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0家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業績披露,細分市場打響「攻防守擂戰」

2025-09-15 07:48

加入高工機器人專業行業羣,加微信:13590381326,出示名片,僅限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鏈相關企業。

*本文共約 4030字,閲讀完成需 分鍾。

近期,各家上市公司相繼披露2025半年報,幾家歡喜幾家愁。

高工機器人觀察到,在10家工業機器人本體上市公司(埃斯頓、新松機器人、埃夫特匯川技術美的集團(庫卡)、拓斯達新時達愛仕達(維權)、越疆機器人、凱爾達中,2025上半年有4家企業處於虧損狀態,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7家虧損已有大幅改善。

上述10家上市企業中,有5家企業在上半年營收實現同比增長,埃斯頓、匯川技術、新時達、美的集團4家企業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注:美的集團未公開披露庫卡集團及旗下機器人業務的利潤情況,此處統計僅以美的集團為口徑。)

上市公司業績起伏升降變化,恰恰能夠直觀地映射出所處行業的趨勢走向。從經營情況和業績來看,2025上半年,工業機器人行業整體呈現復甦態勢。

而宏觀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銷量均有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36.93萬套,同比增長35.6%。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累計銷量約16.17萬台,同比增長13.36%

主要原因來自行業下游景氣度的回升,如汽車行業穩定發力,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22%,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40%以上;3C製造業處於上半年淡季,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為4.6%;鋰電行業觸底反彈,鋰電池出貨量同比增長68%

細分市場打響攻防守擂戰

雖然汽車、3C電子、新能源這3大「基本盤」影響着工業機器人整體行情走勢,但在細分領域市場的滲透率和佔有度,也逐漸成為影響企業綜合實力和排位的關鍵因素,多家企業在船舶焊接、半導體、金屬加工、食品飲料包裝、物流倉儲、航空航天等工業場景已經開始「短兵相接」,展開「攻防守擂戰」。

匯川技術披露的數據顯示,相比去年同期,2025上半年其SCARA機器人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仍然位居第一,但市場份額下降約6%,而其多關節機器人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下降0.8%,被庫卡擠出前三。

匯川技術表示,上半年其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鋰電、物流、機牀、包裝、儲能等高景氣度行業,並且推動直驅電機、高精度絲桿、導軌、協作機器人、相機等新品的銷售,上半年在汽車點焊工藝實現了技術和方案的突破。

新時達表示,其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出貨量在一季度同比增加25.7%,二季度同比增加52.4%,並於上半年相繼發佈了高速版SCARA、潔淨版SCARA機器人,在3C電子、半導體、數碼鋰電、倉儲物流、食品飲料、金屬製造等通用工業領域取得增長。作為新時達重要戰略業務的半導體機器人領域,上半年新時達在該領域客户數量實現同比增長,且成功獲得國產頭部半導體工藝設備商批量訂單。

上半年,埃斯頓在工業機器人相關業務增長26.54%,還推出了自研的1000kg重載六軸機器人。除了在三大基本盤佈局的產品體量優勢,埃斯頓在7月取得了噴塗機器人防爆認證,實現了在金屬加工領域所有工藝應用的閉環,將金屬加工的體系化解決方案覆蓋了家居、建材、家電等一般工業市場。

新松機器人表示,在汽車、鋰電、光伏、一般製造等主線產業之外,上半年其積極加大在半導體機器人、具身智能領域的投入,並推進六軸機器人產品標準化,實現了銷量快速增長,在自動化裝配與檢測產線、物流倉儲裝備領域營收分別實現了44.6%、10.83%的同比增長

此前受到光伏板塊產能過剩影響的埃夫特,今年在汽車、3C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其半年報顯示,2025上半年埃夫特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領域同比出貨增長40%,在3C領域出貨同比增長50%,並與富士康、比亞迪電子、立訊精密、捷普綠點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但受國內外集成業務收縮,上半年埃夫特相比同期虧損擴大,通過戰略調整,其系統集成業務拓展至航空航天等高端應用方向。

拓斯達表示,上半年在3C行業的工藝及應用優勢進一步顯現,自產多關節工業機器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0.86%,工業機器人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2.55%。同時基於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加工需求爆發、產能復甦,其數控機牀業務同比增長83.74%。

愛仕達表示,錢江機器人以焊接機器人為切入點,持續保持在獲取大客户訂單上的競爭力,上半年發貨臺數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時在FPD面板、家俱、工程機械、特殊材料表面塗裝自動化實現了突破。

從以上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出貨量和市場變化,不難看出,下游行業雖然多有復甦,但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競爭依然激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整理

高工機器人通過調研瞭解到,在上半年市場競爭環境下,面對終端大客户企業依然沒有議價能力,只能犧牲毛利率以價換量,也有部分企業表示放棄與二、三線品牌內卷,尋找高端領域國產替代機會。

同時,部分產品如SCARA機器人價格已經接近觸底,通用焊接機器人市場價也已接近「降無可降」的地步,行業內卷的現狀,有望從「卷價格」向「卷品質、卷售后、卷服務、卷交付等」方向過渡。

海外市場仍面挑戰

企業感受喜憂參半

再來看海外市場,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依然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貿易摩擦、地區衝突不斷,但部分海外地區在製造業產業鏈遷移的背景下保持着經濟活力和旺盛的自動化升級需求。

GGII數據顯示,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出口量達17169台,同比增長52.36%。據財報顯示,各大企業上半年對海外市場的體感冷暖不一、喜憂參半。

