化之筆,點亮居民多彩生活

2025-09-15 20:31

轉自:揚子晚報

「三更殘月映軒窗,孤影徘徊夢亦傷……」正午時分,元和街道眾涇社區五潀涇書苑里悠悠飄出這婉轉的唱詞,似一縷輕柔的絲線,瞬間纏住了路人的腳步,也撩撥起人們心底對那古老韻味的向往。

為更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以來,元和街道眾涇社區緊緊圍繞「文化鑄魂潤心」理念,通過構建「青年夜校賦能成長、傳統藝術浸潤生活、方言保護傳承根脈」的立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優質文化資源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居民日常,繪就了一幅「老有頤養、中有所為、少有樂學」的社區文化新圖景。

青年夜校聚賢良,墨韻書香融夜色

暮靄沉沉,夜幕似墨般徐徐鋪展,夜校的華燈,於這靜謐夜色中盈盈而亮。每周一、二、四、六19:00,10余名青年學員陸續走進這所開在「家門口」的夜校,解鎖更多新技能。禪舞課上,學員們隨着音樂的旋律緩緩起勢,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工作壓力化作舞動的韻律;太極班里,教練通過「動作分解+呼吸引導+實戰演練」三維教學模式,帶動周邊居民形成每日鍛鍊習慣;國學易經課程以「理論+案例+互動」形式破解傳統文化密碼,讓古老智慧照進現代生活;古琴初級班則通過採用「小班制+沉浸式」教學,讓年輕人觸摸到「大音希聲」的文化深邃。

「這里不僅是學習技能的課堂,也是心靈的棲息地。」前來參加課程的青年小王高興地説道。作為社區文化服務的創新載體,青年夜校自運營以來,已累計開設課程28場次、服務青年300余人次。隨着課程的深入開展,社區里逐漸形成了「以文會友」的氛圍,傳統文化正以鮮活的姿態融入青年羣體的生活圈層。

社區雅聚韻悠揚,評彈吳音繞畫梁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評彈藝術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文化長河,歷史悠久、文脈連綿。它深深紮根於民間,擁有着廣泛而深厚的羣眾基礎,歷經歲月洗禮,依舊散發着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紐帶。

為進一步推動評彈文化在社區的傳承與發展,社區與專業評彈團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了一套科學合理、符合社區開展活動規律的模式。每月十五日至三十日,五潀涇書苑便成了社區的文化「磁極」,吸引着眾多居民紛至沓來,場場演出座無虛席。

當悠揚的三絃琮琤作響,清脆的琵琶叮咚和鳴,彷彿是時光的琴絃被輕輕撥動,瞬間將人們帶入那充滿詩意的江南世界。老茶客們輕搖摺扇,微閉雙目,沉浸在評彈的婉轉曲調與精彩唱詞中,臉上洋溢着滿足與愜意,那是歲月沉澱后的從容與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

方言課堂韻流芳,古調新傳聲不斷

「阿爹,今朝早飯吃了啥?」「小娘魚,儂個書包真漂亮!」近日,以普及蘇州話、傳播蘇州評彈、弘揚吳地傳統文化為主旨的趣味課堂在社區藝術會客廳温馨啟幕,在充滿江南水韻古典氛圍的環境中,20余名社區青少年在評彈名家張建珍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跟讀、情景模擬等形式,開啟了一場沉浸式方言文化體驗。

在方言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社區還將與張建珍老師共同探索「方言+藝術」的傳承路徑,推動蘇州話與蘇州評彈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課程和活動。

從青年夜校的活力到評彈書場的絃歌,從方言課堂的歡笑到非遺文化的傳承,眾涇社區的文化實踐正產生着奇妙的化學反應。今后,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將持續深化「文化+」融合發展模式,讓優質文化資源如蒲公英般播撒,在基層沃土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時代之花。

通訊員 周禕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梅方瀅

校對 石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