2025上半年,埃斯頓海外業務收入7.49億元,同比微增2.18%。上半年埃斯頓加強了對歐洲市場的投入,緊隨新能源汽車、鋰電設備客户出海,相繼在意大利、德國成立子公司並組建本土團隊,其波蘭製造基地將在下半年竣工投產,將形成海外3個(含Cloos、M.A.i)+中國5個生產基地的供應鏈結構。

匯川技術上半年海外業務整體營收同比增長39%,「借船出海」戰略取得成效,同時佈局泛亞太地區、歐洲地區、美洲地區,上半年其工業機器人產品取得德國SGS-TUV Saar認證證書,具備了海外高端市場的准入要求。

埃夫特在海外營收挑戰較為明顯,相比去年同期,其境外收入佔比從43.95%下降到29.61%,主要是歐洲、巴西、印度市場的集成業務收縮,非核心戰略業務盈利情況下降所致。對此挑戰,埃夫特表示將調整組織結構與成本結構,積極增大拓展德系高端業務客户的力度。

新松機器人上半年在海外北美地區取得新能源車企客户訂單,強化了鋰電、整車製造領域的本土化服務能力,並攜手國內汽車製造龍頭客户出海,在印尼落地整車裝配智能產線升級項目。

越疆機器人在上半年首次完成海外「落子」——於馬來西亞成立了子公司,目前越疆機器人全球已經實現累計10萬台出貨量,未來將同步強化具身智能產品線的出海戰略,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轉變。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整理

基於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在全球的出貨量格局分佈來看,出口排在前五位的地區分別是韓國、越南、印度、德國和荷蘭。GGII預測,今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有望超過3萬台,在東南亞市場、美洲市場的出貨量有望創新高。

駛入工業具身智能加速賽

探索場景落地的N種可能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滲透,AI+製造業迎來了技術融合的拐點,儘管商業化路徑依然模糊,但具身智能機器人已經成為工業機器人企業新的「賽場」。

今年以來,包括埃斯頓酷卓、新松機器人、越疆機器人、拓斯達、埃夫特、美的集團等都發布了首款或新一代人形機器人產品

埃夫特在2月份發佈了其第一代人形機器人Yobot,包括雙足、輪式兩款型號,目前正在進行第二代機型研發,提升產品性能、場景適應性和運動能力,並與華為雲、國創工軟等企業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越疆機器人在今年3月發佈首款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並在8月世界機器人大會發布了迭代版本DOBOT AtomⅡ,具備±0.05mm工業級精度和多機協同能力,可用在工業搬運分揀、裝配質檢,以及及商用服務、科研教育等領域。

4月,新松機器人正式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全面佈局具身智能。在7-8月間,新松機器人展示了旗下智能類人雙臂平臺、「松羿」輪式人形機器人、「松行」雙足人形機器人產品,適用於工業製造、社會服務、家庭陪伴等領域。

埃斯頓酷卓在6月發佈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 02,搭載了快慢系統協同的具身智能體架構,主要應用場景包括零部件抓取、物料搬運等體力勞動,以及螺絲鎖付、質檢巡檢等精細化工作。

拓斯達在9月12日發佈了首款輪式人形機器人「小拓」,該人形機器人搭載了拓斯達與智譜AI合作的具身智能模型,已在注塑車間完成多輪驗證,能夠實時識別注塑件良率,並自主完成裝盤等工序,實現從檢測到操作的全流程自動化。

美的集團發佈了面向工業場景的輪式人形機器人「美羅」,與工廠智能調度系統深度協同,今年5月已應用在美的集團旗下荊州洗衣機工廠,進行搬運、裝配、質檢等實訓作業

除了上述企業已發佈人形機器人整機,新時達正在研發具身智能控制器和人形機器人,將於今年年底正式發佈。凱爾達成立了人形機器人子公司,計劃從六維力傳感器等感知層面切入具身智能。

匯川技術則表示,其專注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正在進行包括驅動器、伺服電機、關節模組、行星滾珠絲槓的研發設計,匯川技術還透露,基於終端客户和集成商需求,其已經在研發上肢機械臂部件

從工業到協作

協作機器人熱度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ABB、庫卡相繼發佈了新一代協作機器人PoWaiico系列;拓斯達推出智能雙臂機器人解決方案;埃夫特進行單臂、雙臂複合機器人的樣機設計;匯川技術、新時達則完成了首款協作機器人產品的技術驗證,並在下半年相繼發佈。

以傳統工業機器人技術和產品見長的企業,為何紛紛在協作機器人領域持續開疆拓土

高工機器人通過調研瞭解到,一方面是隨着協作機器人產品越發成熟,已經在多個工業場景中經歷了穩定性、可靠性的檢驗,在3C電子、汽車、通用工業等場景應用的滲透率增加,同時在外銷出海上增長迅速GGII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協作機器人出口量為6033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4.26%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催生了機器人產業從追求傳統高速、高精作業到靈巧操作的應用需求,協作機器人的輕量化、一體化集成技術,為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上半身手臂方案打下基礎。

而在工業場景CNC上下料、碼垛、搬運等場景中,複合機器人的需求同樣快速起量,為協作機器人打開了新的增量空間。

寫在最后

整體來看,2025年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正迎來弱復甦,行業格局變化迅速,企業新品發佈周期加速、市場競爭依舊激烈。

GGII預測,今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有望達到33.2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93%,國內市場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有望達到60%。但今年主要外資品牌在華市場營收和訂單量同樣增長迅速,受國內需求復甦影響,工業機器人行業原本加速的內外資分化格局將會有所緩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